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癥一般被認為是一種大腦疾病,因為大多數自閉癥個體的大腦神經激活方式存在明顯的異常。更別提他們之中約95%的個體會出現感官知覺異常,例如擁有被改變了的觸覺——他們通常對輕觸高度敏感,他們會捂住耳朵避免吵鬧,不喜歡被觸碰,并且對于某些觸感不知所措。
最近幾年,人們對于自閉癥個體在感覺方面的缺陷變得越來越感興趣。最新版本的診斷手冊就將自閉癥的感覺異常情況作為這種疾病的核心特征。有趣的是,美國《細胞》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認為一些自閉癥癥狀與四肢、皮膚等人體外周神經系統的缺陷有關,而非大腦發育疾病。
在該研究中,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首先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制造出含有自閉癥相關基因突變的實驗鼠,但這些突變只發生在實驗鼠的外周感覺神經細胞中。結果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實驗鼠對外界的觸碰異常敏感。

然后,研究人員研究這些實驗鼠的焦慮表現與社交情況,結果顯示它們不愿與陌生實驗鼠交流,并且焦慮程度增加。研究顯示,自閉癥或相關疾病患者表現出的社交障礙及高度焦慮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緣于皮膚觸覺神經的損傷。
負責這項研究的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David Ginty提出,自閉癥相關基因突變導致小鼠外周感覺神經細胞的“音量開關”出現重大缺陷,就好比“音量”被調得很高,導致小鼠的觸感被放大,最終造成小鼠出現類似自閉癥患者的異常行為。這種作用機制可能同樣適用于人類,因此下一步他們將研究怎么通過基因或藥物手段把上述“音量開關”調回正常水平。
很多家長也曾經歷類似的事件。有一部分的星兒在參加完一階段的感統訓練的時候,會出現某個方面的突發猛進,例如突然能夠主動稱呼家人,與家人形成依戀等。從腦科學層面出發,學者們普遍認為感統訓練所刺激的相應腦域得到了開發,因此使得孩子行為出現了改變--因為他們大腦的神經網絡出現了新的激活。
而從《細胞》雜志發表的該研究角度出發,感統訓練調整了外周感覺神經的感覺閾限,讓它得以更能適應周圍環境的刺激。在這樣的情況下,當孩子不再接收到外界被放大的信息,或者能夠成功過濾一部分感覺閾限之外的信息,孩子便能夠更好地集中注意于當前任務,也能更好的做出行為響應。
很多孩子觸感方面的異常得到改善,如原本因為太敏感而無法接觸強烈刺激,或者因為太遲鈍而導致感知外界刺激的能力很弱等問題得到改善,對外界的關注水平出現了明顯的改善。不管是學習過程中的注意力水平,或者是動作操作技能表現,甚至情緒水平,都有明顯的改變。這數個方面的改善最終將影響孩子在社交場景中的表現。
很多自閉癥孩子在社交場景中常因為無法避免觸覺刺激的輸入而感到非常焦慮,也因為這樣不良的體驗而產生回避與退縮。觸覺的改善在改善焦慮水平方面有明顯的效果,因此也能從側面促進孩子在社交技能方面進行學習和時間。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