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兒童孤獨癥發病增多
“1982年,我們研究中心陶國泰教授在全國首先報道了4例兒童孤獨癥患者?!笨聲匝嗾f。據資料,全球兒童孤獨癥發病呈逐年上升趨勢。美國《新聞周刊》報道,過去20年,美國孤獨癥兒童數量增長了10倍,每166個兒童中就診斷有1個孤獨癥患兒。我國目前約有150萬孤獨癥兒童。全省孤獨癥兒童發病率約為1%。以上,其中男女比例為5:1。南京地區每萬名兒童發病率約為10名左右。
早期發現最重要
柯曉燕介紹,兒童孤獨癥(又稱自閉癥)是一種起病于3歲之前的嚴重的神經發育性障礙,由于它致殘率高,給家庭、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雖然迄今為止醫學界還沒有找到任何一種單一的方法,可以對所有孤獨癥孩子有效,但是早期干預可以顯著改善預后是大家的共識。
早期識別、早期診斷是關鍵。雖然絕大多數孤獨癥出生后不久就表現出異常,但是約35%以上的孩子是3歲之后才被家長發覺有異常的,而從發現異常到真正到醫院就診之間平均間隔時間長達8-62個月。從這些數據不難看出目前國內在兒童孤獨癥的早期診斷、早期干預上存在著嚴重問題:一是對該病的首次發現年齡的延遲,早期識別完全依賴于家長,缺乏專業人員的參與。二是即使很多家長已經發覺孩子有問題也沒有及時就診,以致于錯失了早期干預的機會。
14項標準供自查
如何早期篩查孤獨癥?柯曉燕推薦使用一個叫做克氏行為量表的工具。簡單的說,如果一個孩子出現了下列14項行為中的7項以上,家長就需要立即帶孩子到專業機構檢查。這14項分別是:(1)不易與別人混在一起玩;(2)聽而不聞,好像聾子;(3)教他學什么,他強烈反抗如拒絕模仿、說話或做動作;(4)不顧危險;(5)不能接受日常習慣的變化;(6)以手勢表達需要;(7)莫名其妙的笑;(8)不喜歡被人擁抱;(9)不停地動,坐不住,活動量過大;(10)不望對方的臉,避免視線的接觸;(11)過度偏愛某些物品;(12)喜歡旋轉的東西;(13)反復又反復做些怪異的動作或玩耍;(14)對周圍漠不關心。隨著人們對孤獨癥的了解越來越多,還發現一些更早期的征兆,比如:孩子4個月大時不會看著別人的臉微笑;6個月大時沒有明顯的笑或者快樂情緒的表達;12月大時喊他的名字沒有反應、沒有牙牙學語、沒有一些互動的手勢(指點、揮手、拿東西給你看等);16個月時不會發單音;24個月時不會講2個字以上的詞。還有任何年齡段出現語言發展的倒退,原來會說的話不說了,都應該引起家長的高度重視。
怎樣幫助孩子
孩子被診斷為孤獨癥后,家長面臨著一個關鍵也是決定一生的問題:怎樣才能幫助孩子?以下是美國孤獨癥專家Stephen M.Edelson博士給家長的建議:
首先,我將帶孩子進行健康檢查,看是否存在胃腸道問題?重金屬中毒、食物過敏、維生素缺乏等問題。大多數孤獨癥孩子都會有其中的一種或幾種問題。關于藥物治療我會非常謹慎,因為目前為止還沒有解決孤獨癥核心問題的藥物,有些藥物如:利培酮、百憂解、利他林等部分有效,但是同時這些藥物也存在副作用,必須權衡利弊。我還會給孩子定期檢查腦電圖,看是否存在癲癇。
其次,我將考慮給孩子接受何種行為治療/教育。應用行為分析對大多數孩子來說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尤其在訓練的初期。在考慮完醫學/教育問題之后,我還會考慮孩子的感知覺問題。許多孤獨癥的孩子都存在感覺系統的過度敏感或過度遲鈍,這些問題可能涉及視覺、聽覺、觸覺、前庭平衡、本體感、味覺、嗅覺等。會有一些訓練方法改善或消除這些感知覺的問題。最后,我會根據治療干預的效果來進行下一步的調整。當然,我不會忘了給孩子建一個完整的病歷檔案和訓練記錄,我相信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對付孤獨癥會有越來越多的辦法。
柯曉燕認為,雖然孤獨癥的預后不容樂觀,但具體到每一個人身上他們的預后并不相同。這與患兒本身孤獨性癥狀的嚴重程度、智力發展水平以及治療是否正確、是否及時、是否持續有關。她希望孤獨癥患兒的家長們在得知自己的孩子可能患有孤獨癥后,首先不要驚慌讓自己在匆匆忙忙之中做決定,也不要逃避讓時間在猶猶豫豫之中流逝。正視孤獨癥,是開啟孤獨癥之門的第一把鑰匙,也是開啟孩子心靈之門的第一把鑰匙。 記者 林培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