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正常兒童不同,孤獨癥兒童基本的生活能力很難隨著年齡而成長,他們需要積極的教育訓練體系來協助,。很多孤獨癥兒童都出現挑食、偏食等不良飲食習慣,或者是大小便行為奇異(不去廁所,不蹲廁所,尿頻,脫光衣服大小便,便泌等),或者睡覺太少,不能關燈睡覺。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不僅給其家庭帶來很多撫養上的負荷,更使得家長會因此對孩子的所有能力都過低估計,對孩子的未來感到絕望,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和心理負擔。
(不是不會,而是沒有教)在我們與孤獨癥兒童的母親進行第一次咨詢訪談時,當向她們問及孩子的生活能力時,有時會聽到母親這樣回答:“我從來都沒有讓他自己做過,總想著他是個有病的孩子,”在訓練一段時間后,又常聽到母親們這樣感嘆:“原來不是他不會,而是我們沒有教!”
(不是教不會,而是沒教對)有的家長也曾試圖教孩子吃飯、穿衣、如廁,但由于不成功就得出結論:“我這孩子就這樣了,根本教不會?!睂嶋H上往往由于教的方法不對。也有的家長總把眼睛盯在孩子的學業能力的教育上,花很大的氣力教識數,認顏色,比大小,卻忽視了孩子吃飯時還要人喂,不會自己穿衣服等問題。
實際上,生活能力和習慣的訓練與輔導,應比其它的課業內容先行,而且由于成效顯而易見,也有助于家長樹立信心。
(吃飯的習慣和吃飯本身一樣重要)
吃飯是人的最基本活動之一,它不僅為人體提供維持生命的養料,也是基本的社會適應能力。無論是家庭、學校乃至整個社會,都有約定俗成的飲食習慣和規則。所以訓練孤獨癥兒童具備良好日勺飲食習慣,不僅是使他獲得健康生活的基礎,也是促使他學習適應社會的開始。
許多家長往往只注意到吃飯與孩子身體健康的關系,而忽視了“吃飯”這一行為的社會性價值。因此這樣的結果就不難見到了:孩子嚴重偏食、挑食、拒食,家長攪盡腦汁做飯,圍、追、堵、截,費盡心思喂飯。除了這種現象外,孩子往往還伴隨有:不愛吃正餐,又隨心所欲到處走動吃東西;分不清是“你的”還是“我的”拿到就吃:經常自己打開冰箱吃東西。
有以上狀況的孤獨癥兒童還沒有建立起良好、規范的飲食習慣,這往往是從家長的寬容和將就開始的。許多家長都對此感到無可奈何,以為自己的孩子就是這樣,是因為他有病。的確孩子因患有孤獨癥而無法與父母進行正常的情感與感覺溝通(通過語言),因此就造成了家長的一種觀點--對孩子無法講清道理,他不可能懂。但實際上,正因為我們與孤獨癥兒童之間很難用語言進行交往和溝通,無法說給他聽,我們就更有必要“做給他看”,通過具體的行動語言幫助孩子理解“吃飯”這一活動的全部含義,這就是訓練的基本意義。
(時間與吃飯)
孤獨癥兒童之所以有不定的吃長工穴,首先是匡為他們不知道時間的概念。所以訓練要以時間為中心。幫助孩子在生活中有一定的吃飯時間和習慣,讓他的生活有規律。訓練中要注意注意以下兩點:
吃飯時間以外的食物管理——首先要做的是不讓孩子再有隨地無限制吃東西的可能性。必要時(訓練初期)將冰箱鎖起來,將他愛吃的東西放在他不能隨便拿到的地方。
吃飯時間的固定——確定每日三餐的時間,并嚴格遵守這個時間。即家人只有在到了吃飯的時間時才把食物放在餐桌上,幫助孩子逐步養成有規律的飲食習慣。
(地點和吃飯)
不能夠坐在餐桌旁吃飯,或者坐一下就跑開,叫回來坐下后又跑開是許多孤獨癥兒童都有的現象。既然孤獨癥兒童的吃飯習慣要通過訓練去培養,家人在遲到這種情況時就不能采取將就的態度,認為隨便在哪里吃都一樣,只要把飯吃下去就行了。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滋養孩子不良的習慣和吃飯行為,讓他以為這樣到處跑著吃是應該的。良好的吃飯行
為要在孩子尚幼小時就開始訓練,否則隨著習慣的固定和孩子年齡的增大,糾正不良的行為和建立良好的習慣就變得十分困難。訓練中要注意:
固定地點——訓練孩子有良好的吃飯習慣,固定吃飯的地點非常關鍵,家人每天要在固定的時間將食物放在為孩子選定的餐桌上。剛開始時甚至需要固定餐桌旁的某個位置(以不利于孩子跑開為原則)。切記:如果等孩子站起來跑開,再追回來,訓練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阻止孩子站起來跑開時不僅只用語言(如說:“坐下,不要動!”)更要有意識地使用身體輔助(即在他要站起來的一瞬間將他按住),這種方法要不厭其煩地堅持使用,其有效性就會顯現出來。
循序漸進——剛開始訓練時,可能會遭遇到孩子的反抗:哭鬧、不吃飯,但家人應以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為重,堅持不懈地努力才會顯效。要求孩子坐在固定的地方吃飯,并不是要一開始就以坐好吃完所有的飯菜為標準,而是要逐步進行。將食物的量分成若干份,一份一份地給孩子吃是個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技巧。具體做法如下:
開始時只將食物中的一小份分出來放在一個小碗里(切記勿將全部飯菜盛在一個碗里放在他面前),有時可能只有一勺飯。要求孩子坐著吃下去。在他吃完后,讓他看碗里“沒有飯了”,并夸獎他“真棒,好孩子”,然后可以允許他稍跑開五,但要很快地要求并幫助他回到座位上來,再吃掉小碗里的第二份飯。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逐步理解家人的要求是什么(吃完飯),并培養孩子有成就感和完成感的經驗。訓練中要把握逐步增大每一份的量,(即一頓分開的份越來越少),及減少允許孩子跑開的次數。這樣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可以一次吃完較多的飯,直至吃完全部,而他坐著吃飯的時間也就自然隨之而延長了。養成習慣后,家人就會體驗到什么是成就和輕松。注意不要忘了在孩子每次配合后都及時給予鼓動,說一句:“真棒!”還要伴之以發自內心的笑容。
排除干擾——在訓練孩子良好吃飯習慣的初始階段,不僅要通過固定時間、地點、夸獎及容易吃完等技巧幫助孩子理解家人的要求,還要注意觀察有哪些因素在干擾孩子,分散他的注意力,加大了他達到要求的困難。為了讓孩子將注意力集中在吃飯的活動及所吃的東西上,他的座位附近不要有他感興趣的玩具或物品:有時還需要關上門窗以防止外面的某種聲音刺激他。如果電視對孩子有影響,那么在孩子養成良好的吃飯習慣之前,吃飯時要把電視關掉。
懲罰不良行為——在吃飯訓練中,很多家長要么因心疼孩子吃不上東西而放棄訓練目標和原則,對孩子妥協和遷就(殊不知這樣做的結果只能讓孩子感到反抗是有效的,以后還會使用各種手段反抗);還有許多家長面又對孩子的不配合和反抗失去信心,施以斥責不僅會使飲食本身不愉快,還會造成負面的影響——讓孩子懼怕吃飯的場景,不要忘記之所以要訓練孩子建立良好的吃飯習慣,最終目標是要使孩子體驗到與家人及同伴一起吃飯的愉快,只有這樣才能促使他自發主動地遵循規則。
當孩子不配合或過度反抗時應該怎么辦?
第一在他做出不良舉動時用非常嚴肅的表情看著他,用搖頭示意“這樣做是錯誤的,媽媽不喜歡?!笨梢哉f:“錯了”、“不行”等簡短的話語;第二要堅持原則,將家人的要求重復示范給他;第三要幫助他完成,并在完成后及時夸獎。此外還要注意一個技巧,在剛開始時,可以選擇孩子較喜歡吃的食物,當他不配合時就立刻將食物移開,告訴他“沒有了?!币簿褪亲尯⒆用靼?,要想吃就要坐在固定的位子上吃。
(吃飯的技能)
與正常兒童一樣,孤獨癥兒童要學會獨立吃飯,也需要經過從用手抓著吃,直到能使用筷子吃的完整過程。所不同的是孤獨癥兒童更經常發生停留在某個階段或進展緩慢的現象,許多孩子還會出現奇異的習慣。如:一定要先將米飯倒在桌上,然后一粒一粒地捏起來吃等。由于孤獨癥兒童在這方面的發育發展障礙,父母往往會采取非常周到的喂飯方式讓孩子吃飯,殊不知這樣做的結果會造成孩子的依賴性,不再獨立,喪失了學習自己吃飯的機會和欲望。另外也有的父母未注意到孩子尚不會吃飯是因為他的身體功能發育還沒有到位,如小肌肉運動能力,手眼協調能力等,簡單地認為別的孩子在這個年齡能做到的他也應該能做到,沒有對孩子給予針對性的輔助和訓練,使孩子產生挫折感,因懼怕這類活動縮而不前。因此在訓練孩子的吃飯技巧時,避免過度輔助和過度要求都是十分重要的環節。
按部就班、輔導到位——觀察孩子目前有多大的能力,是否能拿住勺匙,是否可以握住筷子,是否能用筷子夾住食物(還是只能用勺匙),拿勺匙和筷子的動作是否正確……?在確定孩子目前的能力基礎后,進行一步步的輔導。如:如果孩子不能長時間的拿住勺匙,就在他先握住后家人再握住他的手,讓他感覺動作的發生和存在;如果孩子能拿住勺匙卻只會用它敲打桌面,家人就要在他拿住勺匙后,及時輔導他用勺匙去舀飯,并輔導他將舀到的飯送到嘴里(剛開始時可能要手把手地輔導他完成全過程,但要注意隨時準備退縮輔導,以鍛煉孩子獨立完成的能力)。需要提醒的是,家長不要覺得孩子是被輔導完成的就不夸獎,應在每次規范動作(哪怕是在輔導下)完成后給予鼓勵:“真棒!”
進行輔助性訓練——對于手部動作極端不靈活的孩子,要在吃飯時間以外進行輔助性訓練,如:抓握訓練,通過抓吊單杠,手提重物等活動練習抓握能力:通過穿珠子,插木棒等活動練習小肌肉的動作及手眼協調能力:還可以讓孩子在平時用勺匙或筷子練習夾取較大、較軟的物品,然后逐步增加難度,讓孩子習慣使用另一只手配合(如:右手拿勺匙時左手去扶碗),所以也應在平時讓孩子多進行雙手協調行動的能力,如:擰開瓶蓋,再蓋上等,為孩子掌握吃飯的技巧打下基礎。
(如何糾正偏食)
在孤獨癥兒童中,偏食的現象十分普遍。有的孩子只吃滾燙的白開水泡飯,有的孩子只吃帶餡的食品,有的只吃深顏色的菜,有的孩子只吃肉不吃蔬菜,而有的孩子只吃蔬菜,不沾一點葷味,偏食不僅給孩子的身體造成營養缺乏和不平衡,影響孩子心智的發展,也給家庭的養育造成很多障礙和負擔。
要想糾正偏食的習慣,家人首先要轉變一種認識:這孩子就是喜歡吃這個,而不喜歡吃那個。即認為這是天生的,或因孩子有病導致的。孤獨癥兒童的偏食的確與他們的認知障礙有關,但這種認知障礙對孩子的進食行為形成干擾的程度又往往取決于家人在生活中對孩子的矯正能力。如果家人在生活中為孩子創造一種有矯正作用的條件,這種干擾就會減少或消除,反之則會促使孩子養成不良的進食習慣。
如何創造一種有矯治作用的環境呢?
減少正餐前的零食——偏食嚴重或正餐吃不多的孩子,通常都能輕地得到一袋零食或飲料,或可以在任何時間打開冰箱拿東西吃。如果不改變這一條件,糾正偏食就無法實現。改變孩子吃零食的習慣也同樣要遵循食物管理和循序漸進的原則;①將零食和冰箱里的食品及飲料放在孩子自己取不到的地方,開始時甚至不讓他知道在什么地方,讓他找不到。②將大袋中的食品倒一點在小容器里,而不是整袋給他(飲料也是如此),如果孩子不干,以哭鬧和發脾氣的方式要求大袋食品,就將小容器的食品也移開,為的是讓孩子明白,哭鬧得越兇,離他的期望就越遠,等孩子停止哭鬧時再給他,以表明食物是對他適當行為(不哭)的獎勵。用這種方法逐步減少孩子吃零食的習慣,直至完全擺脫對零食的依賴。
不要一次擺上許多種菜——有的家長因擔心孩子挑食吃不飽飯,每次做飯都設法做幾樣菜,讓孩子盡可挑他所喜歡的去吃。其實這樣做只能助長孩子的偏食。一但開始訓練,就要避免這樣做。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將飯菜分成小份鼓勵他吃完一份這個,再吃一份那個,如果孩子這一份不吃完那一份也不能吃。(具體輔導方法參見(地點與吃飯)中“循序漸進”的方法)。
避免只做孩子所喜歡的飯菜——由于擔心孩子吃不好飯,許多偏食的孩子的家長不辭辛苦,盡量每頓都為孩子做點他喜歡吃的飯菜,看孩子吃得比較滿足,家長也就得到了寬慰和滿足。殊不知,越是這樣,越是容易培養出一個偏食的孩子,而孩子越偏食,家長的心就越疼,循環往復,其結果是每況愈下。糾正孩子的偏食,關鍵是讓孩子接受沒有吃過的東西,接受他不喜歡吃的東西,這常常會遭到孩子的激烈反抗。在這種情況下,正確采用“強化原則”是非常有效的。強化原則中,強化物是關鍵。強化物就是能刺激孩子產生適當行為的刺激物,可能是某種食品(如孩子所喜歡的飯菜、巧克力、雪碧等),可能是某種東西(如玩具或依戀物),也可能是某種活動(如玩水、蕩秋千、媽媽抱)。在糾正偏食習慣時,應選擇食品類強化物,作為對孩子吃下他較不喜歡食物的獎勵。即“你先吃了這個,才能吃那個”,如果孩子哭鬧就連“那個”也沒有了。在這一過程中,家長首先要堅定自己的信念:讓孩子改變偏食。同時要堅持原則,不能妥協,妥協一次,下一次就更困難。要明白遷就不是愛,而是害孩子。
綜前所述,訓練孤獨癥兒童建立良好的吃飯習慣,不只是知道在吃飯時應該怎樣做,更要明白如何為孩子創造一個有助于塑造良好行為習慣的生活環境,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家長懂得“愛是有原則的”;要求家長為愛孩子而幫助孩子,為幫助孩子而學習認識、理解自已的有孤獨癥;為征服孤獨癥去學習一門新的技巧——孤獨癥兒童的訓練方法。
當您想盡一切方法喂孩子吃完了一頓飯時,您昌否想過他又喪失了一次學習社會生活規則的機會。
吃飯不僅是為人體提供維持生命的營養也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社會適應能力。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