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身邊有沒有這樣的孩子?
注意力不集中、好動不安、語言發展遲緩、左右手不分、經常碰到周圍物體、喜歡爬高、原地轉圈、怕爬樓梯,脾氣壞。 不喜歡聽人說話,聽力不佳,容易忘卻,不懂的和別人溝通,脾氣古怪,上課不專心。 笨手笨腳,做事消極,缺乏信心,脾氣暴躁,粗心大意,發音不準,呼吸不暢,口吃或不喜歡說話??磿鴷r會跳字、跳行,無法閱讀,無法計算,眼睛容易疲倦,學習能力不足。 怕人觸摸,容易驚慌,哭泣,怕人多,粘固定的人,挑食、偏食,喜歡吸手指,脾氣固執暴躁、容易緊張,拒絕進教室,孤獨癥(自閉癥)傾向,做事沒耐心等更多表現......
以上表現都是孩子感覺統合失調的表現,那么什么是感覺統合失調?
感覺統合理論由美國加州大學的艾爾絲博士于1969年首先系統提出,是指人體感覺器官(眼睛、耳朵、鼻、舌、皮膚、前庭網膜等)從環境中獲得不同感覺信息(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前庭覺和本體覺等),輸入大腦,大腦對輸入信息進行統合、分析,進而有所領悟、學習、或再命令運動系統做出適應性反應的過程。
舉例說明:剝桔子時,視覺使我們知道它是黃色的,圓形的;觸覺讓我們知道它有粗糙的外皮和多汁的果肉;嗅覺告訴我們它有芬芳的氣味;味覺讓我們知道它是酸酸甜甜的;用手掂它時運動覺讓我們知道它是沉甸甸的。綜合這些客觀的感覺,才形成對桔子整體的主觀知覺。透過這樣的認識,孩子知道桔子可當球玩,因為它是圓的;可以用來擲人,因為它是沉甸甸的;可以解渴,因為它是多汁可口的。因此,孩子以后看到電視或圖書上的桔子,就會垂涎三尺,要求媽媽買給他,但是,當他們看到同樣是圓形黃色的球時,卻不會有同樣的反應,這就是感覺統合的功勞。
那么,何謂感覺統合失調?
小家庭和都市化生活、日趨激烈競爭的社會環境、獨生子女的過度保護、來自家庭、幼兒園、學校的壓力等等,這些環境因素無形中剝奪了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導致嬰幼兒活動嚴重不足,神經系統無法得到充分的發展,于是,大腦功能出現障礙,即所謂的感覺統合失調。
舉例說明:前庭系統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功能在偵測地心引力,及在人體做各種運動時,調整頭的方位,以維持身體平衡。前庭神經會將信息由脊髓錐體神經體系傳達到身體部分,通知肌肉的收縮和運動,同時也將這種肌肉和關節的信息傳達到前庭神經核及小腦。前庭平衡本身也具有調節的功能,當外界的前庭刺激太多時,前庭系統會發揮抑制作用,自動過濾過多的刺激,若是刺激太少,它又會發揮促進作用,主動地擴大到體內神經傳導的通路。大腦半球的功能分化也需要借助適量的前庭刺激,因此,當孩子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全、前庭刺激吸收不足時,大腦功能的發展也會趨于緩慢,從而導致注意力短暫,心不在焉,影響語言、閱讀及書寫方面的學習,并動個不停。
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
先天性腦損傷:腦癱、出生窒息、缺氧性休克等
神經發育不完全:早產、剖腹產等
懷孕期間胎位不正產生固有平衡失常;
活動空間狹小、依賴學步車、爬行不足;產生前庭平衡失常及頭部支撐力不足;
父母忙碌,造成幼兒右腦感覺刺激不足
幼兒期缺少運動、缺少集體活動等
缺少交流、過度依賴電視、游戲機等
家庭內部對孩子的教養方式意見不統一,孩子長期處于相對立的教養環境下
采用傳統的方式,要求太多或過于溺愛放縱,造成身體操作能力欠缺
有潔癖的養育人,限制幼兒活動造成幼兒觸覺刺激缺乏或活動不足
要求過多,管教過嚴,產生拔苗助長的挫折
延誤校正,造成幼兒自信不足和不良習慣的定型化
怎樣才能解決孩子的感覺統合失調問題呢?
很多家長在發現孩子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表現時,感到束手無策而產生急躁情緒,殊不知這種情緒 對于解決問題非但沒有幫助,只會使問題更加復雜、嚴重。也有的家長“病急亂投醫”給孩子打針、吃藥等等,大都收效甚微。 其實,孩子出現這樣的問題并不是無藥可救,感覺統合訓練正是針對這些問題表現而設計的。所以當孩子出現感覺統合失調表現時,您應該冷靜地與專業人員一同分析找出孩子問題表現背后的原因,制定切實可行的訓練計劃并實施,就可以幫助孩子改善問題。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