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見習記者樂夢融實習生陳瑛)敏敏(化名)長相清秀,看似和同齡孩子無異,6歲的他卻被確診為孤獨癥,難以和人交流,行為古怪反常,常遭旁人戲弄,這讓敏敏媽媽心酸不已。從事孤獨癥研究長達40余年的日本專家蔭山英順對此呼吁:孤獨癥患兒渴望社會的理解,一旦被確診后,醫生、家長對癥下藥尤為重要。
替患兒“搭脈”
昨天上午10時,來自名古屋大學的蔭山教授專程趕赴上海“愛好”兒童康復培訓中心開展義務咨詢,系統指導50多名家長替孩子“切脈”、“下藥”。近2小時的講座,讓患兒家長舒心不少。
在交流中,蔭山教授傳授了其獨創的“精神統合治療法”:家長要從孩子日常的待人接物中,摸索出他們的自閉程度,然后再實施干預治療——讓每個患兒都從起點開始接受治療不妥當;強迫處于病情最嚴重階段的患兒讀書認字,效果甚至會適得起反。盡管根治孤獨癥的可能性很小,但卻可以通過階段性治療,讓患兒逐漸讀懂旁人的情緒,發現交流的樂趣,慢慢引導他們走出“圍城”。
為家長“開方”
歡歡(化名)爸爸說,當得知兒子患有孤獨癥時,自己的精神一度不穩定。帶生病的孩子去醫院,聽到不知情的護士說一句“小孩被寵壞”后,當場就暴躁地和護士吵起來。在陪伴著孩子接受康復培訓半年后,與其他家長的交流中也獲取了不少經驗,焦慮情緒平復了許多。
楊浦區精神衛生中心陳圣祺院長曾提出過患兒家長的心理健康問題,認為讓家長接受系統培訓是當務之急:“如果家長倒下了,誰來管這些孩子?”蔭山先生贊成這樣的觀點,他指出,全世界孤獨癥患兒家長都承受著巨大的社會壓力,絕望情緒很大程度來自對孤獨癥的不了解,向中國家長普及科學的治療手段正是他此行的目的。
相關鏈接
■孤獨癥:孤獨癥,又稱自閉癥,是一種由大腦、神經以及基因的病變引起的發展性障礙。其主要癥狀包括人際關系的隔離,語言的困難以及行為障礙等。按照中國現有的總人口數量來估計,目前全國可能有50萬左右的孤獨癥患者。
■康復培訓課程:課程采取1對1教學方式,為每一位患兒制定不同的訓練課程,包括:感知覺訓練,手眼協調訓練,精細動作(握手、撕紙)訓練,還用形象的圖畫表現,有助于患兒認知。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