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孤獨癥資源網報道】行為(behavior)是一個心理學名詞,泛指有機體外現的活動、動作、運動、反應或行動(辭??s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由袁之琦、游恒山編譯的《心理學名詞辭典》(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90年9月第三版)對行為作如下表述,“有機體在環境影響下所引起內在生理和心理變化的外在反應。著名的德國心理學家溫勒認為,行為是人及環境的函數,即B(行為)=F(P?E),P代表人,E代表環境。美國心理學家吳偉士等人將行為分析為下列公式:S(刺激)——0(有機體內的生理及心理因素)——R(行為反應)。人的行為都是受一定動機支配的?!苯裉煳覀兯v的行為,泛指孤獨癥兒童的各種內外在的表現形態。
一、關于行為的學說
當你打開不同版本的心理學、行為學教材的時候,你會發現,對行為這一名詞的定義有多種說法,如傳統行為論的代表人物J?B?華生(John B.watson 1878—1958)和B?F?斯金納(B.F.Skinner 1904—1990)將行為界定為可以觀察測量的外顯反應或活動;新行為論者C?L?赫爾(C.L.Hull )和E?C?托爾曼(E.C.Tolman )等則提出,除可觀察測量的外顯行為之外,也包括內隱性的意識過程;認知心理學研究者們則認為,一切行為都是由意識所支配的。他們在不排斥新行為主義對行為的解釋的情況下,同時更注意從感知覺、注意、記憶、思維、語言、信息處理等方面對行為的表現形式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由此可見,行為作為一個心理學的概念,是指機體在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下產生的外部活動,即機體任何外顯的、可觀察的動作、反應、運動或行動,以及人的頭腦里所進行的各種內在的心理活動,是人與環境兩者互動作用的結果。
二、孤獨癥兒童的行為特征
人們一講到孤獨癥兒童,最先講到的一定是這些孩子的種種行為表現。而美國的堪納醫生1943年最早報道孤獨癥時,就是首先從對這些孩子的行為表現異常出發,最終確定為“孤獨性綜合癥”這種疾病的。下面我們就以堪納醫生提供的一個叫唐納德的孩子的病狀和簡要病史來認識孤獨癥兒童。
唐納德于1933年出生。父親是一位成功的律師,母親也受過高等教育。他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一些“與眾不同”的癥狀。例如他很少與人講話或回答問題,對別的孩子不感興趣。他特別喜歡看旋轉的物體,同時也會反復翻看百科全書中的一些圖畫。唐納德的父母對他平時如愛發脾氣和上竄下跳等行為十分頭疼,更束手無策。
唐納德的父親在他5歲那年把他送到堪納醫生所在的醫院進行檢查。結果發現他許多方面有嚴重缺陷。首先,在興趣行為方面表現出異常執著刻板的特點。唐納德最常做的事情就是重復性的動作。例如他常?;ê芏鄷r間旋轉積本,而且從同一角度按照同樣的順序來旋轉積本。而在其他的時間里則上蹦下跳,多動不止。他很少有新的創造性的動作。在語言方面,唐納德常常重復父母說過的話,而且賦予這些話以不同的含義。例如他學著父親說“是”,但是卻表示要坐在父親的肩上。唐納德不能恰當地使用人稱代詞,始終用“你”來指代自己。唐納德還常常用些自己發明的但誰也聽不明白的奇怪的詞語。在與他人交往方面(社會交往方面),他對別人毫不理會,有時甚至似乎還有意回避。在他剛到醫院進行檢查時,一進門就找可以供他旋轉的物體,而對所有在場的人毫不注意。平時在家中,除了母親,根本不與其他任何人打交道。即使是母親,也得要想方設法,經過百般努力后,唐納德才會有所反應。[]黃偉合p31.(1)
28年后,堪納醫生對當年描述的11個孤獨癥孩子進行了隨訪。唐納德后來被他母親送到一位當小學校長的朋友的普通學校學習,并在特殊的教育下逐漸取得了一些進步。在他9歲時,他的父母又把他安置到一個農場里從事簡單的農業勞動,同時在當地的鄉村學校上些課程。到他20多歲時成功地在當地的一家銀行找到了一份當出納員的工作。直到1971年堪納完成他的追蹤報告時,唐納德的生活和工作屬于基本正常。這里要指出的是,當年經堪納醫生診斷的11個孩子,除唐納德算是一個幸運兒外,三十年后其他大多數孩子都還存在著許多方面的嚴重障礙,并需要他人的高度看護。[]黃偉合p31.(2)
以上唐納德的事例,只是反應了孤獨癥兒童存在著的行為問題的某些方面。我們常說孤獨癥兒童“一百個孩子一百個樣”,這說明孤獨癥兒童的個體行為的差異性是很大的。但是,孤獨癥兒童的行為特征總體上說還是明顯的。講行為特征,人們通常都是從行為學和社會學的這兩個緯度來描述。我們摘選了方俊明先生主編的《特殊教育學》中關于孤獨癥兒童的行為特點的表述、李雪榮教授、心理師陳勁梅主編的《孤獨癥診療學》中關于孤獨癥兒童的行為特點的表述以及黃偉合教授所著的《兒童自閉癥及其他發展性障礙的行為干預》一書中關于孤獨癥兒童的行為特點的表述。我們認為,方俊明先生和李雪榮、陳勁梅先生的表述主要側重于行為學方面,而黃偉合先生的表述更側重于社會學方面。
現任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方俊明先生主編的《特殊教育學》對孤獨癥兒童的行為特點作了如下表述:
出現各種不同于常人的乖僻的、刻板的行為,是大多數自閉癥兒童明顯的外部特征。美國、歐州以及日本的心理學家把這些行為稱之為挑戰性行為(challenging behavior)。
自閉癥兒童的一般行為特點
1、刻板行為
刻板行為的表現是多方面的。感官的刻板行為表現在可能反復地聽問一種聲音或同一首歌曲,注視、撫摸同一樣東西,認定某一種類顏色或式樣的衣服。學習的刻板行為表現在學習范圍十分狹窄,例如,長期只喜歡學習某一樣活動,如卡片、計算數字等。對某一物品和人產生依賴行為,當自己喜歡的東西陳放的位置改變或丟失時,會感到極度不安。
2、自我刺激性行為
自閉癥兒童一般拒絕他人的關懷和接觸,但會無意地產生許多的行為方式。例如,搖頭、轉頭、抓頭等頭部自我刺激,齜牙咧嘴和嗤笑等臉部自我刺激,不斷地搓手、擺手、洗手、轉動手臂等手部自我刺激。除此以外,還有尖叫等其他類型的自我刺激行為。
3、自傷行為
有的自閉癥兒童伴有明顯的自傷性行為。例如,自己撞擊自己,自己咬傷自己的自傷性行為,吃煙頭、廢紙等非食物的自傷性行為。
4、攻擊性和破壞性行為
自閉癥兒童適應性差,有明顯的抗拒性行為,有的自閉癥兒童伴有打人、抓人、咬人等攻擊性行為,也有撕毀教科書、練習本、推翻課桌椅板凳等破壞性行為。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神衛生系教授李雪榮、中國心理衛生協會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孤獨癥培訓基地主任,心理師陳勁梅主編的《孤獨癥診療學》將孤獨癥兒童的行為特征歸納為“行為不足”和“行為過度”兩大類。
?。ㄒ唬┬袨椴蛔悖ǎ?/p>
1、交流或溝通障礙:
?。?)缺乏溝通技能,不會表達自己的意見,或不能理解別人的語言;
?。?)接受性(理解性)障礙:指傾聽別人說話,正確領悟別人的意思、看法、意見等能力缺陷,如不能執行命令;
?。?)表達性溝通障礙:指表達自我需要和自己的觀點、態度、情感等能力的缺陷。如不會表達“我要喝水”等。
2、社會交往障礙(人際交往缺陷表現出以下不足):
?。?)目光接觸障礙:與他人交往時不能保持充分的目光對視以顯示對對方有興趣,或表示對對方的理解、同情或關心;
?。?)發動交互作用障礙:不能主動發起與他人包括父母、同齡人以及其他人的互動,如主動找人聊天,向別人講故事或描述一件事情的經過,或者主動向別人顯示自己的愛好、興趣等。
3、游戲及其他方面的缺陷,表現為獨立性、合作性游戲等方面的不足:
?。?)獨立性障礙:不能獨自進行發揮自己想像力的游戲,如“躲貓貓”或拿玩具杯子和茶具假裝泡茶等;
?。?)伙伴關系障礙:不能與同齡人一起合作玩合作性游戲,不能自動參與。
?。?)自我幫助/自理障礙:不具有與年齡發育相適應的獨立生活能力或者自理生活的能力。
4、普遍化障礙:不能把學習到的為人處世的原則應用到學習場合以外,如學習打招呼并在適合的場合靈活運用。
?。ǘ┬袨檫^度()
1、暴怒/發脾氣行為:尖叫與哭鬧、大發脾氣的各種表現。
2、攻擊:向他人發動傷人言語或行為,如撞/咬/丟東西,可伴有或不伴有暴怒行為。
3、自我傷害行為:如撞頭、掐自己、咬自己,或其他自我傷害行為。
4、自我刺激行為:通常指迷戀于一些怪癖,如聞別人的襪子等。
5、刻板行為:通常指興趣行為方面重復某一特定行為的特點,具有執著性,強迫刻板性,如看旋轉的風扇,用腳尖行走等。
6、凝視或持續語言:患兒老盯著一個地方或重復某些短句或單詞。
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王輝副教授主編的《行為改變技術》一書中,引用了美國心理學家馬?。℅.Martin)和皮爾(J.Pear)對兒童問題行為的分類,除以上提到的行為不足和行為過度外,還有一類為行為不當()的行為。
行為不當指那些在性質上已經異化了的行為,或是所期望的行為在不適宜的情景下產生,但在適宜的條件下卻不發生,即兒童表現了不符合自己身份,或不適合當時場景的行為。實際上,行為不當在孤獨癥兒童中也有表現,如異食癖、在不合適宜的條件下突然的尖叫、大笑或大哭,有他人在場時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等等。
現全美心理學會會員、全美自閉癥協會會員、國際行為心理學會會員和加州行為心理學會理事黃偉合教授在他的《兒童自閉癥及其他發展性障礙的行為干預》一書中,從以下三個方面描述了孤獨癥兒童的行為特征。
?。ㄒ唬┥鐣煌恼系K
1、不能進行社會交往:自閉癥兒童因其缺乏社會興趣,對熟悉與不熟悉的人往往不加區別地表現出冷漠。[]黃偉合p19.(3)
2、不能建立伙伴關系:自閉癥兒童常有的一個缺陷是他們不能像正常發展的兒童那樣去玩。
3、依戀關系缺乏:自閉癥兒童對父母的依戀關系“很晚才能出現,有時干脆就沒有。例如他們對爸爸媽媽的呼喊聲音會聽而不聞,以至家長開始會誤以為他們的孩子的聽力有障礙。與此同時,自閉癥兒童卻往往發展出對于某些物品的依戀關系?!?/p>
4、尋求幫助方面的特點:在痛苦、害怕、有困難和受委屈時,他們不會去尋求親人的幫忙。他們在該害怕的時候往往并不表現出害怕。在他們確實感到害怕或難受的時候,往往是寧可獨居一處而不尋求大人的安慰和幫助。
?。ǘ┱Z言交往的障礙
1、語言發展的延遲或闕如:自閉癥兒童往往開口說話較晚。他們對別人語言的反應與眾不同。例如,有些自閉癥兒童會在別人叫他們名字時黙不作聲。等到稍大會說話時,他們往往也是不到非說不可時就不說話。對他們來說,開口說話好像是一件痛苦的事。
2、語言應用能力的障礙:有的自閉癥兒童已經具有一定的語言能力,但其使用語言進行交往的能力卻有相當大的缺陷。自閉癥兒童說話的頻率與種類比正常兒童要低得多。他們似乎不知道怎樣去開始和持續話題。與此相應,自閉癥兒童傾聽和理解的能力往往也較低。在語言交往中,他們有時自說自話,有時問而不答,不懂得輪流說話和禮貌待人。
3、語言的重復:也許是自閉癥兒童的一個最具特色的病癥。語言重復具體又可分為即時語言重復(我們通常所說的“鸚鵡學舌”現象)和延遲語言重復(我們常說的“錄音回放”現象)兩種情況。
4、語言的聲調、重音、速度、節律及音調等方面異常:自閉癥兒童說話時的語調速度等往往也與眾不同。最為常見的現象,是他們在說話時表現出的語調的平板單一,就象他們在情感上的機械刻板一樣。當然這種語調速度的異常有各種不同的表現。盡管在自閉癥兒童中說話時語調速度等與眾不同之處極為普遍,但對其原因還沒有很好的科學解釋?,F在一般都認為,這可能與自閉癥兒童在人際交往方面的困難有關。
?。ㄈ┡d趣與行為的異常
1、興趣的異常狹窄:一些基于臨床觀察的研究表明,大約有75%的自閉癥兒童會表現出這種相對于正常兒童而言的遠為狹窄的興趣與行為。[]黃偉合p26.(10)例如他們往往會對周圍的玩具或音響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而沉湎于自己有限的范圍之中。
有的自閉癥兒童“興趣和愛好往往不僅狹窄,而且異常。比如他們中有許多人對于與數字有聯系的東西特別感興趣。也有許多孩子花費大量的時間整理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
自閉癥兒童往往不能自然地介入想象性的或模仿性的玩耍。
2、對生活中同一性的執著:對于生活常事的同一性與重復性的堅持,以及對多樣性與變化性的拒斥和缺乏,在自閉癥兒童中是極為普遍的,甚至比弱智兒童還有過之而無不及。[]黃偉合p28.(12)
3、重復性肢體動作:自閉癥兒童中普遍存在著重復性肢體動作的問題。有的孩子會不停地翻動手掌或搖晃整個身體。有的孩子會搖動腦袋和脖子。有些自閉癥兒童用重復性肢體動作來滿足他們對聽覺與視覺的需要。而在另一些自閉癥兒童那里,當周圍環境比較嘈雜時,上述那些重復性肢體動作發生的可能性較大。在一些自閉癥兒童那里,自傷性行為如撞頭等也時有發生。
4、異常的感覺及與此相連的行為特點:自閉癥兒童在聽覺與視覺方面都有與眾不同之處。首先他們的聽覺似乎有相當大的選擇性。例如臨床觀察與家長報告都表明,許多自閉癥兒童對一些聽覺信息沒有反應。在視覺方面,許多自閉癥兒童對一些特定的物體表現出高度的敏感性。例如許多自閉癥兒童對長形竿狀物體似乎特別感興趣,往往會抓住一支鉛筆或一根筷子長時間地注視,然后似乎很興奮地手舞足蹈。有些孩子傾向于把這些物體舉到一定的距離和角度注視。
自閉癥兒童在觸覺味覺與嗅覺方面也與眾不同。許多自閉癥兒童似乎特別喜歡柔軟光滑的物體。有些孩子喜歡被裏在被子毯子里,似乎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得到安寧。有些自閉癥兒童喜歡在嘴里不停地含些小物體。有些自閉癥兒童則會習慣于把不熟悉的物體放到嘴邊舔舔等。還有些自閉癥兒童則會嗅聞他們所不熟悉的物體。
與此相連,有些自閉癥兒童還傾向于從特定的身體移動中得到某種感官的滿足。有些自閉癥孩子特別喜歡蕩秋千,有些孩子則特別喜歡乘電梯。
以上關于孤獨癥兒童行為問題的表述,充分勾勒出了孤獨癥兒童在行為方面表現出來的主要問題。這對于我們把握孤獨癥兒童的行為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孤獨癥兒童行為發展的基本要求
因為受到疾病的困擾,孤獨癥兒童的行為問題往往是“不由自主”的。但是從人的發展本質看,行為總是受到意識控制的。前面我們已經講到,孤獨癥兒童的心理發育嚴重遲滯,由此而帶來的必然是行為、語言等方面的問題。通過觀察和國外研究的成果看,孤獨癥兒童的認知特點之一是思維缺乏聯系,對問題的綜合和分析能力欠缺,形成思維的“點狀”形分布(正常兒童呈現出的是面狀分布,面狀分布具有聯系和遷移的功能)。因此,就造成了我們所見到的孤獨癥兒童的行為問題不斷,今天解決了一個問題,明天又會有新的問題顯現出來。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對于孤獨癥兒童的行為問題,必須給予高度的重視,這是關系到他們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性的問題之一。因此對于孤獨癥兒童的行為發展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注意。
1、必須確立以發展他們社會適應性行為為主的指導思想。這是與我們實施孤獨癥兒童教育康復的目的是一致的,也是廣大家長所期盼的。那么,社會適應性行為有哪些呢?這是一個很難有確切答案的問題。這是因為我們這個世界是紛繁多彩的,而我們每一個人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圈子是有限的,我們不可能做到適應所有的社會環境,但是我們可以和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層次的人員在特定的范圍內進行溝通和交流,這里所指的特定的范圍是指我們所溝通交流的起點往往是衣食住行,其次才是學習、工作方面的內容。因此,對孤獨癥兒童的行為發展的起點,應該放在幫助他們建立能與他人進行正常溝通交流的層面上。
2、必須堅持“持久戰”的思想。根據孤獨癥兒童的疾病特點,對他們的行為發展必須建立“持久戰”的思想。孤獨癥兒童正確行為的建立和發展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是十年、二十年,對孤獨癥兒童而言,也可能是終身的。這是每個從事孤獨癥兒童教育康復的教師和孩子家長要清醒認識的問題。在接觸的許多家長中,我們真正體會到了什么是“可憐天下父母心”。但是我們也看到一些家長患上了被我們稱之為“精神疲勞綜合癥”的現象。的確,天天面對行為問題成堆的孩子,家中的天平明顯的向孩子傾斜,所有的正常生活秩序都被打亂了,這是每個孤獨癥兒童家庭都面臨的問題。我們同情這些家長,但是,我們更堅持家長要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現實。有這樣一位家長曾經對說過,“面對這樣的孩子,每天必須向對待新的挑戰一樣。挑戰新事物,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只要堅持探索,就一定能取得成功”。我們非常贊賞這位家長的勇氣和積極的心態。
3、突現愛心,反對暴力。對待孤獨癥兒童的行為,家長和老師的愛心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經??吹嚼蠋熀图议L對他們的百般呵護。但是,僅僅關愛和呵護而放縱他們問題行為,這是萬萬不可以的。千方百計改變他們的問題行為,這也是一種愛。不過,在對孤獨癥兒童的行為矯正過程中,我們發現一些教師和家長采用暴力手段去對待他們,這是極端錯誤的。且不說對孤獨癥兒童實施暴力是侵犯人權的違法行為,更主要的是,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前面我們說過,這些孩子與正常兒童一樣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而決非動物。既然是人,那么他們就必定會通過思維去建立行為標準。孤獨癥兒童的正確行為,必須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之上。而這個理解的過程與正常兒童相比,可能很長。但是觀察發現,他們一些正確行為的“固著”,是以他們自己的認識標準為依據的。我們反對對孤獨癥兒童的行為改變使用暴力,還在于這些暴力行為一旦進入他們的潛意識,進入成年后,他們就會隨意攻擊別人,其后果是,最終受到傷害的是他們自己。這是因為正常人在受到攻擊時會本能地采取防御的措施,而他們不會。對于這個問題,必須引起教師和家長們的注意。
4、正確行為的建立必須堅持社會化。人的行為,實際上就是社會行為。對于孤獨癥兒童的行為來說,也是這樣。只不過他們的行為往往不符合社會行為的規則而顯得怪異而己。我們發現,一些孤獨癥兒童的家長往往把孩子關在家里,這里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擔心孩子到外面后會受到傷害或者去傷害別人,二是有些家人害怕別人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孤獨癥。我們覺得,前一個擔心是無可指責的,但是必須認識到,這些孩子最終是要長大的,家長們不可能永遠陪伴在他們身邊。因此,決不能“因噎廢食”。實踐證明,讓孤獨癥孩子早點走出家門,有利于他們向身心發展和正確行為的建立。我們高興地看到,越來越多的家長把孩子帶到廣場,帶到公園,帶到各種購物場所,帶領他們去乘坐各種交通工具,出席家庭和朋友的聚會。隨著社會的文明和進步,認識孤獨癥這種疾病的人越來越多,關心、關愛的人也會越來越多,社會的接納,必將為孤獨癥兒童的健康發展提供更大、更廣闊的空間
四、孤獨癥兒童行為矯正的一般方法
“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有基本的共性,同時又有其特殊性。具體來講,作為生活在同一社會、同一時代的人來說,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一樣,從出生起,其生理和心理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由舊質到新質,不斷地成長、發展,兩者發展的趨勢都是由低到高。然而,不可否認兩者在發展過程中和發展水平上確實存在著差異。殘障兒童生理上的異常使得他們在心理發展上表現出特殊性?!薄坝捎跉堈蟽和砩洗嬖诘娜毕?,使他們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時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所積累的社會經驗相對較少,影響了他們個性的健康發展,造成較多的行為問題的出現”?!芭c普通兒童相比較,特殊兒童這個特殊的群體表現出較多的行為問題,這些行為或是無效的,或是影響了自己和他人的正常學習和生活,它們影響了特殊兒童與他人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特殊兒童的社會適應以及身心的充分發展”(王輝)。長期以來,講到孤獨癥兒童一定都講這些孩子存在著的“三聯癥(社會交往障礙、語言障礙、刻板行為)”,而這些都是表現在他們日常的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行為,是需要通過我們的努力,運用科學的方法來幫助他們進行改變的。而這些方法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行為矯正技術。
?。ㄒ唬╆P于行為矯正的相關概念。
1、行為強化(behavioral reinforcement) 是行為學家們最早進行系統研究的基本原理之一。其定義為:一個行為被緊隨其后出現的結果直接加強的過程。當一個行為被加強時,它就更有可能在將來再次出現。(可查閱著名的桑代克和斯金納的實驗)
2、強化物() 通過強化過程得到增強的行為稱作操作性行為。操作性行為作用于環境,產生出一個結果,它隨后被這個結果所控制,或者作為這個直接結果的結果出現。這個增強了操作性行為的結果就稱作強化物。[行為矯正技術]p59
3、正性強化和負性強化() 正性強化和負性強化都是加強行為的過程,它們都會增加這種行為在將來出現的可能性。正性強化和負性強化的區別僅僅在于行為結果的本質不一樣。
正性強化的定義:一個行為的發生,隨著這個行為出現了刺激的增加或者刺激強度的增加,導致了行為的增強。
負性強化的定義:一個行為的發生,隨著這個行為出現了刺激的消除或者刺激強度的降低,導致了行為的增強。
4、刺激()刺激是可以被感官察覺并且能夠對人構成潛在影響的事物或事件,這個事物或事件可以是自然環境的特征或者社會環境的特征(另一個人或另一個個體的行為)。
5、非條件強化物()自然的正性和負性的強化刺激物被稱作非條件強化物,因為這些刺激的發展不需要條件和訓練。非條件強化物有時也稱作基礎強化物。例如食物、水和性刺激都是自然的正性刺激物,因為它們對個體的生存和物種的生存起作用。逃避痛苦的刺激和逃避極限水平刺激(寒冷、酷熱,或者其他令人不舒服的刺激或負性刺激)是自然的負性刺激物,因為對這些刺激物的逃避或回避也對生存起作用。
6、條件強化物()條件強化物(又稱次級強化物)是指,通過另一個條件強化物或者一個確定的條件強化物配合,變成確定的強化刺激的中性刺激物(中性刺激物指目前并不具有強化刺激功能的刺激物,即,它并不影響所跟隨的行為)。例如,錢可能是最為普通的條件強化物了。因為在人的生命過程中,錢可以用來購買多種非條件的和條件強化物(與他們配對)。如果錢不能被用于得到其它的強化物,那么,人們就不愿意再通過工作或從事其他的行為獲取金錢。這一事例實際闡明了條件強化物的一個要點。只要它至少有時候能與其他強化物配對,它就會一直成為強化物。
7、逃避行為和回避行為()定義負性強化時,我們要對逃避行為和回避行為進行區分。
逃避行為:在逃避行為中,行為的發生導致已經存在的一個負性刺激的終止。換句話說,個體通過從事某一具體行為來逃避負性刺激,從而強化了這個行為。
回避行為:在回避行為中,行為的發生阻止某種負性刺激的出現。換句話說,個體通過從事某一具體行為來防止負性刺激,從而強化了行為。
?。ɡ恚?/p>
8、泛化條件強化物()當條件強化物與多種其他強化物配對使用時,稱作為泛化條件強化物。錢、贊揚(表揚)等都是泛化條件強化物。
?。ǘ┕陋毎Y兒童行為矯正的一般方法
行為矯正主要用于改善行為不足、行為過度和行為不當。關于行為矯正的一般理論和具體實施步驟,在《行為矯正原理與方法》、《行為改變技術》等教材和專著中都有詳細敘述,這里我們就不再細述。這里我們將結合案例具體介紹孤獨癥兒童行為矯正的方法。
案例一:
小珉,男,4歲,3歲時被診斷為孤獨癥。父母為機關公務員。3歲半時送到機關幼兒園,老師反映平時不與別的孩子一同玩耍,只是反復擺放拼圖積木。家長反映,到幼兒園后的第二個月開始,每天放學后,一出幼兒園大門就顯得異常興奮,設法掙脫大人的手,跑到馬路中間,要用腳踢奔馳中的汽車輪子。家長十分緊張,見狀就把他強制拉回來。結果今天制止了明天依舊,明天制止了,后天依然。
這是一個典型的孤獨癥兒童行為表現的癥狀。從這案例中,我們可以讀到許多信息,而這些信息對于我們解決小珉用腳踢汽車輪子的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可以舉一反三,解決其他孩子的不同問題。那么,我們首先分析一下,小珉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其次我們再對家長的做法進行分析,最后提出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
我們知道,孤獨癥兒童對于旋轉物體具有特別的偏好,他們常常能盯住旋轉物體一看就是半天,據許多專家分析和猜測,這可能是孤獨癥兒童在通過看旋轉物體享受一種視覺感官上的刺激。這是一種行為不足的表現。當一些家長們看到自己的孩子老是這樣盯住旋轉物體看時,就會打斷他們的做法,結果導致孩子出現異常的煩躁。由此我們看到小珉看到旋轉著的汽車輪子要去踢,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從上述事例中我們還看到,小珉一出幼兒園就感到興奮,這是因為盡管孤獨癥兒童似乎對什么也不在乎,但是他們是知道幼兒園或學校是管理他們的地方,在那里,老師是至高無上的。同時,他們也知道家才是他們的避風港,回到家里,可以得到親人的呵護(盡管他們常常自己在一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在這個案例中,我們看到每當孩子要去踢汽車輪子的時候,家長就會及時制止,但是今天制止了,明天依然出現這種狀況。這是為什么呢?這里我們將運用到行為矯正中的一些概念知識了,這可以有助于我們去理解有關概念,同時可以使我們正確運用行為改變技術,達到矯正孤獨癥兒童的問題行為。我們知道,行為強化是指一個行為被緊隨其后出現的結果直接加強的過程。當一個行為被加強時,它就更有可能在將來再次出現。根據這一定義,我們看到天天出現的小珉用腳踢汽車輪子是被他家人給強化了。為什么這么說,這是因為他的家人每天只是一般的制止,并沒有使小珉建立踢汽車輪子的行為是個錯誤的行為這樣一個概念,一般的制止,似乎是在進行一種游戲,所以這就導致了小珉天天出現的用腳去踢汽車輪子的問題行為被不斷得到強化。那么應該如何去矯正這一問題行為呢?前面我們說到,小珉實際知道幼兒園是管理他的地方,在那里是不可以隨心所欲的。這里幼兒園就成了解決這個問題的強化物。于是,我們建議家長在孩子再出現這一問題時,立即將他帶回幼兒園,與老師一道對其進行嚴厲的訓誡。盡管看起來他對訓誡不向正常兒童那樣感到害怕,但是他一定知道自己有錯誤才會被訓誡(訓誡時一定要求他的目光看到老師和家長氣憤的表情,同時,時間不能低于10分鐘)。然后,再由家長帶出幼兒園,這時如果再出現要去踢汽車輪子的狀況就再拉回幼兒園進行訓誡。如果出幼兒園后小珉不再往馬路中間跑了,這時家長要及時給予表揚,并可以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并要逐步使小珉建立不踢汽車輪子的行為是一個正確行為的概念(使問題行為逐步消退直至消失)。整個步驟,可以見圖:
由圖我們看到整個過程由四個步驟完成??墒?,我們在與家長交流時,絕大多數家長只是在孩子的問題行為出現后給予制止,實際上只進行了一個步驟,少數家長進行了二個步驟。實際上由上圖我們可以看到,幫助孤獨癥兒童建立正確的概念,關鍵在后面兩個步驟,可是這些往往被忽視了。這也就是常常令家長和老師們不能有效矯正孤獨癥兒童問題行為的原因所在。這里要特別強調的是,孤獨癥兒童正確行為的建立,決不是通過一、二次矯正就完成的,有的可能需要N次,持續時間可能達到數月。而且,往往一些正確的行為概念建立以后,過一段時間還會出現反彈,這是我們必須要充分認識到的。
案例二
蘭蘭,女,7歲,5歲時被診斷為孤獨癥。父母在大市場里做百貨生意。據家長訴,曾在一個康復機構做了半年的訓練,后因無法承受高額的各種費用,回到家中。在康復訓練期間,行為基本能按指令進行?;丶乙粋€月后出現嚴重的行為倒退,入學前連語言都消失了。平時在家中就喜歡撕紙,不管是報紙還是書籍,見著就撕(這一行為康復前沒有出現過)。后來家長只好把家里的書等紙質品都收起來。在我初次接觸這個孩子的時候,發現她精神十分亢奮,動個不停,對指令全然不聽。后經過與家長交談,得知這個孩子特別鐘情薯片和愛看廣告片。
這也是一個典型的孤獨癥的孩子。鐘情撕紙,這是一種行為過度的表現。由于家長不明白孩子撕紙的原因,只是消極的把紙類物品都收起來,這對蘭蘭來講,實際并沒有解決不撕紙的問題,反而是給予了行為強化(正性強化)。所以,不管何時何地,她只要見了紙就有撕的欲望和行動。為糾正她的這一行為,我決定充分利用強化物的作用,通過交替的正、負強化手段來矯正她撕紙的行為。首先通過半天的時間,在她母親的陪伴下,使她不排斥我。然后,我首先拿出薯片,使她看見,并產生想吃的欲望。同時,我又拿出一張舊報紙,放在旁邊,并讓她看見。這時在她母親的配合下,讓她面對我,我反復講,撕報紙就不能吃薯片。面對這個選擇,蘭蘭又想撕報紙,又想吃薯片這樣的“二難”選擇,結果在僵持了5—6鐘后,她突然發出聲嘶力竭的尖叫,結果惹的鄰居們以為出了什么大事,紛紛過來詢問。這時,我將報紙和薯片都收了起來,并在她母親的配合下,迅速將她帶出房間。為緩和氣氛,同時為了與她建立一定的感情,出去后,我給了蘭蘭兩個小薯片,并反復講需要東西時不許叫喊。第二天,我又重復前一天的程序,將報紙和薯片同時放在那里讓蘭蘭選擇,結果她選擇了薯片,這讓我很高興。但是報紙我還放在那里。當蘭蘭吃完薯片后,看到報紙時還是很想撕的,但是她看到我在旁邊,最終沒有過來拿走報紙,但是嘴里嘰嘰咕咕的不知道在說什么。我并沒有刻意去理會她。第三天,我又重復了第二天的程序,結果蘭蘭還是選擇的是薯片。第四天,我僅拿出了報紙,同時帶了一支彩色水筆,當我坐下來后,就用水筆在報紙上涂鴉,蘭蘭一開始根本不看我,后來偶爾瞄上一眼,這讓我非常高興。于是我有意叫她自己在紙上畫,并把水筆給她,但是她不接,后來在她母親的鼓勵和幫助下,她在報紙上畫了一條5公分長的線,這時我一邊贊揚她,一邊拿出薯片給予獎勵,盡管蘭蘭面部似乎沒有興奮的表情,但是我和她母親都看得出蘭蘭真的高興了。在后來的一個星期里,我每天都重復這一個程序,并反復對她講不能隨便撕紙。到第十天,我帶了一張對開白紙去(要讓孤獨癥兒童繪畫必須給大一點的紙),我先在上面亂畫了幾筆,然后讓蘭蘭在上面畫,結果,蘭蘭在白紙上畫了10多秒鐘,盡管看起來就是亂七八糟的線條,但這對她來說,是一個質的飛躍。然后,我就把她的畫釘在了墻上。接下來的幾天,我都把她的畫釘到墻上,盡管蘭蘭似乎還是面無表情,但是她一定知道這是自己的作品。從第三周第一天開始,我跟蘭蘭母親講好,有意將幾張舊報紙放在桌上,結果蘭蘭沒有去撕紙了,只是偶爾會用筆在報紙上涂上幾筆。目前蘭蘭這個撕紙的行為已經徹底的消退了。從糾正蘭蘭這個事例中,可以看到,我首先運用的是負性強化的方法,在紙與薯片的選擇上,目的就是要使她撕紙的行為消退。當蘭蘭用筆在報紙上畫出一條5公分的線時,我及時拿出薯片,這里采用的是正性強化的方法。因此,對孤獨癥兒童在行為矯正的過程中,常常要做到正性強化和負性強化交替靈活地使用。蘭蘭撕紙的行為矯正后,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其實這就是孤獨癥兒童的又一行為特征。我們不可能因為矯正了孤獨癥孩子的一個行為就以為解決了他們的所有問題,因此必須樹立“持久戰”的思想。
案例三
浩浩,男,8歲,2歲多被診斷為孤獨癥。父母為大學教師。目前浩浩是一所普通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入學前,浩浩曾進行過各種康復訓練,如ABA、結構化、感覺統合訓練、聽覺統合訓練、海豚療法等,并在當地一所普通幼兒園生活了二年。但進入普通小學后,由于環境發生了變化,開始他很不習慣,上課時會突然離開坐位繞著教室跑。這時老師及時過去制止,并有意安排他坐在前排。開始每隔5分鐘左右就有意識的關注他一下,站到他的面前,以后逐步延長到10分鐘,20分鐘,二周后,浩浩基本上能在教室坐滿一節課了。在幫助浩浩的過程中,老師在浩浩堅持不離開坐位時用口頭表揚,板報表揚(貼五星、貼紅旗等)和在家長面前表揚等方式給予激勵。在以后的一個學期里,只是偶爾跑一、二次,第二學期后在課堂隨意跑動的現象完全消失。目前,在家長和老師以及同學們的關心下,浩浩已能和其他同學一樣正常上下學了。更可喜的是浩浩目前已經可以自己去超市買東西并排隊付款了。
上述案例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孤獨癥孩子建立社會適應能力的一個花絮。從中我們可以解讀出以下信息。第一,因陌生環境而產生的行為問題;第二,如何通過負強化的方法降低其問題行為的發生率;第三,如何運用正強化的方法鞏固其正確行為。前面我們已經講過,因孤獨癥兒童心理發育遲滯,其行為等與其實際年齡不相符,和同齡正常兒童相比有相當大的差異。正因為如此,他們由此產生的行為,實際上和同心理年齡兒童是一樣的(如一個正常孩子3歲,其表現出的心理活動也就是他們的心理活動年齡),即到一個新的地方會產生恐懼、好奇和興奮,只是他們的表現形式不同于正常兒童。我們看到浩浩盡管到了入學年齡,實際心理年齡并未達到入學年齡,對到一個陌生環境感到既恐懼,又好奇、興奮的現象,因此就出現了進入課堂后會突然離開坐位跑動的現象。這一行為幾乎在所有孤獨癥兒童身上都會發生。在浩浩入學前我們曾經與學校進行過溝通,所以老師并沒有歧視他,而是通過關注、提醒等方法來逐步延長他的入坐時間,這里老師合理運用了負強化的方法。但是我們很高興看到的是,浩浩在老師的幫助下,自制能力實際得到了提高。在這其間,老師通過貼五星、貼紅旗等幼兒園和小學常用的激勵方法,使之成為激勵浩浩的強化物。隨著浩浩課堂適應行為的改變,老師又通過表揚等正強化的方法,使得他的正確行為得到了“固著”。而正是由于浩浩在學校建立起來的社會適應能力,使得浩浩能獨立到超市購物(當然,浩浩到超市購物是經過家長大半年訓練才實現的)。
以上三個案例,前兩個案例側重于個體行為的改變,后一個案例我們敘述了是如何幫助他們建立社會適應性行為的。對于孤獨癥兒童正確行為的建立,我們認為,必須以幫助他們建立一個個正確的行為概念為目的,這是一個基本的原則。行為矯正的手段和方法有很多,每個孩子的強化物各不相同,我們不能機械地照搬某一個方法,這需要老師和家長們通過觀察,去精心設計。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