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據路透報導,美國得克薩斯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劉易斯•帕拉達博士和他的一些同事,日前在「神經學」雜志上撰文稱,他們進行的老鼠試驗顯示,如果老鼠體內缺少某種基因就會更容易患上類似人類自閉癥的疾病。
在試驗當中,帕拉達和他的同事利用各種實驗室技術,將老鼠腦部的這種名為「Pten」的基因去除,然后觀察缺失這種基因后老鼠的反應。
結果發現,缺少這種基因的老鼠表現出了明顯的行為失常,而且這些癥狀與人類患上自閉癥時非常相像,其中包括社會交往能力減弱、對下一代的關注程度下降,甚至性行為也發生了變化。
另外,缺少了上述基因的老鼠在對外界的感知程度上也有所下降,而且不時還會發生暈悸的現象。不過,在運動協調能力方面,缺少上述基因的老鼠倒是比正常的老鼠表現更好。帕拉達稱,實驗結果顯示,去除上述基因導致老鼠的神經細胞結構發生了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基因還與障礙癌細胞形成相關的生化反應有關,所以,如果研究人員能夠針對相關的細胞癌變生化反應研制出抗癌藥,那也許也有助于治療自閉癥。 不過,雖然這一研究發現很有啟發性,但帕拉達表示,「應該強調的一點是,這僅僅是一項老鼠試驗,而且老鼠的行為與人類的行為之間的關系并非那么容易就可以聯系起來?!?BR>
對于上述發現是否與治療人類的自閉癥有直接的關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地亞哥醫學院的兩位博士喬伊•格利爾和安東尼•伯利斯表示,「這項老鼠試驗的結果很有趣,也有助于了解這種基因在腦部成熟細胞中扮演何種角色以及其與行為紊亂之間的聯系?!?
資料來源:人間福報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