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美國精神疾病和統計手冊DSM-5,列出了孤獨癥譜系的診斷標準。其中最為明顯的1條,是:社會溝通和互動上存在問題。
對于小孩子而言,這種體現應該是什么樣的呢?相信很多家長都想得到,例如“不參與其他小朋友的游戲”、“不會自己正確的玩玩具”、“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喜歡獨處”、“不會要求小朋友和自己玩”等等。
相信很多孤獨癥兒童,都會出現類似的問題。而根據統計分析,這種兒童有一個統一的技能缺失,是——游戲技能。
這其實是有目的的去分析而得出的結果,因為當下幼兒教育體系,普遍認為:兒童早期的社交關系和技能,是建立在游戲基礎之上的。換言之,想要訓練兒童的社交能力,一般都是選擇恰當的游戲及游戲方式,再植入合適的社交目標。
用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解釋,就是“學中玩,玩中學”。
千萬不要小看游戲對于兒童的重要程度。對于社交而言,游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游戲是兒童對自我的探索,在游戲中,寶寶能夠充分認識自我;
2、游戲是對兒童社交的探索,通過游戲,兒童可以發起互動,在游戲過程中訓練分享、輪流、等待、輸贏概念等技能;
3、游戲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在與同伴進行聯合或者合作的游戲時,就是一個社交與情感互動的過程。
接下來,我將為大家分享,正常兒童的游戲發展順序。對于孤獨癥兒童而言,這是一個重要的參考,如有可能,希望家長們能夠為孩子補齊其中的各個環節!
1、嬰幼兒感覺動作游戲
利用觸覺,比如手、嘴、甚至舌頭,去探索環境,例如吃手、把各種物品放在嘴里,用手撫摸不平整的表面等。
孤獨癥兒童訓練:請參考蒙眼辨物,孤獨癥兒童也展現“超能力”!
2、物品探索游戲
初步的探索物品,例如從各個角度把玩觀察物品。
3、簡單功能性游戲
根據玩具設計的功能進行正確的游戲,例如按按鈕,玩具會發出聲音等。
4、關系性和組合性游戲
需要兩個及以上的物品互相關聯或組合。例如搭積木、玩樂高,甚至是擰瓶蓋。
5、象征性游戲
識別玩具的代表功能,并進行象征性操作。例如將大米放在過家家用的碗里,將沙子裝進玩具推土機里等。
6、假想游戲
將某一個物品想象成不同的物品。例如,將紙盒想象成汽車等。進一步的,還有“缺失想象游戲”,例如拿起空水杯,卻想象里面有水,作出喝水的動作,并感覺水好熱等。
7、戲劇性游戲和自我假設游戲
兒童把自己想象成某個形象,或是處于某個環境。例如想象自己是會飛的超人,想象自己是奧特曼,在和小怪獸對抗等。
8、平行游戲
這里指兒童作為集體去游戲,但互相沒有互動。例如小朋友坐在一起,各自畫畫。對于孤獨癥兒童而言,只要大家都在一起,自己的行為與其他小朋友一致,沒有出現問題行為,就是成功的。
9、4歲之后,應該掌握合作性游戲
需要與其他同伴合作完成的游戲,例如互相拋接球等。而且,孩子應該能夠在沒有別人的陪伴下,獨自與同伴完成游戲。此時的孩子,能夠開始感覺同伴在游戲中,是否喜歡和自己玩。
大家可以看出,這些游戲順序,是按照“獨立游戲”、“平行游戲”、“聯合游戲”、“合作游戲”的順序,這也代表著兒童社交的4個階段——“獨立”、“平行”、“聯合”、“合作”。
對于孤獨癥兒童而言,孩子屬于哪一個階段,就應該從采取相應的游戲方式。當然,難點自然從“聯合游戲”開始。下次更新,我也會專門就各種前備技能和訓練方法,為大家分享!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