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癥又稱自閉癥,1943年,美國醫生、心理學家利奧·凱納(Leo.Kanncr)首先提出“嬰幼兒孤獨癥”的概念:它是一種腦功能障礙引起的嚴重的長期發展障礙的綜合征。
主要表現:
1.在兩歲半以前發病。但這時期孩子語言發展還不完善,接觸生活環境有限,所以不易引起人們的注意。
2.缺乏正常兒童的情感反應。對周圍人冷漠,對親人不親,無相應的情感流露;缺乏眼對眼的對視;也很少微笑。
3.言語障礙。語言發育遲緩,多數保持沉默,很少說話;如有語言表達,也常伴有特殊形式的語言異常。如用詞顛倒,表達呆板或模仿重復等。
4.行為異常。表現為無目的、無意識或強迫性、刻板式活動。例如,旋轉身體、用足尖走路、反復搖晃身體等。
5.固執地堅持同一格式,反對一切變化。對物體的排列、日常慣例、行動、室內陳設、環境布置等堅持同一模式,不準變動。如有變化,就會表現強烈的情緒反應。
此外,還有多動或少動、認知障礙、社交障礙、不知躲避危險及某些奇異的習慣等。鐘離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