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他們是天才,因為愛因斯坦、凡高、牛頓等很多出類拔萃的天才生前都有怪異的行為,用現代的醫學方法去判斷,他們很可能患有孤獨癥。也有人說,他們是異類,只生活在自己的空間里,像個外星人,天外來客,和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從醫學的角度講,孤獨癥是因為多個微小基因變異所引起的神經發育不全,導致天生的行為異常,通常在3歲前能被家長發現。他們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對周圍的一切不發生反應。有些孩子會有智力障礙,但大多數智力正常。
與孤獨癥兒童近距離接觸時,你會發現,這些兒童的注意力很難集中,眼神飄忽不定,從不正眼看你一回,與人沒有眼對眼的注視,很難與你實現交流。由于不能理解自己與他人的關系,難以體會別人的情緒和感受,無論你說什么,做什么,他們都不理也不看。他們可能會重復地拍手、看手、搖擺、轉圈等幾種動作,出門要走認定的路線,走路時手摸墻壁前進,玩法單調、反復,缺乏變化,抗拒任何變化。一旦日常生活出現一點變化,他們就會強烈地抵制,直到恢復原來的式樣與秩序。
約有50%的孤獨癥兒童沒有溝通性的語言;有語言溝通的孤獨癥兒童,也常表現出鸚鵡學舌似的仿說(回響語)、代名詞反轉、聲調缺乏變化、答非所問的情形,或自言自語,不知所云。也就是說,即便學會叫“媽媽”,那也只是簡單的模仿,孩子并不明白這意味著和代表著什么,過一段時間就會忘記的。
治療
交流從注視開始,首先,一定要和孩子對視,用眼睛傳達感情,即便孤獨癥兒童眼神游離,家長也要盡量與他做眼神交流。并且要持續不斷地用語言進行刺激,一旦停止這種交流,孩子會很快就回到他們封閉的小小的自我世界中。有些孩子很怕進入陌生的場所、 見陌生的人,家長應該提前做好準備。例如,假設第二天要帶孩子去康復中心見治療師,家長可以提前一兩天先去一次,并用相機記錄下乘坐的交通工具、康復中心的外貌、治療師的樣子、治療時所用的玩具等等。再去接受治療之前,出示這些照片給孩子看,告訴他我們將乘坐這樣的汽車,到這個地方,見這個阿姨或叔叔,玩這些玩具等等具體內容。讓孩子提前對所做的事情有所了解,減少恐懼心理。
家長切不可命令或者呵斥孩子。如果孤獨癥兒童不想去某個地方,但家長非要命令他去,短期內一次兩次可能如家長所愿,但長此以往會給孩子造成命令性障礙,孩子就再也不會接受任何指令了。在孩子失敗、做錯事的時候,家長也不能急躁,孩子做錯事是因為他不知道該怎樣做,斥責是沒有用的,應該溫和地對孩子講述他應該怎么做才正確。
讓孩子學會放松自己為了讓孤獨癥兒童能學會跟別人交流,我們可以使用一些小技巧。比如,把孩子喜歡玩的玩具、喜歡吃的東西放到比較高的地方,讓孩子夠不到。孩子為了拿到玩具或食物就會主動跟家長比劃或是發出“嗯、啊”的聲音,此時,家長要利用這個機會,教孩子說玩具或食物的名字。
對孩子進行社會性訓練,最重要的是讓他學會放松自己。一位患兒的家長說,她想讓孩子接觸社會,就帶著孩子去超市,結果孩子卻把貨架上的貨物弄得亂七八糟,見到喜歡吃的東西直接就撕開包裝,售貨員生氣地叫家長管好自己的孩子, 弄得家長很難堪。另一位家長曾有過帶孩子坐火車的經歷,孩子看到周圍都是陌生人,大哭大鬧,亂踢亂踹周圍乘客,絲毫不顧及大家的憤怒。對于這樣的孩子,首先要讓他們學會放松,盡量找到一種讓他們能安靜下來的方法,這對不同的孩子可能方法不同,有的孩子喜歡光,有的喜歡某個玩具或某種食物,有的看到某種色彩就會安靜??傊?,要找對適合孩子的放松方法才是他能輕松融入社會的關鍵。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