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這里還有一個網友提問,說他的兒子今年5歲半,比較內向,鄰居逗他,一般來講他都不打招呼,而且可以坐在一個地方一下午都不活動,也不和小朋友一起玩,其實他的小孩還是很小,想跟其他小孩一起玩,不知道怎么參與進去,家長提議他也去,他的反應是要回家,怎么哄都不聽,這個時候家長懷疑,是不是存在交流的障礙,會不會有孤獨的表現,請專家解釋一下兒童孤獨癥是什么病,一般的孩子表現出內向、不合群大多數是什么樣的傾向?
王愛華:孤獨癥是很特殊的疾病,孤獨癥跟我們平時所用的孤獨這個詞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像你剛才說到這個孩子可能性格上顯得孤僻一些,但他不一定是孤獨癥,孤獨癥是很特殊的,孩子會有很明顯的言語上的問題,人際交往上的問題,包括還有行為的問題等等。我想這位網友提到的問題還是孩子性格上的問題,比如這個孩子確實不是太主動能夠去跟孩子交往,還有在交往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不會解決就退縮了,或者干脆不出去,或者害怕遇到問題。有的孩子怕別人笑我或者怕別人打我。還有的實際上跟我們的養育有關系,在這個問題上,也是要提醒的,因為我們的家長經常有的時候因為注意孩子的安全,一出去的時候,就是這個不能動,那個也不能碰,那兒不能去,不能對小朋友這樣,不能跟人那樣等等一大堆的要求。孩子就會覺得我一出去外面這個環境給他的印象就造成了一個很不安全,很不自在的環境,我沒有辦法能夠讓孩子很輕松地在那里玩,總要想著家長這樣那樣,很緊張的情緒對孩子這方面的發展也是有影響的。碰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家長不要批評和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畢竟才5歲,還有很好的發展空間,希望家長要鼓勵孩子,多跟同齡的孩子交往,要給他創造一些交往的機會,比如說你可能帶他去朋友家里玩或者請有朋友帶孩子到家里來玩,首先可能是一對一的,如果家長認識的話,孩子相對來講會感到安全性,當有這種機會的時候,一定要觀察他跟別的孩子交往的時候,困難在哪,比如說他不會跟人打招呼,還是不會融入到別人的游戲里,還是說在交往過程中,人家有一些主動的行為的時候,他會感覺到一些恐懼,比如有的小朋友拿他的玩具,他會覺得很難過,寧愿不跟小朋友玩,你觀察到的主要問題是什么,觀察到這些問題的時候,再著重這些問題,對孩子有一些干預。
我們經常會建議對年幼的孩子采取一種講故事或者是角色扮演的方式來對這個孩子有一些行為方面的影響。你可以給他編一個故事,動物樂園小兔子怎么樣跟他類似的情景,也可以讓他繼續在后面敘述這個故事,你也可以直接講一個故事給他。這么大的孩子直接用成人的語言跟他交流,有的時候接受的程度不一定好,可能聽懂了,但是這個意思能不能變成他自己的行為,可能就困難些。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或者在家里做游戲,由媽媽扮演一個什么人,孩子扮演什么樣的人,這樣的游戲影響孩子,孩子更樂于接受,也更容易接受。
主持人:這里有一位網友提到他的孩子現在是21個半月,不喜歡跟小朋友玩,只是一個人,因為平時也是上親子班,這個小孩從來不跟老師說話,不聽,不看,就是自己玩自己的,感覺跟別的孩子不一樣,但是智力和動作靈活方面并不顯得落后,甚至強一點,但是語言發育強對遲緩一些,他有需要的時候他的表達“啊,啊”拉著你去,指著要東西,如果不滿足,是哭或者根本不要了。這里有一個背景,這個小孩在8個月的時候,在兒童醫院做過單腿爬康復,在9個月因為某種原因突然給小孩斷奶了,放在老人那里整整一年,這個小孩不愛哭,但是對陌生的環境有恐懼感,到新的環境就會大哭,而且拼命找出門的路,出了門就好了,這個小孩平時的安全意識非常強,包括上下樓梯從不會摔倒,缺點就是過于謹慎和膽小,不知道這個是不是跟他以前的康復訓練或者是以前突然離開寶寶,對這個小孩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這個影響到底有多大,怎么樣去做,能夠消除這個影響,對語言方面應該怎么訓練,這個家長特意查了一下這個孩子不是自閉癥,主要是老人帶的時間特別黏人,外公帶得多,現在哪怕外公上廁所,他都要去找?,F在的情況是小孩到父母身邊了,還是黏人,但不是特別強烈,只要知道家長在家中,就比較放心?,F在上班都比較忙,很多家長因為生了孩子之后,孩子不大就送回老家,或者是送給長輩來帶,對孩子的關照相對少一些。很多網友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小孩離開一段時間以后,回來就發現存在交流的障礙了。您說這個怎么處理?
王愛華:首先這位網友的情況,因為他的孩子正好是21個月,提到的癥狀還有發育確實有些遲緩,這個孩子我建議帶這個孩子到專業的醫院看一看,他說的情況我覺得不能完全排除。
主持人:他提到的自閉癥,自閉癥和孤獨癥是一種病嗎?
王愛華:自閉癥和孤獨癥是一樣的。
主持人:不能完全排除是孤獨癥?
王愛華:對,從網友提到的情況來看,不能完全排除,需要到醫院做一些專業性的鑒別,甚至一些相應的檢查來最終確定這個孩子的情況到底是怎么樣的。第二個問題是你剛才提到的,這個現象也很普遍,因為家長都比較年輕,工作的負擔比較重,有老人帶孩子,我們回想小時候,基本上都是這樣,整個中國家庭的模式都是這樣的。剛才也提到一點,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從心理學來講,不主張在很小,特別是兩歲以前,媽媽跟孩子有很長時間的分開,從孩子在媽媽身體里到生出來,兩歲之前主要的哺育的任務都是媽媽完成的,這個孩子和媽媽是共生共養的狀態,唯一依戀一個人,無論是吃、是喝,身體各個方面,出了問題首先是媽媽來照顧他。這樣和媽媽之間就形成了很穩定的依戀的關系,如果突然打斷這樣的關系,也會對孩子安全感方面會有一些影響。
主持人:這個小孩的不安全感特別明顯。
王愛華:從網友談的情況,可以看出是這樣的。再一個即便沒有跟孩子完全分離的情況,我也建議我們父母工作再忙,還是要抽出一定的時間跟孩子在一起,不能把孩子只放在老人那里就不管了。因為這個孩子可能小的時候由老人來帶,但是上學或者到了中學,他的主要親子關系還是和父母,這個親子關系的形成是從小的時候形成的。我們家長還是要盡可能的有一些時間來陪陪孩子。時間不一定很多,每天回來大概有20分鐘的時間,叫做專門的“親子時間”,這個時間不要有任何的事情干擾,就專門地和孩子在一起,和孩子做什么,不談 學習,不談要求,只跟孩子在一起交流也好,做游戲也好,陪著孩子也好,每天大概有20分鐘左右的時間,就已經很好了。有這樣良好的親子關系基礎的時候,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首先想到父母可以幫助他。犯錯誤的時候,孩子能感到家長不僅僅是批評,還能接納,還能幫助我,還能鼓勵我,這樣的親子關系就是良好的親子關系。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
家長一點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