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我兒子今年5歲了,但他的日常言行卻令人不解,生活上基本不能自理——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上廁所,有什么需求也不會表達,特別是他不主動與別人交流,更不和小朋友一起玩。不僅如此,我兒子還常常受人冷落與歧視……
后來聽人說,孩子可能患的是自閉癥,弄不好會伴隨終生,長期需要別人的照料。面對此情此景,我簡直快崩潰了,并常常為我無能為力而默默垂淚。今特投書黨報,懇請你們呼吁社會各界多給這樣的孩子獻點兒愛心吧,讓和諧的陽光盡快照在他們的身上!
一個無助的母親
環渤海新聞網專稿 (國光 雅靜) 這是“六一”國際兒童節前夕本報編輯部收到的一封普通讀者來信,來信的內容讓每一位做父母的無不為之動容。聯系到此前一些讀者也曾就此問題來電來訪的情況,記者針對這個趨于社會化的現象進行了走訪。
兒童自閉令人憂
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主任王平,作為該院兒童保健的領軍人物,是這方面老行家了。日前,記者就此走訪了王平主任。據王主任介紹,兒童自閉癥也稱“孤獨癥”,屬于廣泛性發育障礙性兒童心理疾病,發病年齡為3歲以內。其患病率約千分之一左右(今年北京自閉癥論壇會議上公布的最新數據為千分之六)。男孩患病率相對較高,但近期有證據表明,該病對女孩的影響較為嚴重。
在談及兒童自閉癥有什么具體臨床癥狀時,王主任說,患自閉癥的兒童,首先表現在與父母等周圍親人建立不起情感聯系,無親近舉動,不會望著媽媽的臉笑,回避眼與眼對視,并對親疏人不分,在饑餓和不舒服時不找親人撫慰;對父母的話不理不睬,但對父母來去均無所謂,更不會表示體貼和關心。
其次,這些患兒的言行常常出現刻板、重復、僵硬或模仿現象,要求環境和生活方式不變,他們不理解也不會用肢體語言,其思維具有局限性、貧乏性,缺乏想像力。
再次,在感知覺方面則表現出異常,身體面對某些刺激反應遲鈍,如手壓傷或對注射無痛覺反應,而對犬吠、氣笛等聲音則煩躁不安。當父母站在其面前,或叫其名字時,他們卻“視而不見,充而不聞”等等。
及時教育解煩愁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隨著社會節奏加快和生活環境的多元化,兒童自閉癥(孤獨癥)越來越成為一種社會化的問題,它不僅給兒童本身發育帶來嚴重影響,而且給親人帶來煩惱與痛苦,以致影響到家庭與社會和諧,成為“健康唐山,幸福人民”的隱患。
那么,自閉癥真的像有人說的那樣,會伴隨終生嗎?兒童自閉癥又該如何治療呢?王平主任認為,兒童自閉癥應以教育矯治為主,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促進正常發展。孤獨癥兒童在人際關系、語言溝通、日常行為等都有明顯的缺陷。如作進一步分析,可發現這些缺陷與認知能力有關。教育矯治應針對這些行為缺陷,作出彌補措施。
二是消除過分行為。所謂過分行為是指同齡正常兒童不該有的那些行為,如聽、嗅、觸等感官的自我刺激行為,莫明其妙的大笑、哭泣或害怕、自傷和暴怒等。因這些過分行為常會干擾學習和正常發展,應予以消除。
三是避免與消除固定僵化行為。如固定的玩法、儀式性和其他刻板重復動作,以及僵化的思維方法等會對教育和日常生活構成障礙,故應予以消除,更重要的是從教育策略人手,避免形成固定僵化行為。
同時,家長應注意的問題是,家長得知小兒患有孤獨癥后,會出現焦慮、恐慌、絕望和內疚等不健康情緒,這將嚴重妨礙對病兒的治療。孤獨癥的病因至今仍不明確,與家庭環境和養育方式關系不大,家長應消除內疚情緒。但如能早期進行有計劃的醫療和矯治教育,并能長期堅持,可取得效果。
傾注愛心育新秀
這可以說是兒童保健專家的經驗之談,那么作為社會力量又該扮演什么角色?“六一”期間,記者在位于高新開發區的“世紀星”兒童康復訓練中心采訪時了解到,這家中心目前是河北省規模最大的兒童康復訓練基地,其創辦的宗旨就是讓更多患有自閉癥的兒童盡快走出陰霾、享受陽光。
眼下,這家中心開園僅3月有余,卻產生了一定的社會效果,30多個參訓的孩子均可不同程度地有了良好的開端。望著一個個孩子那燦爛的笑臉和家長開心的情景,記者問為何取名“世紀星”時,該中心負責人張女士解釋到,因為據說自閉癥患者往往在某些方面會超過普通人而擁有較大的成就,例如2008奧運會上拿金牌最多的菲爾普斯、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我國數學家陳景潤等都曾是問題兒童。我們希望這些自閉癥孩子都能做二十一世紀最耀眼的明星,所有來訓練的孩子都能成為康復最快的明星,并最大限度地把訓練孩子的技術傳授給家長,讓家長也都能做孩子的引路之星。
對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全社會人人都獻出一點兒愛,精心培育這些祖國的花朵,這些兒童也一定會和正常人一樣健康地成長,為“提高幸福指數,打造幸福之都”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