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了解家庭成員互動情形
自閉癥學生經常有情緒延宕發作的情形,將家中產生的情緒帶到學校,若
教師對他們不了解,就會誤以為學生「莫名其妙」地發飆;此外,這群學生也
常會不適當地模仿家人的言行,因此,老師應多與家長聯系,了解學生的生活
及家庭成員的互動情形,對于處理學生問題行為會有很大的幫助。
(一)父母的態度及期許
(二)家中的管教模式
(三)手足的相處模式
(四)密切的親戚或鄰居與學生的相處模式
(五)學生作息狀況
小智已經十二歲了,但有時仍會因為一些小事
而哭鬧,這時候大人經常會故意糗他,說:「你是
三歲小孩嗎?」。有一次,我帶小智去新竹拜訪一
位好朋友,她的小孩因為得不到他想要的東西而哭
鬧,突然小智說:「你是三歲小孩呀?不要哭
了」,我在旁邊聽見了,啼笑皆非地說:「小智,
他真的是只有三歲」。
七、建立學校危機處理模式
除了進行全校性特教倡導及班級輔導來協助師生了解如何和自閉癥學生相
處外,學校應及早制訂危機處理模式《附錄七:自閉癥學生危機事件處理作業
要點,P.171》,一旦緊急事件發生,才能夠在短時間內有效處理。
在制訂危機處理模式時,必須注意以下原則:
(一) 明確列出需要緊急支持之征兆或時機。如:上課中無故奔出教
室,出現嚴重自傷行為,與他人發生劇烈沖突等。
(二) 明確列出緊急事件處理流程,不同的事件會有不同的處理流程。
常見的有:失蹤、暴力行為、破壞行為等,除了讓自閉癥學生立
即停止違規行為外,也要安撫學生、緩和情緒。
(三) 所有教職員工都應熟悉學校所制定的危機處理模式。明確列出各
流程中的負責人員。值得注意的是,自閉癥學生在與人相處時,
常會有選擇性,因此,在安排危機處理人員時,必須將該因素考
慮進去,例如:學生最能接受體育老師的指令,體育老師也最能
安撫他的情緒,那么,當他出現問題行為時,第一被通知的應是
體育老師而非導師。
理性篇
八、學生能力評量
能力評量的目的在了解學生是否有能力做到適當行為來取代問題行為,若
無,則應先進行能力評量,再決定如何教導適當行為。針對自閉癥學生,能力
評量可由其主要障礙(如:溝通能力、人際互動、行為模式、情緒表達等)的
方面著手,評量方式可兼采正式與非正式評量。一般而言,能力評量主要有以
下幾項:
(一) 口語能力(使用單字、詞、短句、是否符合同齡能力等)。
(二) 慣用溝通方式(溝通板、手勢、口語等)。
(三) 理解語句及指令能力(理解單字、詞、短句、是否符合同齡能力
等)。
(四) 服從指令的能力(不能遵從指令,需老師示范再協助完成,需多
次口語提示等)。
(五) 情緒控制能力(直接發泄、不會表達適當情緒)。
(六) 問題解決能力(不知求助,使用不適當方式解決問題等)。
突來的暴笑
李老師在教資源班小朋友時間長短的觀念。
老師問小慧:「刷牙和洗澡那一個比較快?」
小慧:「洗澡比較快!」
老師:「為什么洗澡比較快?」
小慧:「因為媽媽說洗澡要快一點!」
行為訓練
處理自閉癥學生的問題行為時,除了調整上述「事出有因」及「防范未
然」的生態因素之外,還須考慮學生是否具備我們所期待的正向行為。找出可
替代問題行為的正向行為,并施以行為訓練是必要的。常用的策略如下:
一、實施社會性故事
自閉癥學生因溝通及社會性的障礙,使他們在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及分
辨某種行為是否適當的能力有困難。社會性故事是將學生必須學習的社會性行
為,配合學生的生活情境編寫成故事,藉由閱讀故事,學習從情境中擷取重要
線索及表現適當的社會性行為。
(一) 形式:編寫故事時,首先必須了解學生的識字及理解能力,來決
定故事形式,可以是連環圖畫、簡短的幾個句子佐以圖片或一篇
文章。
(二) 內容:故事的內容大致包括描述句、觀點句、引導句和控制句四
種句型。(各句型的內容請參考下列例子說明)。
(三) 編撰原則:
1. 故事中人物的名字須視學生的特質以決定是否直接用本名或假
名,如果自尊心強而自我察覺能力佳的學生并不適合用本名(如
例子中并不直接使用阿強的本名而以小明代替。)
2. 故事中需要強調學習的情節,可用黑體字或將字體放大,作為視
覺提示。
(四) 應用:視學生語文能力,由教師或家長錄制成錄音帶,供學生反
覆聆聽,或帶著學生一起反復閱讀。閱讀時,可以示范或角色扮
演幫助學生了解故事內容,復習時則可以設計作業單(參考下列
作業單)檢核學生了解的程度,必要時可搭配社會技巧訓練、行
為契約一起使用,日后可以擴展故事的情境以達類化之目的。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