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是世界孤獨癥日。記者采訪了一所以孤獨癥兒童教育為主的特殊學校。
“同學們,如果家里著了火,該怎么辦呢? ”
講課的孫娟校長隨意叫起了一名學生。這名學生站起來,清秀的臉上一雙漂亮的大眼睛空茫地望著前方,“我們家今天早晨吃的是牛奶和面包,還有果汁。面包是前天我和媽媽在超市買的,1個兩塊錢,5個10塊錢……”
孫校長走過去,溫和地拍拍這名同學的肩,讓他坐下,叫起了另一名學生。和前一名學生一樣,這名學生也答非所問地說了起來,“從我們家到學校坐公共汽車要坐7站……”之后是一長串的汽車站名。
這是大連市西崗區日新學校一個班級的一節生活常識課。面對記者愕然的神情,孫娟輕松地笑了:“幾乎每節課都這樣,這是因為我們的學生與眾不同,他們是一群‘星星的孩子’。 ”
人們把患有孤獨癥或稱自閉癥的孩子叫作“星星的孩子”。有人這樣形容他們:他們是星星的孩子,本應在遙遠的仙境,只是不小心落入了人間。他們有著星光般清澈的眼睛,卻從不向父母述說他們所看到的一切;他們有著天使般甜美的笑容,卻很少和別人分享自己的快樂或悲傷。
大連日新學校的學生有很大一部分是“星星的孩子”。
18年前,趙慧娟老師走進日新學校時看到的是這樣一番景象:教室里沒有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操場上沒有孩子們活動的身影,更沒有校園里常有的歡聲笑語。這里有的只是一群目光呆滯、走路蹣跚、尖叫哭鬧、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
對于自閉癥的孩子來說,吃飯、穿衣、系鞋帶這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都要當作專門的課程來學。張海濱老師就是教這種基本生活技能課的,這門課叫勞動課,她的班里只有5名孩子,會說話的有3個。張老師從教學生認識衣、褲,疊衣、褲,穿脫拉鏈衫開始。僅僅是“穿、脫拉鏈衫”,她就進行了4課時。
在日新學校,孫娟和她的同事們還有一個樸素的夢想,那就是:培養自閉癥兒童擁有一技之長,送給他們一把未來生活的鑰匙。他們相信,這些孩子一半是智障一半是天才,他們的職責就是發掘他們的天賦,讓他們成才。
孔慶陽老師是名鋼琴老師,每當有新生入學,她都要仔細觀察他們。 2007年,她發現兩個剛入學的孩子對音樂有興趣,決定讓她們學鋼琴。教智障兒童彈鋼琴,沒有經驗可資借鑒,只能在實踐中摸索。日復一日枯燥的練習,常常讓兩個孩子情緒失控,她們又哭又鬧,甚至抓扯廝打老師,每當這時,孔老師總是彈奏起舒緩優美的曲子,來平復她們的情緒,也激發她們對音樂的向往。3年多的煎熬和苦戰,她們終于成功了。在省“東方青少年藝術明星電視選拔活動”中,兩名小“星星”一舉奪得兩金兩銀!
孫娟和她的同事們那個樸素的夢想實現了,他們相信這兩個孩子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一定會走得更穩些、更順些。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