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2日,63歲的十佳泉城義工李愛萍接過市社會福利院“愛心大使”的聘書。兩年來,從醫院退休的李愛萍堅持每周最少來福利院兩次,幫助護理人員為孤殘兒童做康復治療,照料孩子們的生活。市社會福利院將長期提供捐助、實施愛心手術、提供免費法律服務和就業崗位等的8名愛心人士聘為“愛心大使”。這8名愛心大使,除了繼續奉獻自己的愛心外,還要監督福利院員工對生活在院內的老人和孩子的照料,一同為孤殘兒童建設“愛心家園”。
市福利院在孤殘兒童養育工作中倡導“親親媽媽”式親情化愛心養護。按照工作區域、工作職能以及兒童年齡、智能、體能的不同標準,把3-4名兒童劃為一組,由一名工作人員做他們的媽媽,組合成一個小家庭,“親親媽媽”全面負責孩子成長。目前院內有40余名“親親媽媽”為近160名孤殘兒童提供親情化服務。她們每天提前半小時上班,推遲半小時下班,抱抱孩子,與孩子交流,每逢重大節日,她們要與孩子們一同過節。對早產兒、術后患兒和重病的患兒進行專人特殊護理;對重殘及智障兒童,采取重點看護、積極防護、妥善安置的方法,有針對性地進行個案護理,開展了專業的引導式教育、聾兒語訓、自閉癥訓練、技能培訓等各種康復訓練。每天有30多名孤殘兒童參加訓練,每年累計訓練近6000人次,孩子通過康復訓練實現了肢體行為功能上的突破。對于上學的孩子,“親親媽媽”要抽出時間來和他們聊天,經常和老師聯系,參加家長會,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現和學習情況。假期“親親媽媽”還要帶孩子游園、購物、做游戲等,全方位營造家庭氛圍。
市社會福利院積極開拓多種養育模式,實現孤殘兒童身心全面康復,成立了腦癱兒童康復中心,開展了肢體按摩、大運動、認知等訓練,近千名兒童得到肢體上的矯治,身體各項機能得到顯著提高。積極探索家庭寄養、國內外收養等回歸家庭模式。在歷城區唐王鎮紙坊村建立了孤殘兒童家庭寄養基地,開展孤殘兒童家庭寄養工作,累計有300余名孤殘兒童寄養在60個愛心家庭,各項配套設施功能齊備,康復教育、特殊教育有序開展,寄養成果不斷涌現。今年5月,在北京召開的家庭寄養10年回顧研討會上,福利院做了典型發言,寄養家長顏廷芹獲得全國優秀寄養家長稱號。
為使社會上更多的愛心人士了解福利院,關注孤殘兒童,福利院實行社會開放日制度,將每月第二、四個星期日定為對外開放日,先后有8萬余人次與孩子零距離接觸。連續6年開展“領孩子回家過年”活動,先后有200余人次殘疾兒童進入家庭,體會到在家庭中過年的幸福與快樂,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力。160名泉城義工定期來院,成為福寶寶們相對固定的“父母”,引進專業社工為孤殘兒童提供社工服務,成為全省首家政府購買社工服務的福利機構。社工們深入孤殘兒童中間,為孩子們開展小組活動,豐富孩子們的精神世界,解決孩子們們的心理問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報通訊員徐子健)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