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孤獨癥兒童(星星兒童)的語言溝通思路和策略(A)
聲明:以下是我根據授課內容結合自己的心得體會加工整理出來的,所有文字僅代表本人的記錄和觀點
星星兒童的核心問題是社會性缺乏的問題,而不是語言問題。這是首先要澄清的一個誤解。
語言是人類在社會交往中用于溝通交際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之一,但并不是唯一。比如聾啞人士依靠手勢或筆談也能很好溝通,某重度癱瘓的腦梗病人依靠左眼皮的眨動由他人代筆竟寫了一本自傳《潛水鐘和蝴蝶》,但是星星寶寶即使看似有豐富的語言卻依然難以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因此語言問題必須要依據/依賴和結合社會性的問題來考慮其解決的方法及制訂解決的方案,而不能為了語言本身來練習語言。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和物質外殼,是屬于人類社會的極為復雜的生理和心理的過程。語言的過程中包括多種運動和神經的反應。大運動有胸腔腹腔隔肌等的共鳴呼吸運動,小運動則更為精細,主要發生在口腔和鼻喉,在如此狹小的空間中有100多塊肌肉共同協作參與。語言的中樞神經區分為布洛卡區、威爾尼克區、角回,其反應極為復雜,包括信息的接收/篩選/過濾/編碼/轉換/存儲/提取/反饋/處理/輸出的一系列過程。而星星寶寶們的語言生理基礎是十分健全的,他們缺乏的是心理基礎。
而心理基礎缺乏是由社會性缺乏導致的。我們要做的絕不僅僅是讓他們能夠發聲,能夠有實際只是機械重復的形式上的語言,而是要喚醒他們語言的心理基礎并重建其語言的體系。
喚醒和重建的前提是真實的評估。必須依靠專業的觀察和精準的分析,才能充分了解孩子的現狀和潛在的能力,再遵循普通孩子語言的發展規律,為孩子提供適當的/豐富的語言刺激用于語言體系的喚醒和重建。
很多家長或訓練者以為多說甚至沒完沒了隨時隨地地說就可以了,實際上這種做法是非常不合適的。有一對父母訓練了孩子一年,孩子卻毫無進展,他們問Z老師,我們說得練得夠多了,為什么還這樣?(Z老師此時有些激動)那你們訓練時考慮孩子的需求了嗎?還是只以自己為出發點?適當的語言刺激必須是孩子感興趣的,需要使用的,和適合其年齡的;豐富的也不絕等于多的,語言本身是廣義的,除了語音,還有語調,語氣,語速,表情,肢體的動作姿態甚至人和人之間的距離,豐富是要包含著以上所有這些生動的因素的。干巴巴冷冰冰毫無“表情”的一堆聲音怎么能引起孩子的興趣呢?搞不好對孩子來說還是煩人的噪音,又如何能夠喚醒孩子對語言的認知覺呢?
對語言的喚醒和重建,還有三個要說在前面的重要觀點:
1 語言訓練沒有固定的模式,但有方法可依,有規律可循;
2 特別反對或客氣點說不主張發音訓練時使用機械或儀器對孩子進行控制;
3 語言系統是一個體系的形成,絕不僅是訓練發音。
(詳解及其后內容待續)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
- 圖文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