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剛進入普通小學隨班就讀的自閉癥兒童丫丫每天回到家總是立刻就開始要平板看動畫片,作業總是難以完成。當媽媽不給她平板時,丫丫就會開始扔東西哭鬧,為了家里的平靜,丫丫的媽媽總會做出妥協,讓丫丫看完動畫片再寫作業,但丫丫會一直看動畫片而不去寫作業。
為了能夠讓丫丫放學后的時間有效的利用起來,媽媽最近正在尋求方法來幫助丫丫建立回到家里先完成作業再看動畫片的規則,從而更好的管理丫丫放學后的時間。
那么,丫丫媽媽可以怎樣做來給丫丫建立起“先做作業再看動畫片”這一規則呢,又要如何讓孩子執行這一規則呢?今天我們就通過這個案例來看看家長可以如何更有效的給孤獨癥兒童建立規則。
首先,寶貝家長要制定一個明確的規則。
這一規則要是具體可觀察的,并清楚的說明孩子應該怎么做,而不是簡單的不要做什么。如“不能把書包亂扔”這一規則就未給孩子任何關于“應該把書包放在哪里”的這一類期望孩子做出的行為的信息。相對的,“書包要放在進門的紅色柜子里”這一規則就明確描述了什么行為是適當的行為。
如果規則中提到了家長所不希望孩子出現的活動,那么一定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可替代的行為范例。如“不可以在洗手的時候玩水,但可以在游泳的時候玩水?!倍鶕狙镜哪芰?,丫丫是能夠堅持做四十分鐘的作業的,所以媽媽給丫丫所制定的規則“先完成作業再看動畫片”是可以的。
當孩子一開始難以做到長時間做作業時,可以將該規則改為“先做20分鐘作業再看5分鐘動畫片”,之后再逐步增加時間。
在明確了規則后,就需要開始制定實施該規則的具體路線。
媽媽發現,丫丫在每次吃完零食后表現是較好的。所以,媽媽可以將吃零食作為實施該規則的第一步。接著,媽媽需要細化規則的實施路線(將書包中的作業拿出來——完成作業——拿給媽媽或爸爸檢查——將已檢查完成的作業裝進書包——看動畫),然后可以根據丫丫的情況,制作一個相應的視覺提示表(如下圖所示)。媽媽可以將表貼在門上,這樣當丫丫回家時就能提示她該做什么。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家庭成員執行的一致性。
家庭成員若是因為執行規則時出現了差異,則會引起孩子的混亂,并對孩子理解和遵守規則的可能性造成影響。例如,媽媽規則必須要“先完成作業再看動畫片”,但是爸爸因為孩子撒嬌就允許她先看十分鐘的動畫片再去做作業。這種差異就會使得丫丫不太可能學會始終遵循規則。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