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心理學和學習活動的角度看孤獨癥,可能會幫助我們更進一步的認識孤獨癥的行為表現。下面我們從心里學的不同的角度來認識一下兒童孤獨癥。
一、從心理學角度看孤獨癥的視覺
雖然大多數孤獨癥兒童有視覺學習的優勢,他們比較喜歡看窗外風景、畫畫、拼圖、看電視(聽覺學習優勢的也喜歡看電視),但有些也存在著問題,如不能快速準確辨別他人的面孔,所需識記時間較長;有時不是根據形象辨認來人,而是根據聲音或氣味進行辨認;視覺成像可能與一般人也有一定差別,有一些兒童有弱視、斜視問題;有些孤獨癥兒童很難把視、聽覺刺激整合好,他們依靠視覺或聽覺單通道登記信息、單通道輸出,若視覺登記的信息需要換成口語輸出,則要經過較長的通道轉換過程,因此視覺反應時、聽覺反應時、辨別反應時都比正常兒童慢。以視覺(同時性處理)為主要學習方式的孤獨癥兒童對視覺性文字信息登記好,經常是過目不忘。同時,理解視覺信息也相對較快,我們的教學要充分考慮他的這個“特長”。例如,他們認識很多字,剛入學時,就可以把“舉手回答”寫成紙條,讓兒童看一遍、念一遍,這樣他們能很快掌握,而用口頭提示的方式則需要反復提示,好像他沒有“長腦子”,實際是他在說教下根本沒有進行“聽覺信息登記一轉成視覺信息登記一視覺加工(聯系已有的別人舉手回答的圖景)一執行”的程序,因此總是表現出一種“聽而不聞”的狀態,而聽覺(繼時性處理)學習方式為主的則經常表現出“視而不見”的狀態。
二、孤獨癥兒童聽覺的心理學分析
大約40%的孤獨癥兒童對環境中的聲音敏感,他們的某些頻率的聽覺閾限可能超出正常人聽到的范圍,某些特定的聲音會令他們極為反感。例如,他們聽鳥的唧唧喳喳的叫聲可能比火警器的尖叫聲更強,從噴泉噴出水的聲音也許比瀑布的聲音更強,他們會把頭藏在被子下睡覺,或以尖叫蓋過某種音響,聽到父母說話的聲音可能就會感到耳朵疼;但也可能顯得無所謂的樣子,并不表現出難受或不舒服,只是出現一些眼神移動和沒有積極反應等問題。他們聽覺或過于敏感或過于遲鈍,有時表現得就像個聾子,但有時又仿佛能聽見極為細小的聲音。樂音是一般孤獨癥患兒較容易接受和處理的感官刺激。
大多數孤獨癥兒重具有語音分辨困難的問題,他們無法區分外界講話的聲音、自己的語言、額外的雜音和背景噪音的不同,這使得他們不能排除那些不適宜的聲音和過度噪音的干擾。因此,有些孤獨癥患兒對提問者的反應時間明顯的會延遲,有的時候要等上十余秒的時間;有的受到自己身體噪聲打擾的兒童在晚上入睡時有嚴重的困難。
他們兩耳的聽力曲線有很大的不同之處,對同樣強度的聲音往往有只耳朵聽起來就要響一些,也就是說并不是對所有的聲音在強度上都具有相同的感受,兩耳的單側性反應比較明顯。
孤獨癥兒童個體之間差異極大是知覺發展中與正常兒童不同的特點,有些視、聽覺配合及同步反應有很大障礙,同時他們的時間知覺、方位知覺、運動知覺、深度知覺及其相互配合的能力都很差。例如,過馬路時對行駛汽車的速度、方位判斷不清,經常給人以不顧危險的錯覺;有的小年齡兒童敢上很高的窗臺站著,這說明其深度知覺有問題。我們一定要細心觀察和分析他們的種種知覺障礙,盡可能早地采取補救訓練。
三、嗅覺、觸覺、味覺等其他感覺在心理學中的研究
孤獨癥兒童中有一部分有嚴重偏食行為,其中有一個主要原因是嗅覺敏感、味覺遲鈍導致的,有時他們依靠嗅覺而不是味覺判斷吃與不吃。嗅覺相對敏感,有些不是氣味很大的食物在他聞起來可能氣味沖鼻,因此拒絕食用,還有些孤獨癥兒童只上固定的廁所也與此有關。
另有一些孤獨癥兒童有觸覺敏感問題,不接受新的衣服、鞋襪、手套等,因為穿起來皮膚感覺不舒服;有的偏食是與該食物在口腔中咀嚼的感覺不好有關;不喜歡洗頭、洗臉也是觸覺過敏導致的;洗手、玩水通常又是這類兒童喜歡的。這些問題影響了兒童生活適應能力的發展,也經常造成別人無法理解,加重了溝通障礙,應適當干預。
內部感覺包括本體感覺、平衡覺和內臟感覺。本體感覺也叫動覺,它反映身體各部位的位置、運動及肌肉緊張程度,也就是肌肉、關節、肌腱的感覺。它是人從事正?;顒拥谋U?,如要拿到桌上的東西就必須調整手臂的姿勢和動作,要上樓梯就必須把腳抬得足夠高,這都需要動覺的幫助。有些孩子的本體感受器反應遲鈍,即使從高處跳下,本體感覺器官都不“報警”。但在生活中又給人以笨笨磕磕的感覺,如上下樓梯動作很重,遇到小水坑都過不去,這些看似不懼危險的行為與他們感受不到危險有關。同時,手有勁但不會用力抓握物品,用手敲擊東西用力過大等也與此有關。此外,舌頭、嘴唇、聲帶等言語器官的動覺反應遲鈍包會對有聲語言的發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