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親情關系與友伴關系 人類社會性的發展最早是源自母親(主要照顧者),因母親滿足了小孩溫飽、受照顧的需求。隨著孩子長大,到了兩歲多,友伴關系則漸漸變強。溝通理論認為人生下來就有溝通的需求及能力,餓、累、尿了就會用哭來表達需要 ,當孩子開始以聲音或動作向外界溝通,如:孩子用手比,或用嗯啊的聲音來表示他要吃乖乖時,大人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而教他說"乖乖",孩子說不出來時,就會有壓力;但在友伴關系里就少有指導式的壓力。年齡相近的小孩較容易在一起,常常大人不懂小孩子們在說些什么,但他們彼此就能透過表情、動作、聲音懂得對方的意思,例如重復做一個動作、把東西弄倒,都能使他們開懷大笑,感到有趣。孩子眼中的世界和成人世界是很不一樣的,孩子 之間的那份樂趣,不是大人能取代的。 友伴關系變強是否意謂著孩子就不再粘父母,可以獨立呢?隨著友伴關系 的增強,并不表示親情關系就不重要,而是相較于友伴關系,顯得較不明顯罷了,孩子們常會一起玩,但當有需要時,就會再回來找爸媽。 貳、平等的互動 社會性的發展要發展到大家能和平相處的理想階段,平等的互動是首要發 展的階段。然而親子之間的平等關系是 不容達到的,因為父母在孩子眼里太強 ,太完美了,例如玩棋時,父母要贏太 容易了,若父母教孩子該怎么做、怎么玩,教得愈多,孩子的壓力就愈大,通常他們只能服從大人說的話,只有和同儕在一起時才能感受到平等。和同儕一 起玩時,彼此會搶,而輪流、排隊、等待則是孩子首先學到遵守規則的平等互動。同儕的平等關系,可促進親子間的 平等關系,當孩子有意見時,"為什么我要六點起床?""為什么要九點睡覺?"等問題,大人除了解釋之外,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一些規則,加進孩子的意見 。和孩子協商后的規則是孩子同意的,不再是單方面的服從,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即能進展到較平等的對待關系。同儕經驗對孩子的社會發展具有相當的重要性,舉以色列的"集體生活"為例:小孩子集體養育、吃、睡都在一 起,KIBBUTZ研究結果顯示有這樣集 體生活經驗的小孩,三歲就已發展出利他行為,有東西會主動分享給別人,能等待、合作、輪流,這種吃、住一起的關系比一般同儕關系更強,就如同手足關系強于同儕關系。 參、手足互動的兩大課題──(1)游戲,(2)嫉妒 (1)游戲的功能 1.促進認知發展 2.促進社會發展 3.解決情緒問題,學習處理焦慮和 沖突孩子在一起最常做的事就是游戲( 這里指的游戲,特指想象、扮演性的,例如扮演爸爸上班,或看牙醫時的狀況 …),游戲最大的功能在解決情緒困擾,孩子可在幻想的游戲當中抒解壓力, 學習處理心中害怕和焦慮的狀況,促進孩子情緒的穩定度,增進EQ的發展,有手足的孩子有較多的機會發展較快較好的社會適應。 (2)嫉妒的來源先源自大孩子,因為老大原是受疼愛最多的,擁有父母獨占性 的愛,但從母親懷孕后,狀況就改變了 ,母親較容易疲倦,也較不能抱他,老 大感受到威脅,會用語言或其它征兆來 表達,如退化或哭鬧。父母需要了解嫉 妒是必然存在的,接納孩子的情緒反應 ,讓孩子覺得他仍然擁有你的愛。這種狀況當老二長大一點后,也可能會出現這種嫉妒反應。 (3)嫉妒的處理:即便孩子漸漸長大,嫉妒還是存在的,當孩子表達他的嫉妒時,例如孩子喊著要改名字,認為媽媽 叫他的名字時都不和善,叫××名字時都較高興,此時孩子在表達他內心的嫉妒,我們可以抱住他,拍拍他,表示了解孩子希望媽媽能多疼他一點。 以下還有幾點建議: 1.不同年齡的孩子應有不同的特權和責任:大的孩子和小的孩子的需要不 一樣,不能要求一樣的公平,但最好能 先穩定老大,因為老大穩定下來,小的孩子才能跟進,有學習的對象,期待長大,因為長大是多么好的事。 2.孩子雙方都需要我們費力和關心 :我們常為了避免大的孩子因身體上 較強,擔心動作粗魯會傷害小的,而?!Wo小的,責備大的,然而,卻在心理上傷害了大的,其實孩子雙方都需要 我們的照顧。 3.我們不可能用同樣的方式,愛我 們的孩子:我們常因替這個孩子買了某物,就認為一定要再買一個給另外一個 ,但同樣的東西對不同的孩子來說意義是不同的。 4.孩子需要獨特的愛,而不是完全 一致,當和一個孩子在一起時,請盡情和他在一起。當和一個孩子在一起時,就盡情充份地和他在一起,不要帶老大購物時,總是告訴他:"替弟弟(或其他手足)選一樣"之類的話,應讓孩子覺得媽媽的心以他為主 |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