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工具
(一)視聽工具
本研究每次的實驗觀察,皆由攝影機(V8)全程拍攝以搜集資料。
(二)評量工具
1.隨機教學觀察記錄表
本觀察記錄表由研究者參考Hart & Risely(1982)之隨機教學法九大步驟編制而成,與隨機教學訓練的內容相呼應。在每次實驗教學結束后,由自閉癥兒童之母親自我評量并填寫,為隨機教學訓練方案的重要工具之一,使自閉癥兒童之母親能更了解并掌握教學技巧的表現與習得情形。
2.行為觀察紀錄表
經由基線期資料之分析,決定自閉癥兒童之母親教學技巧的觀察項目,并發展出各個教學技巧的歸類細目(code),于實驗中進行觀察紀錄,作為自閉癥兒童之母親于實驗期間的教學技巧表現與進步情形之主要評量工具。行為觀察的紀錄方式采次數紀錄法,時距為30分鐘;計算在該時段中,細目行為發生的次數(任一細目行為有發生即算一次)相加后即為目標行為出現的總次數。
3.隨機教學法訓練方案
由研究者參考Hart和Risley (1982)之研究與步驟,匯編設計而成,并配合作業單的使用進行形成性評量,采用舉例、示范、討論等方式,使自閉癥兒童之母親熟悉隨機教學法之教學步驟,教導自閉癥兒童之母親學習隨機教學法之使用技巧。本研究之隨機教學法的教學內容包括(Hart & Risley, 1982):a.隨機教學法的概念與使用原則,b.隨機教學法的步驟與范例,c.隨機教學法的使用時機與結束技巧,d.掌握兒童的談話主題與精致化的詢問技巧。
關于本訓練方案的介入,起始于第六次觀察,即于處理期(教學階段)開始之日,利用實驗觀察前30分鐘進行,教學內容分為隨機教學法技巧教學(整體之九大步驟)以及單一技巧教學(等待、鼓勵、肯定句三項目標行為)兩部分。
四、數據處理
(一)目視分析
在自閉癥兒童之母親部分,根據行為觀察記錄表,整理出各目標行為的曲線圖,包括各階段內(基線期、處理期、維持期以及追蹤期)之階段平均值(M),再根據各曲線圖與相關數據,進行各目標行為階段間的變化分析。
(二)自然觀察之行為數據
在自閉癥兒童部分,數據來自所拍攝的錄像帶內容,以逐字稿方式呈現,針對自閉癥兒童的溝通以及行為表現,采用非結構式的紀錄分析方法進行編碼分析。在分類、比較與歸納之后,發展出編碼卷標(coding label)與類目(categories),將具體行為的意義以簡明切要的詞匯摘要出來,并登錄在表格上,以便于進行自閉癥兒童的行為分析,并深入探討行為發生的共同原則或來龍去脈。
為方便原始數據的處理與查詢,數據的代碼如下:
「A」為基線期;「B」為處理期,處理期又分為「B1」、「B2」、「B3」,分別代表目標行為一(等待)、二(鼓勵)、三(肯定句)的介入;「A’」代表追蹤期?!竌」代表實驗情境,「b」代表類化情境,「a」或「b」之前的數字代表該階段的觀察次數;「p」表逐字稿的頁數。茲就舉例如下:
「A. 1b」:基線期的第一次觀察,類化情境。
「B1.3b」:處理期「等待行為」的第三次觀察,類化情境。
「B3.2b-p5」:處理期「肯定句行為」的第二次觀察,類化情境,逐字稿第五頁。
(三)訪談資料
在與自閉癥兒童之母親訪談的部分,采用半結構式訪談。為求深入了解自閉癥兒童之母親在實驗介入過程中與結束后的感受與想法,訪談資料的搜集分為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分別在處理期B1、B2、B3的實驗教學結束后進行,為單一技巧訪談第二階段在整體觀察實驗結束后進行,為事后訪談。對于訪談內容的處理,研究者依據整個研究的目的與架構分析整理,進行重點內容的敘寫標示。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隨機教學法技巧訓練對自閉癥兒童之母親的教學成效,以及對自閉癥兒童溝通行為與親子間溝通互動的影響情形。教學效果的評量方式為求客觀,以行為觀察紀錄表記錄自閉癥兒童之母親于實驗期間的教學技巧表現,并采用作業單與訪談等方式收集相關數據,在每次實驗觀察結束后整理逐字稿,以便深入分析自閉癥兒童之母親對隨機教學法的習得情形,以及是否能改善其親子間的溝通互動情形并增進自閉癥兒童的正向溝通行為。本章擬就六部分呈現實驗研究結果,茲說明如下:
一、家長之溝通變化行為分析
(一)實驗情境
根據圖二顯示,J母的三項目標行為,均因隨機教學法技巧訓練的介入而有進步,以下分別根據「等待」、「鼓勵」與「肯定句」三項目標行為,來說明基線期(A)、處理期(B)、維持期(C)及追蹤期(A’)各階段的變化。
1.目標行為一:等待行為
由圖二可看出于基線期時,J母的等待行為次數呈現下降的趨勢,階段平均值為1。在處理期進行隨機教學法技巧訓練后,階段平均值為10.6,等待行為明顯高于基線期。維持期的階段平均值為11.22,等待行為的出現仍明顯高于基線期,亦高于處理期。追蹤期的階段平均值為9.33,J母的等待行為仍然明顯高于基線期,顯示隨機教學法的教學技巧對J母的等待行為有顯著的幫助。
2.目標行為二:鼓勵行為
由圖二可看出于基線期時,J母的鼓勵行為次數呈現由下而上的趨勢,階段平均值為5。在處理期進行隨機教學法技巧訓練后,階段平均值為10,鼓勵行為明顯高于基線期。維持期的階段平均值為11.6,鼓勵行為仍明顯高于基線期,亦高于處理期,顯示隨機教學法的教學技巧有助于親子間的良性互動。追蹤期的階段平均值為3.33,J母的鼓勵行為數據滑落而低于各階段,然而仍高于實驗教學未介入前(即第一次至第五次觀察)的階段平均值1.6,由此可知,隨機教學法的教學技巧對J母的鼓勵行為仍有一定的幫助。
3.目標行為三:肯定句行為
由圖二可看出于基線期時,J母的肯定句行為次數亦是呈現由下而上的趨勢,階段平均值為10.43,肯定句行為同樣于第6次的觀察之后,呈現小幅的上升趨勢,究其原因,乃是之前「等待行為」與「鼓勵行為」技巧訓練的類化結果。在處理期進行隨機教學法技巧訓練后,階段平均值為18.6,肯定句行為明顯高于基線期,呈現正向的進步趨向。追蹤期的階段 平均值驟降為7,J母的肯定句行為數據低于各階段,然而仍高于實驗教學未介入前(即第一次至第五次觀察)的階段平均值5.8,由此可知,隨機教學法的教學技巧對J母的肯定句行為有其必然的幫助。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