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許多家長都抱怨孩子學習不專心、坐不住、依賴、貪玩、不聽大人話,頗有恨鐵不成鋼之慨嘆。
其實,如果你的孩子只是“心太野”,根本不算什么,因為相比之下,如果孩子過靜、不說話,不愿意行動、語言形態傾向鸚鵡式,還有接下來一連串反常的行為舉止,這才是問題……
不合群、不懂危驗、跌倒不知痛、彷佛聽不到別人說話、沒有眼神交流、知覺極度敏感、被觸碰時身驅僵硬、呆板、學習能力落后……這種種牽涉語言與非語言交流、想像力、認知與行為靈活的能力障礙,都是自閉癥孩子的特征。
專家認為,缺乏父母照料的幼兒和學齡前孩子,會容易產生自閉癥狀,因而將自閉癥視為患兒對缺乏家庭溫暖的行為反射,已有醫學論文指出,自閉癥與腦功能發育有關,忽視問題會引發很嚴重的學習障礙后遺癥!
自閉癥孩子如果及早診療,是可以逐漸痊愈,成為健康人的,而絕大部分患者至少會有不同程度的好轉。有一小部分智商正?;虺5淖蚤]癥孩子甚至可以成為科學家和學者。愛因斯坦、牛頓在孩童時期就是典型的自閉癥,但經正確引導終成大器,為人類科學寫下輝煌一筆。美國著名畜牧科學博士葛蘭汀小時也患自閉癥,經長期訓練和母親的努力,她也成為當今少數的牧畜處理設備、制造專家之一。
由于醫學界因病因不明而尚無法對癥研制出特效藥物,行為訓練對矯治自閉孩子提供了切入點。
行為分析療法包含以下四大特點:
1.自閉兒的人際關系障礙是因知覺障礙導致。
2.行為訓練從障礙結果入手。
3.非專業人員也可以操作。
4.訓練的效果可以預測和量化。
家長必須完全以正面的行為來教導自閉兒,口吻簡潔、明確而緩慢,避免使用否定式的字眼,例如:不可以、不要、不行。
注意一:不要重復指令
行為訓練法是以結構性的形式進行。在實施指令的開始階段,家長盡可能不要重復指令,因為重復會讓孩子養成習慣。其實不只對于自閉兒,普通小孩也一樣,如果父母最初是以重復的指令打動孩子,以后你不這樣做,他就不來了。
所謂指令必須從重到輕,譬如開始時會拉他去搬椅子,然后在半途就放手,讓他了解你的意思。下一趟你就拍拍他的肩膀,指著椅子,發出簡單的口頭指示,例如:來這里,坐下來。
如果運用得宜,以后即使只是用眼神,也可以叫得動他。
家長不要忽略稱贊的作用,讓孩子覺得做對了,有成就感。
另一種有助于訓練自閉兒的做法,是采用具有強化正面行為的獎勵策略,例如把一堆玩具放在一起,讓孩子選最喜歡的,作為以后家長化解“僵局”的工具,或者成為激勵他們完成行為訓練的推動力。
強化的目的也可以利用患兒喜愛的食物或科目取代,份量從多到少,再轉換成吸引他們完成指定任務后的犒賞,最后慢慢讓他覺得“其實我什么都可以做,不一定要有獎賞”。
注意二:自閉兒天生知覺敏銳
自閉癥孩子有著“放大鏡”般敏銳的知覺,有些患兒晚上熄了燈,也能夠在黑暗的床底下找出一枚針;即使住家同排隔著5戶人家,他們也能夠聽見鄰居拉動抽水馬桶的聲音。
非但如此,一些我們認為高分貝的音調,對他們來說強烈的程度可能高兩三倍;他們當中有人對某種食物特別敏感,或對某些味道或衣料特別排斥,有者敏感程度甚至嚴重影響生活起居,干擾學習。
不知情的大人大都會把這些小孩的行為投射視為“不聽話、太調皮”,更不知道如何處理和改善這些問題。
其實造成上述問題的真正原因是自閉癥孩子知覺過度敏銳,主要是因為他們的腦部結構有異于正常孩子。至于造成自閉癥的原因,其中一個可能性是母體懷孕初期(15—30天期間)出現胎兒受傷的情況。
注意三:注重輔導而非遷就
正因為小孩與生俱來的敏感,使他們極容易對環境產生不適應的情況,因而無法正常的學習及溝通。一些患兒的睡眠紊亂及難以在他人引導下參加活動,給家人帶來很多煩惱。此外,患兒的認知水平有很大的差異,從不同程度的智力發育遲緩到智商正常皆有,嚴重者甚至出現無誘因癲癇,甚至需要靠藥物幫助。
盡管如此,做家長的也不能一味遷就到底,必須給予他們輔導,讓他們慢慢適應現實生活,減少他們因知覺過度敏銳而引起的學習障礙。
根據臨床醫學專家的看法,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對患兒進行早期的加強教育,既注重語言教育,也應注重行為教育。
注意四:輔助孩子理解指令
自閉癥孩子尤其需要技能訓練,盡管他們可能缺乏聯想的能力,老師和家長也要加以輔助。
輔助是一種附加的刺激,它的作用是幫助孩子理解指令,確保孩子反應正確,使強化的目的得以實現,教學繼續進行。輔助種類如下:
身體輔助——通過接觸患兒的身體幫助他完成正確反應。
動作示范——通過示范指令的動作幫助孩子理解并完成動作。
手勢輔助——用手勢動作(指點、示意)幫助孩子作出正確的反應。
方位輔助——將刺激物置于孩子容易給出正確反應的位置上。
語言輔助——用語言補充/描述指令示意出孩子應有的正確反應;在語言提示中給出全部或部分的正確答案。
視覺輔助——用圖片或實物對孩子進行提示。
輔助及時才能幫助孩子建立信心,產生興趣并體驗成就感,家長在他們做出正確反應后要及時給予夸獎。另外,家長應改變刺激物及其他物品的反差程度(如:大/小、生疏/熟悉、色彩),以使孩子作出正確反應。為免孩子過度依賴輔導,家長必須在第一次給予輔助時,就要想到輔助的消失,從輔導程度減弱開始。輔助消失的最終目的是使孩子能逐步獨立完成所期望的動作。
相關連接:常見需要矯治行為
暴躁性行為:特點是制造麻煩,引起別人注意,行為包括哭鬧、猛地摔倒、使勁跺腳、攻擊性動作、發泄情緒、身體緊張等。
自我刺激行為:手部、頭部或身體重復動作,如編織手指、拍手、蹦跳、用腳尖走路、不斷拍地、摩擦;重復地說話或喊叫、吃不能吃的東西、食欲倒錯等。
攻擊性行為:屬暴躁性行為的一部分,可能直接針對人、動物或無生命物體。具體表現為:用打、踢、咬、叫、用頭撞、捏掐、扔摔或語言上的攻擊。
抗拒性行為:重復地說不、拒絕說話或作出正確的反應,不配合完成活動,并在被懲罰后反復出現一種動作。
故作嘔吐狀:指通過某些動作導致的嘔吐(干嘔)表現,如用手指摳進喉嚨、玩弄舌頭或喉部肌肉,與生病時不適的嘔吐情形不同。
強迫性為行:反復地排列東西、不斷洗手、以固定的形式走路,主要表現在他們對生活環境有刻板的要求。若習慣被打斷,甚至輕微如物體擺放有變化,都會出現情緒上的不安、煩躁等異常動作。
廁所不適應行為:上廁所時弄濕或弄臟衣服,拒絕沖廁或不停地沖,或在廁所以外的地方大小便等不尋常的如廁方式。
吃飯不適應行為:扔食物、拒絕吃、吐出食物、包在嘴里不咽、亂抓食物。
自傷行為:打自己、咬自己、踢自己、撞頭、揪自己的頭發、異食癖、反芻、掐自己。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