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昆明3月7日電(記者周雷)雖然“婦女”這個詞存在相對固定的年齡界定,但在教育專家看來仍較為模糊——一種介于兒童和婦女之間的“后兒童”群體,她們的性別問題顯得缺乏社會的關注。
河南鄭州管城回族區委黨校副校長馬惠萍說,隨著營養的改善,我國兒童整體發育期較以往提前2年,許多小學五六年級的女生先于其他同學來例假,如廁都成為尷尬,并伴之許多心理壓力。
記者近日在云南昆明多家小學采訪時了解到,學?;緵]有專門設置針對小學生的生理衛生課程,在許多教學設施的設計和使用上也沒有過多考慮“后兒童”群體大量增加的現實。
采訪中,一些女學生表示,自己身體在變化之后,常常在學校的體育課上不方便,自己又難以向老師啟齒;甚至有時候,男同學有時會有不當的嬉戲舉動,自己也不敢向老師反映。
“她們提心吊膽的事往往是來例假,最難堪的事是月經期在學校上廁所,她們害怕‘被同學發現’‘被大家嘲笑’‘被歧視’?!瘪R惠萍說。
小學階段基本不開生理衛生課,中學時才講什么是“月經”、什么是“性成熟”,這顯然與我國實際國情不適應。馬惠萍認為,我國現行的教育政策缺乏性別敏感,性教育滯后,在對幼兒的性別教育中也存在偏差?!耙话銇碚f,男孩可以說臟話,男孩子可以裸露身體,甚至張揚自己的性別,而女孩子則常常為自己的性別感到自卑,無論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強調女孩必須有羞恥心?!?
除此之外,馬惠萍認為公眾、特別是媒體時常對未成年人存在不當用語,“比如在報道未成年人受性侵害案件時,媒體時常用‘糟?!ж憽チ伺俗顚氋F的東西’‘把一生都毀了’等措辭,這些貌似同情、憤慨的評價和詞匯,本身就是對受害人的二次施暴?!?/P>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