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殘疾人日來臨之際,記者走訪了江蘇省孤獨癥兒童康復專題研究立項單位――崇安區輔讀學校,了解在最新理念下,這些特殊孩子的教育與成長。
從學前一直訓練到成年
昨天10點,當記者走進長慶路上這所學校時,100多位同學正在音樂聲中做老師自編的廣播操。他們有的做得認真,根本看不出與同齡人有什么不同;有的則“自說自話”,老師不把住他們的手,馬上就會停止運動。
顧麗萍校長非常熟悉地指點著患有孤獨癥的幾位:這個不好好做操的對數字特別敏感,你問他任何一年的某日,他會立刻告訴你是星期幾;這個孩子從來不和任何人交談,一聽見同學唱歌卻大哭大鬧……像這樣的孩子,在這所學校有十幾個。他們在這里,從零歲開始,直到18歲成人,通過接受各種訓練,逐步掌握獨立生活能力,在脫離父母的庇護后,仍能適應社會,有一定的生活質量。
孤獨癥是近年來才被國人認識和重視的一種精神發育障礙性疾病,至今病因不明。據說發病率在萬分之1-5。目前無錫已有多家康復機構進行矯治。但開展專項研究,并從學前一直訓練到成年的,卻只有這一家。
訓練的唯一方法就是“重復”
朱瑞英老師介紹,該校吸取國內外各機構之長,特別從香港引進了一套先進的結構化教學體系。這一體系其實就是針對孤獨癥兒童“刻板重復”的特點,把每一項教育目標進行細致的分解。比如說,要教他們掃地,就分解成灑水、掃帚動作、簸箕動作等若干個順序,一個個“解決”。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因為這些看起來“很好”的孩子,除了不愛交流,往往還有許多感知上的障礙,比如一個一年級的同學,能辨別冷暖、咸甜,卻不知干濕、苦酸。這就要通過一項項復雜的、細節的測評,一點點的去訓練??祻陀柧毞譃檎Z言、行為習慣、肢體動作、特殊才能、生活適應、感知等6個方面,由6個老師分頭負責,進行一對一的訓練。過敏紅老師說,有了方法還得做,而做的唯一方法就是“重復”。她曾經帶過的一個孩子,整理重復了3年,才喊出了一聲“媽媽”。而這時無論老師、家長又是多么的激動呵。還有孩子已經能夠自己沿著好幾條路獨自騎自行車來校上學了。
一個家庭真要有了一個孤獨癥患癥,那種打擊和壓力是常人難以想象的。而目前對付這種疾病的唯一有效辦法,就是盡早發現,盡早參加專業的康復訓練。
從學前一直訓練到成年
昨天10點,當記者走進長慶路上這所學校時,100多位同學正在音樂聲中做老師自編的廣播操。他們有的做得認真,根本看不出與同齡人有什么不同;有的則“自說自話”,老師不把住他們的手,馬上就會停止運動。
顧麗萍校長非常熟悉地指點著患有孤獨癥的幾位:這個不好好做操的對數字特別敏感,你問他任何一年的某日,他會立刻告訴你是星期幾;這個孩子從來不和任何人交談,一聽見同學唱歌卻大哭大鬧……像這樣的孩子,在這所學校有十幾個。他們在這里,從零歲開始,直到18歲成人,通過接受各種訓練,逐步掌握獨立生活能力,在脫離父母的庇護后,仍能適應社會,有一定的生活質量。
孤獨癥是近年來才被國人認識和重視的一種精神發育障礙性疾病,至今病因不明。據說發病率在萬分之1-5。目前無錫已有多家康復機構進行矯治。但開展專項研究,并從學前一直訓練到成年的,卻只有這一家。
訓練的唯一方法就是“重復”
朱瑞英老師介紹,該校吸取國內外各機構之長,特別從香港引進了一套先進的結構化教學體系。這一體系其實就是針對孤獨癥兒童“刻板重復”的特點,把每一項教育目標進行細致的分解。比如說,要教他們掃地,就分解成灑水、掃帚動作、簸箕動作等若干個順序,一個個“解決”。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因為這些看起來“很好”的孩子,除了不愛交流,往往還有許多感知上的障礙,比如一個一年級的同學,能辨別冷暖、咸甜,卻不知干濕、苦酸。這就要通過一項項復雜的、細節的測評,一點點的去訓練??祻陀柧毞譃檎Z言、行為習慣、肢體動作、特殊才能、生活適應、感知等6個方面,由6個老師分頭負責,進行一對一的訓練。過敏紅老師說,有了方法還得做,而做的唯一方法就是“重復”。她曾經帶過的一個孩子,整理重復了3年,才喊出了一聲“媽媽”。而這時無論老師、家長又是多么的激動呵。還有孩子已經能夠自己沿著好幾條路獨自騎自行車來校上學了。
一個家庭真要有了一個孤獨癥患癥,那種打擊和壓力是常人難以想象的。而目前對付這種疾病的唯一有效辦法,就是盡早發現,盡早參加專業的康復訓練。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