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人沒有做過關于孤獨癥專門的整理和研究,但知道孤獨癥不是父母教養的問題,更多被認為是先天的。正如徐慧琳 老師所說,孤獨癥的本質也不是刻板行為,而是社交障礙。孩子沒法理解在什么樣的社會場合中該表現出什么樣的行為,就可能表現出在我們看來怪異的行為,比如在教室里忽然站起來大聲說話,或者像這個案例中的咬人行為。另外,孤獨癥兒童很難理解他人的情感,缺乏共情能力,因此也很難對他人的情感做反應。
在這個女博士做的治療中,會不會有媒體夸大的部分,我并不清楚。這里想介紹一下女博士所用的“厭惡療法”。
“厭惡療法”作為行為主義的一種療法曾經在行為主義流行的 50-60 年代盛行一時。但隨后又逐漸地消失,卻在今天的中國,經常被那些被一些專家重新“發現”,用來治療心理的疑難雜癥。除了這個女博士,還有一個代表人物,就是使用電擊療法來治療網癮的“楊教授”,已經在“網癮戰爭”總被網友黑得不成樣子了。但前段時間,仍有網癮學校出人命的新聞出現,說明“厭惡療法”在中國仍然流毒甚廣。
行為主義療法的核心,就是當來訪者表現出治療者想要的行為,給你強化,但是來訪者表現治療者不想要的行為,那就給你厭惡刺激。賀博士說,“狗狗都會教得好,人怎會教不好呢?” 這是非常典型的行為主義的想法。作為行為療法之一的“厭惡療法”會盛極一時,首先是因為它“有效”。行為主義很早就發現,厭惡刺激是塑造人行為的最強有力的手段。
在庫布里克的電影“發條橙”中,就有關于厭惡療法的情節。電影中,主角犯了強奸罪。監獄就用“厭惡療法”來對主角進行改造。他們把犯人的眼睛撐開,讓他不停地看色情電影,一邊喂他吃惡心嘔吐的藥。過了一段時間,心理學家說強奸犯已經被治好了。監獄長來驗收成果。一聲令下,病人被帶上舞臺,衣冠楚楚的,彬彬有禮地跟大家打招呼,看起來沒什么異樣。再一聲令下,一個裸體美女被帶上舞臺。所有男人的目光都盯向了這位美女,只有曾經的性侵病人,躺在地上痛哭的滿地打滾。
“厭惡療法”矯正了強奸犯的性行為,從某種意義上,他被精神閹割了。
監獄長覺得“厭惡療法”真的起作用了。作為參與這項改造項目的回報,這個強奸犯被釋放了。但厭惡療法的副作用很快就顯現出來。這個強奸犯開始沒來由地焦慮,經常半夜驚醒。最關鍵的,雖然 這個改造項目中,監獄長想讓主角對“性”產生厭惡,但主角開始對色情電影中相關的音樂也產生強烈的反應,一聽到這種音樂就會痛苦得滿地打滾。
就像這個電影所反映的,“厭惡療法”的流行是因為它對行為塑造是有效,但是它后來逐漸銷聲匿跡,是因為它的副作用實在太大。最大的副作用,是會讓人產生彌漫性的焦慮和抑郁,產生嚴重的不安全感,對世界充滿懷疑和敵意。被矯正的對象會覺得自己是有問題的、有錯的,從而產生嚴重的內疚、自責、自我價值低下。這些情緒問題本身甚至比“問題行為”更嚴重。所以才會有網癮少年因為接受厭惡療法而自殺的事發生。
治療:反咬他
檔案:曉曉,女,4 歲,成都人,不會說話,2013 年 3 月入園。
癥狀:喜歡咬自己的雙手臂和膝蓋,青一塊紫一塊,有的已經結痂。當母親抱著她時,她趁其不備將母親肩膀咬出牙齒印,有時也咬老師和其他孩子。
施教:剛開始,老師通過打手心教育,但未有效果。后來看到她要咬人時,便帶到操場上轉移注意力,半個月后此方法也一直無效。賀小燕便將她帶到榮昌校區,讓一些大娃娃坐在她旁邊,故意”欺負“她,惹她生氣。當她咬自己或別人時,讓被咬者”反咬“她,有時賀小燕還會親自咬。但賀小燕一直觀察表情,掌握分寸,只咬痛不咬傷。同時告訴她說,咬自己和咬別人,都是很痛的。
效果:連續半年后,情況基本好轉。”
這個案例有效是有可能的,起治療作用的核心不在“厭惡療法”,而是在培養自閉癥兒童的共情能力,不斷告訴自閉癥兒童,咬人是非常疼的,能讓他理解被咬的人的感受。
其它的幾個案例,恐高、撞墻、玩水等,都是典型的“厭惡療法”。倒不是說這些厭惡療法完全無法起作用。如果要起作用,有幾個問題非常重要:
?。?)怎么讓兒童理解感受到愛,既讓兒童覺得媽媽和咨詢師真的是為了你好?如果沒有辦法讓兒童感受到這一部分,厭惡治療直接就變成了心理創傷,兒童會把它理解為虐待(行為上跟虐待也沒啥差別了),這對兒童的心理損害非常巨大。
?。?)怎么給厭惡療法樹立一個界限,既萬一兒童不愿意,或者治療失敗了,能及時補救?厭惡療法是非常痛苦的。成人的厭惡療法,什么時候該停止,通常都由接受治療的成人自己控制,這種控制感對病人是非常重要。但是從這幾個案例中,接受治療的兒童完全是被迫的,只是由監護人來決定是否采用這,兒童都無法決定。
?。?)怎么預防厭惡療法的副作用?
這些問題都非常難,而這位女博士的報道中,對這些問題都語焉不詳,很容易讓人擔心,他們是否真的只把“矯正行為”當成了治療目標,而對兒童潛在的心理傷害視而不見。如果這樣的話,那真是這些孩子的悲劇了。
話又說回來,家里有一個自閉癥兒童,這些家長的焦慮情緒可想而知。病急亂投醫是能夠理解的。而這位賀博士也可能真的是出于好心,而非牟利的目的。但是再良好的愿望也不能代替科學規律,畢竟厭惡療法已經被證明副作用巨大,沒有人有權力拿孩子去當試驗品。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