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前夕,記者見到了專程從北京趕到鄭州,看望被他資助后生活在鄭州市康達能力訓練中心的四胞胎孩子。張仁杰長著四方臉、大眼睛,很精干也很帥氣,用不干膠紙貼著“感恩中國”字樣的兩個大包和一部相機壓在他的背上和脖子上,使他略顯疲憊。張仁杰說,對于鄭州,他總有一種說不清的感情,因為少年時期,他曾在這里流浪。
張仁杰的家在安徽六安農村,妹妹9歲時得了白血病,家里借了很多錢也沒能留住妹妹。妹妹去世后,家里再也無力供他上學,12歲的張仁杰輟學隨一個親戚到河南謀生。先在新密挖煤,又到滎陽的一個磚廠燒磚,后來到鄭州撿垃圾。
一天,張仁杰在布廠街撿垃圾時,一對老年夫婦掏出一百塊錢塞到他手里,并送給他一套中學課本。張仁杰一直把這套書帶在身邊,累了就靠在路邊讀書,他始終沒有放棄學習,盼望靠自己的力量在社會上立足。15歲那年,在這對老夫婦的資助下,張仁杰到登封學習武術整整6年,張仁杰尊稱他們為“養父母”?!艾F在,養父母都已經過世了,如果他們在天有靈知道我在幫助別人,一定會欣慰的?!睆埲式苷f。
一個網站承載無數悲歡
?。玻埃埃茨辏保苍?,張仁杰從武術學校畢業后到了北京,他最初的愿望是能夠養活自己,有穩定的生活。他在一家健身俱樂部謀到一個武術教練的工作,還做兼職翻譯,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
然而,他平靜的生活很快就被打亂了。深夜下班的路上,張仁杰不由自主就會拐到立交橋下、鐵路旁,或者爛尾樓里,因為那里常有乞討者在棲身。一天,張仁杰發現一個四肢嚴重畸形、無法站立的“小乞丐”王雪萍。因為先天殘疾,被父母遺棄,三個好心的老漢收養她。聽說治病需要20萬元,70多歲的大伯把她放在安了輪子的木板上,用繩子拉著她沿街乞討,籌集治療費。張仁杰這時已經拿不出錢,他攢下的4萬元積蓄給流浪者看病買飯全都花完了。他只好把王雪萍的事反映到媒體,但一直沒有救助的消息。屢屢碰壁后,張仁杰想自己建一個網站,反映乞丐們的生活,希望有熱心人對他們救助。
張仁杰退掉租住的單元房,在海淀區一畝園租到一間只有兩平方米的民房,每月租金50元?;ǎ常埃皦K錢在舊貨市場買來一臺電腦,又買了一部二手數碼照相機,網站建立了,張仁杰取名“感恩中國”。
后來,張仁杰連工作也辭了,只做些家教維持生活。他每天騎著自行車穿梭在街上,拍攝乞丐們的生活,整理后發在網上。通過“感恩中國”的介紹,一家基金會為王雪萍提供了手術費用。再過一段時間,王雪萍就能下地走路了。
一個7歲女孩的隕落
?。玻埃埃的甑那锾?,張仁杰見到一個母親帶著兩個女兒在路邊乞討,小女兒只有一歲,在母親懷里沉睡,地上躺著一個大點兒的女兒,臉色發紫,張仁杰問:“孩子是餓了還是太冷?”這位母親說,大女兒叫楊丹,7歲,患先天性心臟病,家里拿不出兩萬塊錢的手術費,從河南民權縣來北京,想討夠了錢給孩子治病。
路邊一個擺攤的婦女告訴張仁杰,這一家是騙子,千萬不要管他們。張仁杰悄悄跟著來到他們住的地方,楊丹一家就睡在鐵路邊的地上,深夜,小楊丹凍得直哭,她的爸爸就拉著她的小手來回慢慢地走,說這樣能暖和一點,稍微走快兩步,楊丹就會呼吸劇烈,因為楊丹的心臟病已經很嚴重。為了拍到最真實的照片,張仁杰把自己的被褥搬來,和他們一起睡在地上。
在他們同住的兩個月時間里,張仁杰跑了好多慈善機構,都沒有找到愿意幫助小楊丹的。一天早上,小楊丹的病發作了,渾身顫抖,呼吸困難,可就在呼吸最困難的時候,小楊丹的嘴里竟然清楚地吐出幾個字:“張叔叔救救我?!鄙晕⒒謴鸵稽c,小楊丹拿出幾張一毛錢的鈔票央求張仁杰帶她去醫院,面對小楊丹那青紫色的小臉,張仁杰哭了。
天氣越來越冷,小楊丹的病越來越重,張仁杰把他們一家送上了返回河南的火車,讓他們回家等候消息。
?。玻岸嗵旌?,也就是2005年12月23日,終于有一家基金會同意幫助楊丹。張仁杰興奮地撥通楊丹姥爺家的電話,傳來的卻是令他心碎的消息:就在頭天晚上,小楊丹心臟病發作死了。臨死前,楊丹嘴里還說著:張叔叔快來救我!
講完這段往事,張仁杰說,這次來河南,就是帶著這個未了的心結,他要到民權縣林七鄉小楊堂莊小楊丹的墳上去看看,告訴小楊丹:“張叔叔忘不了你,如果早一天籌集到錢,你的病一定治好了,一定長高了,長胖了……”
獨特的拍攝視角、凄美的畫面、飽含感情的文字描述,因為這些照片,張仁杰被評為CCTV《影響2006年度新聞圖片特別獎》,在中央電視臺領獎的當晚,張仁杰在網站上寫到:我不需要榮譽,尊重生命,愛護生命,這是最重的榮譽,如果給我選擇,我只選擇尊重生命!
一個老人的回家路
?。玻埃埃的辏保苍拢等胀砩?,天氣寒冷,張仁杰見到一個七八十歲的流浪老太太。張仁杰帶老人來到一家小飯館,幾位食客紛紛掩著鼻子離去,在這些人鄙夷的目光中,張仁杰為老人要了一碗面條。吃完飯,老人說腳疼,幫老人脫下鞋,張仁杰驚呆了,老人的腳用塑料袋包著,沒有襪子,十個腳趾凍得快掉光了,露著骨頭,流著濃液,張仁杰把自己的襪子脫下來給老人穿上。老人說:“大孫子,我想家,你快送我回家?!笨墒抢先藭r常神志不清,說不出家在哪里。張仁杰聯系了兩個月才了解到齊齊哈爾市有個叫于雅珍的老人走失了4年多,可能是這個老人。
張仁杰把老人送回齊齊哈爾。安置好老人,張仁杰要走了,這時,于雅珍老人突然扒開親友,緊緊地抓住張仁杰大哭:“大孫子,我不讓你走,我想你呀……”
告別于雅珍老人,張仁杰又回到了北京那間不足兩平方米的小屋,小屋分為兩層,下層是他的辦公室,擺放著一臺電腦,上層搭著一塊木板,是他睡覺的地方。就在這間斗室,張仁杰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滿滿的,有時給生病的流浪者送藥,有時給即將上手術臺的孩子送去醫療費。無論路多遠,他都舍不得坐公交,總是騎著他那輛自行車,氣喘吁吁地前行,深夜里伏在電腦前整理文字和圖片。
就是這些流浪的人和事,傾注了張仁杰全部的心血,張仁杰說,他的網站不接受捐助,只提供內容和報道,所有捐款都直接提供給被捐助者。他希望整個社會都能留住那份本該有的愛心。這就是“感恩中國”網站。
對話張仁杰
記者:你為什么選擇流浪者這個群體?
張仁杰:曾經有人指責我,那么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你應該先救助他們,因為他們可以為社會做更大的貢獻??晌艺J為,一個人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在生命面前,一切都顯得蒼白,流浪者大多因為疾病陷入困境,隨時面臨凍死、病死、餓死,而作為身體健全的大學生,只要精神不跨,完全可以養活自己。
記者:你救助的底線是什么?
張仁杰:“救急不救窮”,貧窮不是理由,一個人的出路要靠自己拼搏,我只救助遇到“急、難、病”的人,把他們從絕境中拉出來后,就鼓勵他們獨立生活,而絕不能靠資助過不勞而獲的日子。
記者:你怎么看待乞丐這個群體?怎么能保證所提供的信息絕對真實呢?
張仁杰:經常有人告訴我這些乞丐是騙子,我通過長時間的跟蹤,甚至相處,和他們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一位從貴州來的母親帶著重病的女兒到北京乞討治病,經過救助,女兒的病治好了,臨走前,幾位好心人又給她捐了幾千塊錢,可這位母親只收下150塊錢說:“這就夠回家路費了?!边€有一位大哥是泰山上的挑山工,因事故失去一只手臂,人家挑貨,他只能背貨,背一罐煤氣上山,掙18塊錢,來北京治好病后,好心人給他找了一份輕松的工作,他謝絕了,又回到泰山背貨。這樣的乞丐,我不但沒有鄙夷,反倒充滿尊重。
我反對職業乞丐,反對以乞討為生,但絕大多數乞丐都是遇到了過不去的坎,我希望大家把穿舊的衣服、不用的物品送給他們,也許能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記者:有人說,最打動人的是你的圖片和文字,因為你的這些作品很美,美得近乎慘烈。
張仁杰:我只是把看到的全部和我感情的全部都寫進去,每次寫作過程,我都像瘋了一樣,那篇關于楊丹的報道完成后,我幾乎崩潰了,整整半個月都不能自拔。
記者:你對網站有什么打算?
張仁杰:我已經7年沒有跟父母在一起了,除夕夜,我給父母打電話,我媽哭了,我說,媽媽,咱們家雖然不富裕,但畢竟你和我爸身體還好,生活還過得去,就讓兒子在外面多干些事。我的打算是,能幫一個是一個,現在很多人都在關注我,我的壓力非常大,靠我個人的力量太微弱,我希望靠政府的關注建立起制度,同時希望大家多些關愛,尤其對老人和孩子。如果將來我的網站沒有影響力了,那我就干點別的,我相信靠自己的能力一定能養活自己,贍養父母。
本報記者 張馮焱 文 李 焱 圖
核心提示
?。保矚q,他輟學流浪街頭;15歲,他受人資助學習武術;21歲,他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然而不久,他再次走到流浪人員當中,為他們送飯送衣,看病買藥,花光了4萬元積蓄,他又創辦網站,把流浪人員的生活反映在網上,為他們尋求資助,共有近200名流浪人員在他的直接幫助下重返家園,過上了正常生活。而他,仍租住在北京一間只有兩平方米、四面連窗戶都沒有的民房里。他就是年僅24歲的青年張仁杰。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