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缺陷過動癥兒童的介入與訓練二
www.www471818.com 2006-2-22 11:02:05 來源:不詳
二、過動兒的類型與異質性
ADHD兒童的行為問題呈現出許多的異質性(heterogeneity)。最普遍的分類是以前述三大核心行為的出現情形,區分為三大類:
(1)注意力缺陷沒有過動行為(簡稱為ADD或ADDnH)。
(2)過動行為沒有注意力缺陷或是過動癥(簡稱為HD)。
(3)注意力缺陷伴有過動行為(簡稱為ADHD)。其中以ADD與ADHD最為常見。
三、過動兒的成因
導致過動兒的原因目前仍不明,一般認為屬于多變項的生理因素包括:腦傷、腦功能失常、生化因素、先天性氣質特征等;及后效增強效果,也就是后天環境對前述特征行為反應的誘發條件。
生理因素中以腦部功能的異常是最普遍的觀點。諸如:以感覺統合治療的生理模式為例,認為過動行為乃是網狀活化系統障礙而造成功能缺陷:
(1)由于警醒度不足的中樞神經系統,
(2)因此產生對本體覺輸入之需求增加的之代償反應,以激起警醒度不足的中樞神經系統,
(3)相關之皮質抑制機轉缺陷(曾美惠,1995)。在生化因素方面,有的研究顯示在過動兒體內必須脂肪酸的代償與正常兒童不盡相同。
食品藥物亦有相當程度的關系。1973年范格醫師提出,過動兒增加歸咎于食物添加物之大量使用過動幼兒與食物中所含的水楊酸及人工色素與香料有關。但是有關研究顯示,飲食的改善對某部分人有效,但對另一部份人卻無效。由是可知,生理因素為原始因素被多數學者所確認,但是細部的因素,仍無一致的定論。但是對過動兒的藥物處遇,或是在生理因素方面的控制被視為必要的一環。
四、應問題與神經-發展-環境的互動模式
于注意力缺失及過動障礙兒童適應問題的觀察,有的學者(Teeter,1998)歸納出神經-發展-環境的互動模式,意指前述這些基于生理因素所形成原發性的行為與認知特征,經與環境互動后,遂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呈現出各種適應上的問題困難,也就是促發「次級性的心理特性]。過動障礙兒童次級性的心理特性,可歸納如下:
(1)情緒特性
有的研究指出,過動癥兒童與一般的兒童比較,對于外在的刺激,有比較頻繁且強烈的情緒反應;缺乏對故事中人物情緒的辨識及同理的能力;比較多表現傷心生氣愧疚。
(2)自我觀念、學校適應、人際關系與環境后效增強的效益:對國小過動癥學生調查研究中指出,多數過動癥學生具有負向的自我觀念與對學業的成就表現的缺乏自信心。常遭遇的人際關系問題有:表現較多違紀、虛浮、攻擊等不適當的社會行為、不適當的課堂行為、缺乏適當的社會行為及對社交技巧不具信心。與一般的學生比較,他們感受較缺乏來自同學或朋友的支持、經常受到同儕排斥或老師負面的看法;有的研究指出其在師長或同學眼中退縮、攻擊和不合群等特質,可能是促使其被同儕的排斥或接納。
由是可知,過動兒在學校易成為「次等公民」。因此,學者呼吁故介入時應先確認其心理上自我的挫傷及認知特性,提出具體有效的訓練,以矯正缺陷。
(3)國外近二、三十年來針對過動兒所做的長期追蹤研究,皆顯示過動兒之癥狀并不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其殘余的癥狀可造成青少年及成人期整體適應功能障礙。若沒有早期診斷或介入治療,而讓癥狀持續,則長大之后顯示有較高的機會合并有行為規范障礙癥,反社會性行為、物質濫用、反社會性人格障礙癥,甚至犯罪行為等;即或未呈現嚴重的適應問題,與同儕比較,其自我評價、學業或職業的成就表現水平,仍保持較低的傾向。
但也有的學者指出,但個體內在差異來看,過動兒具有延緩、晚熟的認知功能發展特性,他形容他們是「終于趕上的晚熟花朵」。過動兒至青少年階段或20歲,此認知特性的缺陷才能較為成熟發展。多數在14歲上了高中,雖然同儕比較仍然較差。但就個人的發展來看,較明顯的情形是約至20歲出頭,就能發展成熟。從多數的實例數據顯示,22歲發展就大致抵定,少數晚至24歲,極少數遲至30歲才充分成熟,所以教師家長應了解并接納其認知特性的缺陷,懷著信心,給予適當的訓練,然后等待其發展成熟。
(4)從管教者的立場來看,注意力缺失及過動障礙兒童,亦形成父母或老師管教上的問題與重大的心理壓力。嚴重者父母成為施暴者,是家庭暴力的高危險群,對于過動兒教師實施教養知能及情緒管理的訓練,亦是重要的一環。綜合前述探討可知,從過動兒的高出現率、持續的跨發展階段適應障礙,與對家庭、學校環境的沖擊與不良互動關系又強化其適應障礙惡性循環等現象,對于過動兒及社會環境的介入及支持,亟值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