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省兒童醫院,彬彬正接受醫生的智力檢測記者童迪攝
本報7月25日訊“他成天就這么鬧,吼都吼不住”,望著兒子彬彬,家住長沙市獅子山社區的易女士只能流淚嘆息。易女士身后那個正向記者扮鬼臉的瘦小男孩就是彬彬,今年15歲,自幼多動成性,見什么碰什么,尖叫、咬人、搶東西是“家常便飯”。隨著年齡進入青春期,如今彬彬在異性面前表現出來的異常舉動,更讓家人時常面臨尷尬。
“陪讀”入學,9歲退學
易女士告訴記者,由于彬彬自幼多動成性,8歲入讀小學就被學校拒之門外,為保證孩子成功入學,她到學校再三拜托,并提前退休當起了“陪讀”。但是,“陪讀”并不能起到有效作用,勉強度過一個多學期后,彬彬還是被校方勸退。
更讓家人惱火的是,彬彬進入青春期后,在異性面前的異常舉動更加明顯,“有時竟拉扯女生的裙子”。為避免孩子惹出禍端,易女士只能盡量不讓彬彬和女生呆在一起,這讓孩子更加孤獨。
退學后,彬彬還是“不知悔改”,加之受人嘲笑、缺少伙伴,他對別人的不友好舉動也變本加厲,由此自然引來不少人的“教訓”。講起孩子的不幸,易女士忍不住有些哽咽,“彬彬很想治好病,但就是控制不住,望著他大口喝中藥的樣子,就覺得可憐”。
剛咬男記者,又掐女醫生
24日上午,在記者陪同下,易女士和彬彬再次前往省兒童醫院就診。一路上,彬彬時而大聲叫嚷,一個轉身,便又笑著朝記者手臂咬來,不到半小時,記者就被其“善意攻擊”數次。
一名女醫生為彬彬進行智商檢測。醫生的問題,并沒難倒他,但稍不留神,他的手竟伸到桌下,朝醫生腳部掐去。
對“多動癥”無特效方案
24日下午,長沙市精神病醫院門診科專家章國強醫生給出結論,彬彬的病癥屬于“多動癥”,但目前對于該癥的診治并沒有特效方案,唯一的辦法是家長通過積極引導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如果堅持藥物輔助治療,可能會有一定幫助。
社會因素也是病因
章國強醫生告訴記者,近年來,患“多動癥”的兒童越來越多,已經引起了醫學、教育專家的注意,其中社會因素不容忽視。章醫生解釋說,隨著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生活壓力增大,孩子也被卷入“高壓”之中,即便是一些先天條件正常的兒童,因家長急于“望子成龍”,對其采取不當的教育方式和過量的早期智力開發,使孩子承受“力不能及”的壓力,也可能患上多動癥。另外,網絡游戲、暴力色情文化制品的影響,不良飲食習慣導致孩子體內攝入過多人工色素、食品添加劑等,也會加劇孩子的病癥。
對于兒童多動癥的防治,章醫生建議說,首先要求家長對孩子采取科學合理的教育管理方式,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學校則應該采取擇中的辦法對患病兒童進行教育,而不是將其“拒之門外”,社會其他方面也應給予關心、幫助。他建議廣大家長,應多注意孩子的行為舉動,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就應對其進行及時糾正和檢查。
期待市民獻計
易女士期待通過本報的報道,能征集到市民和專家的救治意見,幫彬彬尋找到有效的康復途徑。同時,本報也希望大家積極參與“兒童心理疾病”問題的探討,提出相關預防、治療建議,為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獻計獻策。(本報獻計熱線:0731—4326110)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