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3月31日專電(記者梁鵬)提起孤獨癥,很多人不了解;但提起電影《雨人》,可能很多人便會對孤獨癥有一些理解。據統計,全國目前有80萬名14歲以下的孤獨癥兒童,但能夠接受治療的僅是很少一部分。同樣,理解孤獨癥兒童,并愿意與他們作伴、訓練他們的人更少??梢赃@么說,這些專業工作者是一群與孤獨作伴的人。
在鄭州北郊一處不起眼的地方,有一個專門訓練孤獨癥兒童的機構康達能力訓練中心。這是河南省第一家,也是全國屈指可數的幾家由專業人士開辦,訓練孤獨癥兒童的專業機構。
該中心創辦于2002年,現有60多名教工,一對一地訓練60名孤獨癥兒童,這些孩子來自全國各個省份。該中心主任張桂娥為了創辦這所訓練中心,辭去了殘聯工作。她說,對孤獨癥兒童的治療最早設在殘聯的康復中心,以弱智教育為主,但隨著工作開展,自己發現孤獨癥兒童越來越多,而康復中心的能力只能保證15名孩子的有效救治。于是,自己下定決心辭職。為了這所學校,她賣掉了自己的住房,迄今已經訓練了近300名孤獨癥兒童,這是她最引以為自豪的。
楚常全老師賣掉了自己的電腦公司,把全部資金投入到訓練孤獨癥兒童中。記者見到他時,看到他臉上有兩道長長的傷痕,他笑著說:“是孩子抓的?!?/P>
這所學校有60名專職老師,絕大多數是女性,為了讓孤獨癥兒童走出孤獨,她們所付出的耐心和艱辛,是常人難以想像的。為了讓孩子學會一個字的發音,她們可能要大聲重復成千上萬次;為了吸引孩子們注意,她們要不停地做各種動作;她們不是媽媽,卻天天帶著孩子一起吃、一起睡。許多老師的聲音是沙啞的,一位女老師甚至被醫生下令:要想以后還能說話,必須靜音半個月。
為數不多的男老師都是20多歲的小伙子,很難想像,他們怎么能像女性那樣有耐心地面對這些“不聽話”的孩子,千百次的訓練可能沒有結果,無法捉摸的孩子心理讓小伙子們有時感到氣餒,但讓他們堅持下來的,是對孤獨癥康復事業的熱愛和執著。一位老師說:“不怕你笑話,有多少個深夜,我都是一個人流淚。但現在想來,那是一筆用痛苦歷練出來的人生財富,它給了我堅強的毅力和韌性?!?/P>
與孤獨作伴的人,是一種特殊職業。為了老師問題,訓練中心曾多次登報招人,但有時一批10多個人中,幾乎一個人都留不下,有的人幾天就煩了,畢竟一個月工資才幾百元錢,而且要求應聘者必須要有特殊教育文憑。因此,能留下來的人,都是真正滿懷愛心,愿意與孤獨作伴,讓孩子們不再孤獨的人。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