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療法
音樂具有治療功效的記載可以遠溯至埃及等古代文化,然而與教育、醫療及復健的結合,則可說是正式始于一九五0年美國國家音樂治療協會(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usicTherapy)的成立。至于首創音樂療法而被正面肯定者可推舉一九五九年特為殘障兒童發展出諾都夫.羅賓次音樂療法的保羅.諾都失和克立弗.羅賓吹(Paul Nordoff & Clive Robbins)。
音樂療法的適用對象與藝術治療一樣,最初嘗試性的應用在精神病患并獲得穩定情緒之療效證實,而逐漸廣泛應用于身心障礙兒童乃至正常幼兒及學童,以改善情緒障礙等癥狀、矯治注意力及人際關系等問題行為或改進學習的情形。
音樂治療的定義與藝術治療一樣;依字面解釋可簡單解釋為采用音樂所做的心理治療。美國國家音樂治療在其出版的<音樂治療如生涯(Music Therapy as a Career)>一書中則有詳細的界定如下:「把音樂的成就當作治療目標令音樂達到復原、維持及改善個體心理及生理健康的作用,使個體在行為上帶來良好的改變。此改變使個體能在進行治療后,對自己及所生存的環境會有較大的了解,進而達到適當的社會適應。
音樂療法可分成團體治療與個別治療;主要的治療工具為實用的大鼓和銅鈸,讓受療者即興而自由的敲打以達到自我宣泄、解放及自我表現的目的;同時治療師運用鋼琴對受療者做反應,敲打與琴聲有時成為一種音樂對答,而這種溝通即具有治療作用 。
音樂療法應用在自閉癥兒的臨床實例首推法國音樂治療家法蘭
西等人(Francoise & Alfred Branner)成立一兒童研究小組,使
用音樂與韻律的治療,確能引起自閉癥兒的注意以改善其人際關
系(林貴美,民80)的實證報告;爾后續有多納 (Donard, 1979)和
朱卡(Jocab, 1987)等專家對自閉癥兒繼續進行音樂治療,并有
正面的療效報告如下:
多納提出音樂治療對自閉癥兒等身心殘障者具有下列五點作用
協助受療兒(者)集中注意力并促進機能的協調。
培養想象,并能穩定情緒。
促進社會化與語言互動。
促進參與團體活動的動機。
發展休閑技能與新的興趣。
朱卡說明音樂治療對自閉癥兒的療效如下:
取代其它活動。
可做為獎賞及成就。
具感覺發展作用。
做為感覺發泄管道。
可做為心理刺激。
可做為社會化的媒介。
山松質文(民82)據其臨床心得指出音樂療法適用于自閉癥兒主要是活用其執著個性,并倡導音樂跳床法最能發揮自閉癥兒的執著個性,并能使自閉癥兒從重復的跳躍中獲得感官知覺約滿足與喜悅。
潔特露(Gertrud Orff, 1984)則根據十余年的音樂治療實驗教學證言音樂對身心障礙兒童確實具有診斷、預測、治療及促進發展等功效,并強調采用多重感官輸人法,如打理樂器的使用河提供多種感官刺激、大小肌肉運動、增強記憶力、創造觀念聯想并促進新觀念的建立(林貴美,民80,民82)。
國內則有國立臺北師范學院特教中心林貴美教授致力于納入啟智教育,而采奧福兒童音樂教育與高大宜幼兒音樂理論及活動模式與教育,進行音樂治療與教育合一之實驗性的嘗試,并且證實對自閉癥兒等之注意力及情緒障礙的改善效果(林貴美,民 80,民82)。自閉癥兒之家長組織如臺中市自閉癥教育協進會等,已于民國七十九年進行音樂治療課程,主要治療重點亦以注意力與聽力之集中訓練為主,進而期能增進其社會性與溝通、認知能力。
近五年多來,由于林貴美教授的大力倡導與推廣,音樂治療課程逐漸廣獲國小特殊班及特殊學校,尤其是啟智班與啟智學校的教師之肯定與采用。然而針對自閉癥狀之全面性改善與促進自閉癥見之身心發展,音樂治療在教育治療課程設計上,仍需并用其他治療方法以期達到極限效果。
(中國孤獨癥網整理采編)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