怎樣對待有心理障礙的孩子
www.www471818.com 2006-11-22 11:22:26 來源:不詳
德國是著名"心理學之父"馮特的故鄉,2001年至2003年,應德國明斯特大學醫院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及精神科主任Fuerniss教授的邀請,我在該院研修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及精神性疾病的診治。兩年來,我深感德國的家庭、醫務人員及整個社會對兒童和青少年心理障礙與精神疾患在觀念的理解、對待、診斷及治療等方面與我國有較大的差異,特別是德國家庭及孩子的父母親對孩子心理障礙的重視及處理有讓我們借鑒之處。
現將在德國所見所聞有關兒童及青少年心理障礙的診斷與處理方式簡單介紹如下:
一、病兒的分組和安排
1.嬰幼兒及學齡前兒童組此組依據兒童的年齡分為幼兒組(0~3歲)和學齡前兒童組(4~7歲)。此組的孩子大多數由父母或家人陪伴到門診治療,每次8小時,每周3~5天,可根據其家庭情況而定。在治療期間,醫務人員對孩子及其父母或家人進行觀察、測試及檢查,其中包括親子間的交流,孩子的玩耍、睡眠、飲食及家庭教育方式等方面。
2.學齡兒童組此組為8~12歲的兒童設立,病情較輕或家庭條件不允許住院的孩子可選擇與嬰幼兒及學齡前兒童組相似的門診治療方法,無需24小時在醫院里接受與青少年組相類似的治療程序。
3.青少年組13~18歲以內的青少年絕大多數在此接受治療。個別有極度自殺抑郁傾向的患者,需要被轉到其他全封閉式的精神病院進行治療。治療者一般需每周5天(病情嚴重者需每周7天),每天24小時在醫院接受觀察,進行與治療師之間的交談、治療等。每天上午他們都會到自己相應的班級去上課(醫院內設有從小學至高中的各個班級,以方便各病區患者--兒科、內科、外科等科室病人的學習。這
里的老師不僅經過專業的教師培訓,同時也有一定護理病人及心理防護方面的知識),下午各個患者會有單獨或父母親與治療師的談話、測試等不同安排。每周會有一個下午的親友訪問時間,1~2個下午為所有青少年組(僅限心理精神科病區)提供集體活動時間。
二、入院原因及治療師與病兒之間的關系
1.嬰幼兒及學齡前兒童組此時期的兒童多以進食、喂養困難等飲食障礙,言語發育遲緩等語言障礙,入睡困難等睡眠障礙,注意力缺陷多動癥,情緒控制障礙等因素入院。
在該組中,治療師與病兒的關系大多指的是醫生與孩子的父母親及托幼機構保育員的關系,也可以說是成年人與成年人之間的關系。有很多孩子出現各種心理問題都與家庭環境、父母親及保育員的教育方式及學校環境等有直接關系。
在嬰幼兒及學齡前兒童組,家庭環境對其的影響非常重要。對于家庭環境的了解,除聽取病兒本人及其家屬的描述外,醫務人員更應以客觀的目光去觀察病兒家庭成員間的關系。當孩子與其家屬在一起進行語言及其他方面的交流時,治療師可以借助攝像機等輔助器材協助其更清晰、更真實地觀察、了解病兒的日常家庭情況。比如,對因親子交流障礙入院的家庭,可拍攝病兒家中的日常家庭對話、交流情景等作為參考資料;當孩子是以飲食障礙入院,孩子的飲食習慣、食物種類等都是醫務人員非常有必要了解的;若孩子是以睡眠障礙入院,就必須知道孩子的入睡和睡眠情況等。
2.學齡兒童組此時期的兒童多以學習困難、兒童孤獨癥、抑郁癥等精神性疾病及語言表達障礙等因素入院。
在學齡兒童組的治療中,醫務人員除了與兒童建立直接的相互信任與交流的關系外,還應與兒童的親友、學校保持密切聯系。詳細了解孩子的病史以及孩子們在醫院診治時間以外的表現和情況,需要家長和學校全面配合,所以治療師與家長、學校間的溝通成為一個必要步驟。
3.青少年組此時期的青少年會以品行障礙、睡眠障礙、性行為障礙、過度沉溺癥或酗煙酒及自殺行為等因素入院。
在該組的治療中,良好的治療師與病兒之間的關系是成功治療的關鍵。醫務人員與病兒盡量保持著平等相處的朋友關系,爭取治療者的合作與協助,取得病兒的信任是絕對必要的一步。因為此時期環境對病兒的影響也極為重要,所以除了上述直接的接觸關系外,醫務人員仍舊有必要與病兒的家屬、老師、同學及朋友取得聯系,并采集相關信息,做到絕對了解病兒的情況。
對學校環境的了解主要是通過病兒及校方有關人員的敘述,從中得知病兒在學業方面的成績與教師及同學的關系等方面的情況。而且,每周病兒會有一次與校方相關人員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使病兒清楚地認識自己的優點,掌握自己的不足,從而幫助治療師及病兒進一步改善治療方案,鞏固治療的效果。
病兒在醫院環境中的表現及感受通常由病兒本人陳述、其他病兒描述和醫護人員對其每日以小時計算所做的病程記錄作為參考,它提供了病兒在病區這個小的社會環境中對情緒控制的表現,與其他人交流及對自己近期或每周的任務完成結果及評估的情況。
與我國相比,德國及歐美國家的父母十分重視孩子的心理障礙及疾患,他們不僅能早期發現,而且能積極配合醫務人員糾正孩子的心理及行為異常,而不是非常重視藥物的作用和影響。我們應該借鑒國外的一些有益經驗,醫生、家長、學校及社會應積極配合,共同關注兒童的身心健康,使有心理障礙及行為異常的孩子們盡快康復。
本文打印自中國孤獨癥支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