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對全國22個城市、24000名4至16歲兒童調查表明,心理問題發生率為10.2%至14%。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問題正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
昨天下午,由杭州市婦聯主辦的長三角家庭教育指導論壇開幕,為期三天的論壇中,百余位中外家教專家將圍繞“家庭凝聚力理論”、“父親角色與男孩教育”等專題發表意見和研究成果。
無錫市婦聯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影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先天因素、后天因素兩大類。后天因素又是最主要的因素,它包括社會環境、學校教育和家庭影響。
研究發現,對男孩來說,家庭矛盾及父母離異,是焦慮或抑郁產生的主要根源。對女孩來說,除以上原因外,家庭的親密度、情感表達、知識性、娛樂性等也會引發心理問題,在缺少關愛和親情、呆板而毫無情趣的家庭中,女孩容易出現焦慮或抑郁癥狀。
專家提醒,家庭教育觀念和方式的偏差集中體現在四過上:過分寵愛、過分放縱、過多干預、過高期望。
而教育內容的畸輕畸重,如重智輕德、重技藝輕習慣等,都會導致孩子心理障礙。
影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先天因素,主要包括父母是否匹配、遺傳基因、孕期保健、胎教等?!凹彝ソ逃獜呢摱q開始?!睙o錫市婦聯的這份研究報告提出這樣一個觀點,“孩子心理健康問題,大多數由父母造成,要保證‘子代’心理健康,首先要大力促進‘親代’心理健康?!?/P>
“這就是說,從擇偶開始就要有優生優育觀念。要做好擇偶咨詢、孕前咨詢、了解雙方以及祖先是否患有心理、精神疾病等?!?/P>
此外,孕婦不穩定的情緒、消極的分娩態度和較少的社會支持等,都可能引起胎兒“內生活環境”變化而嚴重干擾胎兒生長,導致先天畸形或出生后發生心理障礙。
因此,應對孕婦作性格特征測驗,有針對性作心理保健,形成孕期最佳心理狀態。
(記者魏奮通訊員雍玥 都市快報)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
家長一點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