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話題·融合教育③
近年來,早期融合教育發展迅速,許多幼兒園或專業機構都在開展相關工作,但我們對此仍然知之甚少。融合教育究竟有何意義?融合教育的整體情況怎樣?目前開展融合教育的核心困境是什么?如何解決這些困境?為解答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北京師范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教授鄧猛。
早期融合教育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記者:您長期研究學前階段的融合教育,能不能介紹一下我國學前階段融合教育的整體發展情況?
鄧猛:我們國家的融合教育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目前為止,基本上已經形成了包括特殊學校、特殊班、資源班級、隨班就讀等在內的特殊教育體系。但這方面的探索主要是針對義務教育的。大規模的系統的早期融合教育還處于比較初始的發展階段,這與我們國家學前教育整體發展相對滯后是一致的。但早期融合教育的發展潛力是很大的,社會需求也越來越大。
隨著時代的變化,社會經濟、醫療保健、生育方式及教養方式的變化,孩子早期出現發育性問題的可能性越來越高。幼兒園里,處境不利、因為各種原因被邊緣化的孩子也在不斷增加。例如,自閉癥、注意力缺陷、多動癥、情緒困擾、發育遲緩等,都是較為常見的。當然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可能有問題,但因為年齡或者技術的原因,在年幼階段很難被明確診斷出來。
從總體上來說,處境不利的孩子數量有加速增加的趨勢。對他們的早期干預十分重要。如果不能及時對這些孩子予以關注和支持,幾年之后,他們可能就會進入殘疾的范疇。如果早期干預到位,他們則有可能像平常人一樣生活與學習,即使不能像平常人一樣生活,也可以有較大改變。早期干預和教育非常關鍵,但目前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
融合的環境與專業技術方法需相互配合
記者:您曾說過,融合對特殊孩子是權利而非恩賜。對特殊孩子來說,融合教育最大的意義是什么?
鄧猛:孩子終究是要在社會中生活與發展的。所以,主流的社會,包括主流的教育系統是孩子最應該去享受的機會與資源。也只有在主流的社會、幼兒園里學習和生活,他們的社會技能才能發展好,才能更好地學會與其他人打交道,將來才可能在主流教育體系、社會里學習與生活,實現社會的參與和融入,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因此可以說,主流的生活與教育環境,為特殊孩子的成長提供了基礎條件。
記者:學前階段,所有的特殊孩子都適合融合嗎?
鄧猛:從理想的角度來說,所有的特殊孩子都是適合融合的。但從現實情況來看,我們還做不到。目前只能爭取為更多的孩子提供融合的環境與支持。我認為,絕大多數特殊孩子是具備融合的基礎與潛能的。
記者:普通孩子與特殊孩子所需要的關注是不一樣的。融合的環境固然對特殊孩子好,但會不會存在因為教師不能專門關照,使他們出現發展受阻的現象?
鄧猛:每個孩子本身就是不同的。這些特殊孩子與普通孩子無非是差別大一些,但本質上還是相同的。在早期階段,孩子之間的差異表現相對會小一些、可控一些。舉例來說,孩子之間的歧視,就不像高年級時那樣明顯,因為學前階段的孩子并不懂得歧視。所以如果從早期開始重視,融合更容易實現,孩子之間也能很好地相處。
另外,特殊孩子與普通孩子差別大一些,需要教師花費更多的精力去照顧他們也是事實。但每個生命的價值和權利是同等的,差異不是拒絕的理由。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推動融合幼兒園的原因。我們需要給教師提供一些支持,讓他們有后盾,讓他們能夠應對不同孩子的需求。
如果孩子的問題比較嚴重,可能超過了幼兒園能夠把控的范疇,可能需要到康復中心甚至醫院做專業的康復或治療;或者這些專業人員到幼兒園里提供支持也是可以的。但這樣的孩子數量是極少的。幼兒園里很多被認為有各種問題甚至殘疾的孩子,表現出來的往往是這樣或那樣較為輕微的問題,如注意力不集中、情緒困擾、動作不協調、語言發展緩慢等。這些基本都沒有超出教師現有專業能力的范圍。如果給他們一些培訓和各種必要的支持,效果就會更好。
記者:我們是否可以說,在學前階段,融合的環境甚至比專業的技術與方法更重要?
鄧猛:不能那樣說。專業的技術方法與融合的環境,換個角度說,就是康復幼兒園與融合幼兒園。它們應該是相互補充、相互結合的。應以融合幼兒園為主,康復幼兒園為輔??祻陀變簣@更專業,它的訓練或教育方式更有針對性。融合幼兒園專業資源更少一些,但它的環境、文化更適合特殊孩子。二者結合起來比較好。但最根本的還是要看孩子的需求與能力。
比如對自閉癥孩子或者聾兒的訓練,在康復機構中,他們能夠學會發音、說話,但他們的語言發展需要到更真實復雜的環境中去使用,這樣才有效果。那么,他們就需要普通的同伴與集體環境。因為在特殊孩子與普通孩子玩耍與交往的過程中,他們會更好地表達,有表達的興趣、動機、情境及具體內容,這更加重要。
因此,在早期康復過程中,或者康復一段時間后,也應讓特殊孩子回到主流的環境中去與普通孩子發生關系,去玩耍、交往。
觀念的轉變是開展融合教育的核心
記者:據您的研究,目前特殊孩子進入幼兒園,被接納的程度如何?
鄧猛:這更多取決于教師及幼兒園的觀念。只要幼兒園真正以兒童為中心,就不會出現拒絕的情況。因為幼兒園的孩子是不懂也不會拒絕的。在他們眼里,都是玩伴而已。不接納一方面來自教師,一方面來自普通孩子家長,但是家長的態度還是受教師的影響,是可以引導的。
我接觸過許多各種層次的幼兒園,每個層次都有做得好的,也有做得不好的。這就說明,資源的差別并沒有導致在接納特殊孩子方面的顯著差異。主要是幼兒園是否有一個好的氛圍。其實,我們看到,當特殊孩子在幼兒園里不能得到好的待遇時,普通孩子的境遇也不盡如人意。相反,如果特殊孩子得到了好的關照,普通孩子就不言而喻了,肯定會得到很好的教育。這是由幼兒園的觀念決定的。
當然,從總體上來說,特殊孩子入幼兒園目前還是相對困難的,這需要政策的強力支持。
記者:當前開展融合教育最大的難點是什么?
鄧猛:最大的難點是教師觀念的缺乏。長期以來,我們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精英教育觀念,對兒童權利的認識與尊重都不夠,這就造成很長一段時間,特殊孩子進幼兒園十分困難。觀念包含許多東西,比如兒童觀、殘疾觀、教學觀等。教師的觀念決定著他們如何看待不同的孩子,如何看待幼兒園教育。當然,隨著近些年我國學前教育的快速發展,教育體制也越來越多元化、均衡化。相應地,大家的觀念也在發生變化,更多地開始認識并尊重孩子的差異,能夠更加公平地對待他們?,F在許多幼兒園已經開始主動去研究特殊孩子,并真正開始承擔起教育培養他們的責任了。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持續推動這件事。
做好融合教育師資培養的制度設計
記者:除了觀念外,開展融合教育還有哪些困難?
鄧猛:在觀念之外,難點主要是教師專業知識與方法的缺乏。目前,除特殊教育專業外的其他師范教育專業,并沒有開設特殊教育的相關課程。所以教師在面對特殊孩子時,就會出現恐懼與無知??謶质且驗闆]見過,無知是不了解。所以我們在師范教育的課程里,應該加入特殊教育的相關課程。
另外是在職培訓,我們需要通過培訓,給教師更多的專業成長機會,至少讓他們了解特殊孩子的基本特點。比如他們行為的表現形式、原因等。在此基礎上,幫助他們掌握一些基本的應對方法。只是現在,教師得到的培訓機會還比較少,我們需要做好頂層規劃與制度設計,努力為他們提供系統化的專業培訓。
除此之外,就是一些專業支持,比如建立資源教室,聘請特殊學?;蚩祻蜋C構的專業人員提供一些專業指導。如果這幾個方面都能夠做到位,那么融合教育開展起來就不再是一個難題了。
《中國教育報》2019年05月26日第4版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