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自閉癥”這個詞被解讀后,在社會中造成了一種過猶不及的恐慌,許多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見到陌生人不好意思,表現出一種害羞的怯弱感,部分家長就開始疑神疑鬼,把性格內向與自閉混為一談,夸大其辭,強迫孩子進行開放自我,做到主動大方。
內向不一定非要冠上貶義的色彩,內向不過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映,是孩子慢慢與外部世界溝通達到共融的一種必經的心路歷程。我不是心理學家,無法以科學的理論定義“內向”與“自閉”,但是我從自身成長的經歷來分析,我記得讀小學時特怕見陌生人,客人來了我不敢出來與人打招呼,喜歡躲在門角落里偷看大人的舉動;讀中學時,老師上課點我回答問題前心里很慌張,臉紅脖子粗;上師范時我從來不敢正眼看班上的女生,因為我的父親對我家教很嚴謹,造成了心靈向內向發展,后來我意識到社會與內心之間的差距,開始學會正常交流溝通,所以我認為“內向”不是病,是內心世界豐富的不成熟表現,符合青少年正常的心理成長軌跡,而“自閉”是一種病態,因為自閉者完全不能與社會正常溝通,對社會產生扭曲的抵制和隔絕??梢哉f,我的內向在別人看來達到了可笑的極至,但是我依然正常地生活在教育教學崗位上。
我們完全沒有必要把孩子正常的羞澀感當成所謂的自閉,這是不科學的,也是違背少兒身心發展規律的,正確引導內向的孩子學會陽光開朗走向生活才是我們家長應做的,我們不能盲目否定孩子的那一份朦朧的羞澀美。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