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聞周刊》最近發表文章,對兒童孤獨癥提出新見解。文章指出,孤獨癥可以理解為兒童智力的不平衡發展,他們理解事物的能力遠遠強于理解他人的能力,這些人往往非常聰明,但由于欠缺理解他人感受和意圖的能力,因此就像被迫生活在淡水中的海魚一樣,如果把他們放進合適的環境,他們會非常自如?;脊陋毎Y的男孩多過女孩,在美國100多萬孤獨癥患者中男性占八成以上。
然而,現在我們知道,他們只是擁有不同智力類型的人。這個世界上充斥著許多這樣的人:他們發現研究不規則幾何學比說幾句話更容易,他們可以從胸透X線片上看到很細小的受損部位,但是卻分不出傻笑和微笑的區別。
這些人中的大多數屬于“孤獨癥”患者,但是卻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孤獨癥。傳統意義上的孤獨癥是一種嚴重的神經紊亂,特征之一是童年早期大腦的迅速生長,許多孤獨癥患者都存在智障,需要接受醫院的終身護理。
劍橋大學心理學家巴倫在新書《本質差別》中,將孤獨癥定義為兩種智力類型的不平衡發展:一種是理解他人的能力(“移情型”,或稱E型),一種是理解事物的能力(“系統型”,或稱S型)。盡管我們大多數人同時具有這兩種能力,但是研究顯示,女性比男性在移情方面做得要好些,而男性則極擅長系統化思維。
根據巴倫的說法,孤獨癥只是一個被夸大了的男性思維版本——對建立在規則上的各種系統有極端的愛好,但同時卻欠缺理解他人感受和意圖的能力。如果此說法成立,孤獨癥就不只是一種需要治愈的疾病,而是一種人們可以學習容納和接受的智力類型。有時,甚至是上天所賜的禮物。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