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的男孩小豪(化名)說話奶聲奶氣,動不動就哭鼻子,被同學戲稱為“毛毛”。
武昌區進行“學生成長導師制”后,千家街小學李莉老師與他結成對子。從日記中李莉了解到,小豪的媽媽常年在外地工作,爸爸工作很辛苦,平時對兒子管得少,遇到問題則是粗暴處理。
李莉認為,小豪這么大還像“毛毛”,很大程度上是因缺少愛卻又極度渴望愛,希望通過言行舉止來博得他人愛憐。于是她幫小豪出點子:將自己的心聲通過日記傳遞給父母及同學。
最近小豪心情格外好,因為媽媽回來了,爸爸也變得寬宏大量了,就連同學也說“毛毛”不見了。記者向潔通訊員祝正洲
因長期與父母分離,體弱女童成了醫院???,害怕打針的她如今聽到時鐘滴答聲也會夜不能寐。無奈,其父母近日走進了市青少年維權中心“陽光心理輔導團”。
娉娉(化名)今年8歲,因父母工作忙,她很少能跟父母在一起。6歲前,她主要是跟患有輕度精神分裂癥的姥姥一同生活,姥姥病情加重后,她又被送到爺爺奶奶家。
“陽光心理輔導團”心理咨詢師胡芳萍分析,與父母長期分離使娉娉幼小的心靈備感孤獨,并逐漸影響了她生理、心理各方面的健康,這使得她比其他孩子對醫院、打針等表現得更敏感。記者向潔通訊員李秀蓉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