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稱呼最親切,有一種愛最偉大。母親節要到了,柳州電視臺《新播報》、柳州新聞廣播、柳州廣電網站聯合推出母親節特別報道《母親》,讓我們一起見證母愛,感動母愛。今天請聽第三集——《十七年,情牽一“線”》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一位叫彭年秀的母親。彭年秀有一個17歲的兒子,從小患上自閉癥。在過去的17年時間里,彭年秀一直堅持著一件事——就是要在社會與包括兒子在內的自閉癥患者之間牽一根“線”,希望社會了解他們,接受他們。雖然17年的努力收效甚微,但彭年秀依然在全身心的堅持。彭年秀說,不管怎樣,在有生之年都要堅持,因為自己是母親。她深情地說:“寶貝你把自己關進了房間,留給爸爸媽媽一片陰雨天,你吝惜每一句簡單的言語,含一聲媽媽真的太難,媽媽要怎樣才能走進你的世界?牽你的小手和孤獨告別,是媽媽今生要做的一切。你是天使偏偏降臨人間,上帝沒有送給你人間的親情線……”
彭年秀說,這是母親寫給自閉癥孩子的一首詩?!澳闶翘焓蛊蹬R人間,上帝沒有送你人間的親情線”,母親的一切努力就是希望幫助孩子把這根“線”找回來——“牽你的小手和孤獨告別,是媽媽今生要做的一切。孩子在8個月的時候,發現孩子沒有目光對視,對親人好像也沒有親情的感覺?!?/font>
沉浸在初為人母的幸福里,彭年秀和所有的母親一樣,每天都在用愛撫、用目光與孩子進行著親情交流,渴望著孩子對此做出的每一個細小反應。然而,在兒子8個月左右的時候,彭年秀隱約的感覺到兒子的異樣,發現兒子總是不能與自己進行目光的對視與交流。對還沒有會說話的嬰兒,目光就是語言,母親用目光傳遞對孩子的愛,孩子則用目光表達對母愛的感受。對兒子的異樣,彭年秀感到隱隱的不安。她說:“我就到醫院,但是醫生并沒有給自己滿意的答復,只是說:慢慢來,別著急。但是隨著孩子的慢慢生長,自己越來越感覺到不對?!?/font>
憑著母性的敏感,彭年秀覺得兒子一定存在某種問題。于是在之后7年里,彭年秀帶著兒子走遍了包括腦科醫院在內的大大小小的區內醫院,醫生、專家都沒有給出明確的答復和診斷。這期間,彭年秀查閱資料、四處向人打聽、咨詢,被人誤解為:不是孩子有病,而是母親有病,是望子成龍走火入了魔。直到7年后的一天,在一份雜志上看到一篇介紹自閉癥的文章。里面描述的癥狀跟自己的孩子很像。她說:“在他7歲的時候,我就帶他到南京,診斷是自閉癥,教授說自閉癥終身需要陪伴、護理,沒有生活自理能力,孩子甚至不能認識紅綠燈。這對我簡直是晴天霹靂。我想這孩子怎么辦,連紅綠燈都不會看,將來怎么生活?!?/font>
此后的十幾年,彭年秀帶著兒子四處求醫,進行康復訓練,訓練費用太高,她就自己學習,自己訓練兒子,其中的艱苦自然不用說,但作為一個母親,自己的孩子不能被社會接受,一直是彭年秀心中的最痛。她說:“因為我們的小孩在外面有怪異的行為,然后給別人看,別人就會瞧不起,有時候別人會說神經病,或者怎么樣,結果給我們來講真的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因為同樣作為母親,我們也有初為人母的一種快樂,但是最后快樂沒有多長的時間,我們就很快的被這種繁重的小孩子的訓練壓得喘不過氣來?!?/font>
彭年秀說,這些年來,很多人都勸過她放棄,但一看到兒子那張無邪的小臉,她說什么也不忍心,上天對孩子已經很不公平,她是一個母親,她決不能放棄。她說:“寶貝,你把自己關進了房間,留給爸爸媽媽一片陰雨天,你吝嗇每一句簡單的語言,喊一句媽媽,真的太難,媽媽要怎樣才能走進你的世界,牽你的小手和孤獨告別,你是天使偏偏降臨到人間,上帝沒有聽到媽媽許下的愿,因為濃得化不開血緣,媽媽愿意付出直到閉上眼?!?/font>
讓她欣慰的是,經過這些年的努力,如今17歲的兒子已經能開口叫媽媽了,還可以和人做簡單的交流,甚至唱歌。
兒子的變化雖然很小,但是給彭年秀帶來的驚喜是巨大的。彭年秀希望有更多的自閉癥孩子的母親也能夠獲得這樣的驚喜。兒子的情況好轉了,彭年秀又把目光投向了更多患有自閉癥的孩子,他們中大多數人的父母也也和彭年秀當年一樣,對自閉癥了解甚少。為了幫助這些星星的孩子,幫助那些為了點亮星光不斷努力的父母,彭年秀組織大家建起了“柳州市家長支援中心”。彭年秀說:“我走了很多的彎路,也花了不少的錢,效果也不是太理想,因為他已經很大了,所以我想既然是這樣,我就不希望別人再走我自己的老路,希望利用我自己學的東西,給大家一個平臺,希望他們的孩子能夠健康成長?!?/font>
在家長支援中心,彭年秀成了十幾個自閉癥兒童的媽媽,她用愛心呵護著每個孩子,用實際行動感染了身邊很多人,不少志愿者也加入了她的行列。從一個孩子的母親,到一群孩子的母親,彭年秀越來越堅韌、頑強,她博大又無私的母愛給了兒子一個溫暖的成長經歷,也給了更多自閉癥兒童逐漸光明的未來。(本臺記者 楊文智、見習記者 趙鑫婷 報道)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