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浙江頻道3月8日電(記者余靖靜)她和電影《漂亮媽媽》的女主人公一樣年輕漂亮,一樣遭受不幸,但走得更遠。
讓先天失聰的獨生子開口說"媽媽",只是農家女子徐仙琴創造的第一個奇跡。
在浙江省義烏市佛堂鎮上,徐仙琴辦起了一家聾兒語訓工作室。兩年多來,這里的50多個聾兒先后開口說話,其中有10多個孩子還進入了小學,和正常孩子一起上學。
徐仙琴說,辦這個工作室全靠自費,家里還為此舉了債,目的并不是賺錢,而是將心比心,她看不得聾兒被人取笑,"我相信能讓這些孩子學會說話,像正常人一樣生活"。
徐仙琴清楚地記得,自己四歲的兒子被確診為聾兒的那一刻,"眼前全黑了"。跑了很多醫院,求了無數偏方,沒有任何改變。直到一位聽力學專家告訴她,聾兒通過助聽器的補償,再加上特殊的語言康復訓練,也是有開口說話的可能的。
"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就要百分之百的去努力。"當時家里的經濟收入全靠丈夫每月幾百元的工資,夫妻倆咬咬牙,借了4000多元錢給兒子買了一對6000多元的助聽器。同時,靠自學聾兒康復的資料,徐仙琴設計了一套"土方法"。每天只要孩子一睜開眼,她就開始和孩子說話,一個字幾百遍上千遍地重復,就連他熟睡時,她也俯在他耳邊悄悄地一遍又一遍地讀同一個音。
一個多月后,孩子說出了第一句話"媽媽"。四年后,孩子在佛堂鎮小學和其他正常的孩子一起上學了。"他的語言表達能力已經和正常兒童基本一樣,在班里成績處于中上水平。"徐仙琴很是欣慰。而這1400多個日日夜夜同樣在她身上留下了痕跡,1米65的個頭,體重卻只有40多公斤。
徐仙琴能讓聾兒開口說話,消息很快在當地傳開,連江西、貴州等地的家長們也紛至沓來。相同的遭遇,同樣的心情,她收下了這些孩子,用教兒子的經驗,為他們進行語言康復訓練。
在當地有關部門的幫助下,她于2004年自費成立了義烏市殘聯聾兒語訓工作室。第一年有6個孩子,第二年增長到20多個,現在有48個孩子。許多家長還在不斷地給她打電話,希望能把孩子送到這里來。他們的理由是:"我們沒有耐心,你有。"
"誰天生有耐心?" 徐仙琴笑里有些無奈,可花一個月教一個孩子學會說"鼻子",她覺得"會有滿足感,而忘了去計算投入的時間。"
命運并不眷顧她。在她32歲的人生道路中,每個十年里都會受到考驗:8歲時父親離世,母親改嫁;24歲,得知自己的孩子失聰;31歲時,丈夫因車禍右眼失明。"幸運的是我成為了這么多聾兒共同的母親,和他們的朝夕相處里,我自己也在不斷成熟,從迷茫走向清醒,從柔弱走向堅強。"
盡管丈夫的治療費用又讓家庭經濟狀況雪上加霜,徐仙琴依舊堅持要在能力范圍內給孩子們最好的:即使比起鎮上的一般幼兒園,她的語訓班費用也是最低的,每個月700元,因為"這些孩子的家庭都不寬裕";但她不像別的語訓班招初、高中畢業生,而是從幼師專業招聘老師,"工資會高一些,但這樣老師會更專業";她計劃著2007年能和義工聯系,讓孩子們得到更多的關懷,同時,"希望我能恢復到生孩子之前的體重,55公斤。"(完)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