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書上寫了一位老師得了癌癥,將不久人世。醫生對他,你的治愈幾率只有30%。很多人鼓勵他堅強地和疾病作斗爭,老師微微一笑,說道:“我從來不知疾病斗爭。這是因為,作斗爭本身不是一種平衡、健康的心態。無論如何,癌癥現在是我身體的一部分,我需要先接受它?!币粯拥牡览?,孤獨癥就是來到我們家里的一位不速之客,它沒有要走的意思,與其說你對它橫眉立目,拳腳相加,造成彼此的不愉快,還不如以禮相待,和平共處來得現實。即不把它看成朋友,也不把它看成敵人,而是把它當成“過客”。用這樣一種心態接受它的到來,我們的日子不會亂,我們的日子還會如常地進行。
孤獨癥患者家庭,家長應是第一位的,孩子應該是第二位的,這個順序不應該顛倒。因為只有保證家長的身心健康,才能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家庭的平安幸福。所以,我們的家長不要輕視自己,不要放棄自己,而要把自己擺在一個重要位置,平靜地而對現實。
現實與我們的設想有時差距很大,我們的設想往往是一瑰麗多彩、五光十色,而現實往往是漆黑一片,分不清南北。用平和的心態去接受現實生活的一切,是我們鼓足勇氣必須做的事情。
我相信世上有“命運”這個東西?!懊?,就是祖宗蔭庇、爹媽孕育、天設地造。命是天給的,你沒得選擇?!斑\”,就是人一生當中必定有曲有折,有悲有喜,有幸福,有災難?!懊辈缓玫娜?,最后成功的人比比皆是,再怎么倒霉,也總有時來運轉的時候。有些像股市,今天是熊市,也許明天就是牛市。山不轉,水還轉呢。人不可能永遠走運,也不可能永遠倒霉,因為上帝是公平的。.
作為家長,我們幫助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我們成熟成長、不斷學習、完善自身的過程。人的成長成熟是智商和情商的同步增長,甚至是情商高于智商的成長過程。不是我們生來就具有真誠和善良,而是我們接觸了殘疾的人,并把他視為一種神圣之后,我們才逐漸變得仁厚而慈善。
我們需要創造生活,也需要享受生活。我認為許多孤獨癥的孩子是享受生活的“高手”,這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達到的境界,需要有一種超越自然的精神,需要有一種超脫紅塵的態度。
真正的享受并不一定完全靠擁有豐富的物質,有時甚至是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有品位而放棄某些物質的東西。學會放棄的藝術,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
成功不是大官、大款、大腕們的事,而是我們每個人的事。每個人都有獲得成功的渴望,也都有獲得成功的機遇和時間。教會孩子說話了,他會叫“爸爸媽媽”是我們的成功;孩子會穿衣穿褲,會自己走路,是我們的成功;孩子會讀書寫字、會自己料理生活這些都是我們的成功。只要我們努力啟動每一扇智慧之門,我們就會得到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和一次又一次的喜悅。
可能有人說這種成功太微不足道,可是,只有我們自己知道這些成功背后的心酸故事和為之付出的淚水和汗水。成功是不可分大小的,任何人的成功都是偉大的,都是值得歌頌歡呼的。
我們今天的成功,就是孩子未來的幸福。
孤獨癥孩子是我們生活當中的一面鏡子,這是他們存在的最大價值。通過這面鏡子,折射出我們在世界觀、道德觀、價值觀、理智、情感、人性等多方面的問題。特別是我們在認識了解孤獨癥這種疾病的規律、特性當中復雜的心理過程。這個心理過程,讓我們懂得了我們對客觀事物認識得越深刻,則運用這種規律改造現實的能動性就越大。中國神七之所以問天,是因為我們對宇宙認識的深刻程度。孤獨癥之所以不再可怕,是我們對它認識的逐漸到位。
關于幸福每個人的理解不同,感受不同,因為每個人的生活閱歷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對生活的期望不同。健全人和殘疾人之間對幸福的理解和期盼就更不同。對于癱瘓在床和沒有雙腿的人來說,能向正常人一樣站立、行走、奔跑幾乎就是他們最大的幸福,最高的夢想。先天的條件和能力上的不同,使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出現層次和角度上的差異。我很想采訪到所有的人,記錄下他們對幸福的理解和感受,認真地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膚色、不同年齡、不同地域、不同信仰、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人進行分類,編輯成一部可讀性很強的書,看看能否讓人類為自己的幸福給出一個定義。
作為一個孤獨癥孩子的母親,我認為孩子能和普通人一樣正常生活就是幸福,家人健康就是幸福!
孤獨癥的孩子讓我們學會了與不同生活習慣、不同思維方式、不同愛好的人和睦相處,彼此相互接受、相互關愛。讓我們更加了解生活的多樣性和社會和諧及家庭和諧的重要,使我們變得更加友善和寬容,使我們人性的一面得到了張揚,家庭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得到了提升,這是我們得到的寶貴財富。
孤獨是一本奇妙、有趣、多彩但苦澀的天書。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