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一:
喜喜迫不急待地想把幼兒園里發生的事告訴正在準備晚餐的媽媽??墒牵?/p>
媽媽:乖兒子,媽媽正忙著,你先自己玩吧。
喜喜還是纏著媽媽。
媽媽(無奈地):啊……嗯……好……好……嗯……嗯……(嘴上在答應著,其實根本沒聽清孩子說什么)
誤區一:不注意傾聽孩子的話
分析:促進兒童語言學習的第一步就是“傾聽”,因為孩子嘗試做出的任何表達和交流都是建立在你肯傾聽--正確傾聽的基礎上。當孩子急于表達自己時,媽媽拒絕的或忽略的做法無疑會撲滅孩子的熱情。經常如此,其惡果至少有二:一是阻礙了孩子交流的欲望,孩子很有可能以后變得不愛說話;二是孩子在聽別人講話時也學著媽媽那樣三心二意。
場景二:
喜喜憤憤不平地跟媽媽告狀:“媽媽,明明很壞,他,他,他搶--”
媽媽(打斷孩子):他搶了你的玩具,是吧,那你干嗎不告訴老師?
誤區二:搶孩子話頭
分析:在幼兒語言表達還不甚流暢的情況下,不少心急的父母總是未等孩子把話講完就搶先替孩子說。且不管你接下去的話是否能夠代表孩子的真實意圖,單就對孩子的語言發展來說,一方面,孩子在總被你搶話頭后會懶于表達;另一方面,孩子可能會習慣于、依賴于你來接他的話頭,變得總說半句話。
場景三:在餐桌上,媽媽一邊盛飯,一邊和喜喜說話。
媽媽:喜喜,媽媽給你做了你愛吃的蒸魚,你要多吃點;吃完飯媽媽帶你逛商場好嗎?商場里有很多好玩的東西,有……
媽媽不停地在問,但不等喜喜回答她又接說說下去了,一旁的喜喜于是只有點頭的份兒。
誤區三:只讓孩子當聽眾
分析:家長不停對孩子講話的習慣多是在孩子處于嬰兒期時養成的,其時寶寶尚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這種做法無疑有益。但是,如果將這一習慣延續到幼兒期就欠妥當了。生活中常有家長能說會道“蔭蔽”了孩子,即從事實的和心理的層面阻止了孩子的表達。明智的家長不該光顧著自己說而讓孩子被迫當聽眾,要和孩子一起說,讓孩子在聽說中不斷轉換角色,這樣才有助于孩子的語言學習。
場景四:
吃完晚飯,媽媽帶著喜喜逛商場。在商場里,媽媽突然想要了解一下喜喜在幼兒園一天的生活。
媽媽:喜喜,今天拿了小紅花沒有?老師教的東西你都學會了嗎?中午吃了多少飯???……
喜喜當然沒有反應。這時候他正想著的只是:到了商場媽媽究竟會不會給我買巧克力和可樂呢?
誤區四:只與孩子聊自己感興趣的話題
分析:孩子喜歡說,才能逐漸說得好。而孩子喜歡說的基礎是他對這話題感興趣。如果成人只與孩子聊自己想知道的話題,孩子就會不想說,不愛說,當然也就失去了語言訓練的機會。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