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tfhey"><form id="tfhey"></form></button><form id="tfhey"></form>
<xmp id="tfhey">
<xmp id="tfhey"><form id="tfhey"><form id="tfhey"></form></form>
<xmp id="tfhey"><xmp id="tfhey">
<xmp id="tfhey"><button id="tfhey"><button id="tfhey"></button></button>
<form id="tfhey"></form>
<xmp id="tfhey"><form id="tfhey"><form id="tfhey"></form></form><form id="tfhey"><button id="tfhey"></button></form>
<xmp id="tfhey"><form id="tfhey"></form>
<form id="tfhey"></form>
<xmp id="tfhey"><form id="tfhey"></form><xmp id="tfhey"><form id="tfhey"><button id="tfhey"></button></form><form id="tfhey"></form><xmp id="tfhey"><form id="tfhey"><button id="tfhey"></button></form>
<form id="tfhey"></form>
<form id="tfhey"><form id="tfhey"><button id="tfhey"></button></form></form><form id="tfhey"></form><xmp id="tfhey"><form id="tfhey"></form>
<xmp id="tfhey"><form id="tfhey"><form id="tfhey"></form></form>
<xmp id="tfhey">
中國最大孤獨癥支援網絡 | 會員注冊 | 會員登陸 | 會員中心 | 手機版
您當前位置:中國孤獨癥支援網 > 自閉癥康復 > 語言訓練 > 瀏覽文章

自閉癥兒童的言語治療要素

2017/7/7 17:33:50 來源:百度文庫 作者:未知 字體: 發表評論 打印此文
  前言 語言的重要性
  1   自閉癥兒童的語言問題
  1.1  是單純的語言問題嗎?
  1.2  自閉癥兒童語言訓練的目標是什么?
  1.3  常見于自閉癥兒童的語言障礙類型
  1.4  與自閉癥兒童語言障礙相關的其他問題
  2  自閉癥兒童語言障礙的干預方法
  2.1  常見的兩種誤解
  2.2  語言干預的原則
  2.3  語言干預的主要方法和實施策略
  2.4  家庭訓練
  2.5  其他需要注意的問題
  前言  語言的重要性
  語言是我們人類有別于其他物種的特有行為,也是人類群體最重要的溝通方式之一。語言是人類教育、知識、思考和社會行為的基礎,語言使我們能與他人溝通,表達我們的感覺和需求,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關系,反饋我們收到的信息,從而讓我們更加了解這個世界??梢哉f,語言是人類行為的重要基石之一。
  如果一個孩子不能獲得基本的語言技能,那么可以預見,他/她將會面對嚴重的發育和社交障礙。語言發育遲緩和語言能力障礙是自閉癥的主要特征之一,語言障礙會直接影響自閉癥兒童的智力發展和社交能力,因此,對于自閉癥兒童來說,任何干預計劃都必須考慮如何發展他們的語言和溝通能力。
  1  自閉癥兒童的語言問題
  1.1是單純的語言問題嗎?
  研究表明,約有40-70%的自閉癥兒童會出現語言發育遲緩,相對于普通兒童1歲左右就可以出現有意義的語言,自閉癥兒童開始說話的平均年齡約為3-4歲,而語言問題往往是家長最早發現的癥狀,以至于很多家長對自閉癥兒童的認識,往往都集中在孩子的語言發育問題上。例如,看到3歲后孩子還根本沒有功能性語言,或者一到兩歲時語言較好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反而變得沉默了,還有的孩子整天不停的重復說著讓人不理解的話語,所以許多家長帶孩子到醫院或學校求助時,首先提到的都是語言問題:希望孩子能開口,希望孩子能說話;希望孩子不要自言自語,希望孩子能與別人主動說話……而很多家長都認為只要孩子開口說話,其它的都是小事情,孩子能夠說話就是聰明的,正常的。
  其實,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這是人們對自閉癥兒童語言問題的認識上存在的最大誤區。我們應當了解,語言只是溝通的工具之一,是孩子具備認知、情感、人際交往等基本能力后,他/她用來與別人溝通的工具。認知較差的孩子語言會長期處于模仿階段,沒有認知基礎,孩子的語言無法拓寬。他們不知道要說什么,要怎么說;情感、感知異常的孩子語言進步緩慢,即使有語言也很難發展自主語言,因為他們不知道言語的作用,不知道為什么要使用語言;有時候,甚至可能會出現我們訓練的孩子會叫“mama”,但卻無法聽到他/她面對母親自主深情的叫一聲“媽媽”。
  也許以下的例子可以給大家一些啟示:
  仔仔,男孩,三歲時被診斷為自閉癥,家長帶他到處求醫問藥,希望可以找到“特效藥”或“治愈”的方法,最終來到特殊幼兒中心時,孩子已經五歲了。而當時孩子依然沒有任何口語,家長非常著急,認為當務之急就是說話,強烈要求給孩子安排到言語基礎訓練班(以訓練發音為主),并拒絕參加任何其他課程。在經過三個月的語言訓練后孩子終于開口說話了,但是在接下來的三四個月的訓練一直無法突破,孩子的語言長期處于只會模仿單音節的階段,而且只有在老師或家長要求下才會跟著模仿,連基本需求也不會用語言表達。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原來,這個孩子只參加“語言(發音)”訓練,而忽視了認知、交往能力的培養,所以孩子只有模仿的能力。實際上孩子的認知能力差,語訓老師教的口舌操老是學不會,給他講的發音要求也聽不懂,孩子根本沒有興趣學習,而即使孩子愿意學,也很難理解老師的意圖;仔仔的人際關系及合作行為較差,造成孩子學習到的語言沒有機會運用,變成了只是應付老師家長的工具(鸚鵡學舌);而情感、感知覺方面的異常,漸漸使他失去了語言交流的動機;當孩子不知道要說什么時,為什么要說話時,他就只有靠模仿了,不能體會與人交流的樂趣,不知道用語言與人溝通,他就會失去學習語言的興趣。即使他學會了一些發音技巧,甚至有一天學會流利的說一些詞語句子,他的語言也是沒有價值的,反而會變成一種自言自語、喋喋不休的行為問題。
  1.2 自閉癥兒童語言訓練的目標是什么?
  首先要明確我們語言訓練的目的,是讓孩子學會一種自我表達以及與人溝通的工具,是讓孩子學習有用的、動態的語言,我們不需要那種無意義的“語言”。
  也許我們還可以多看一個實例:
  牛牛,男孩,已經十歲,在其他城市接受了兩年的“語言訓練”,實際上牛牛學習語言的條件很好,他的模仿能力好,口肌運動能力很好,模仿發音很清晰,自己一個人常躲在角落里自言自語,就是說一整天他也不會累。問題是他的自主交往能力差,在陌生人面前一言不發,就是幾天不見的熟人也需要很久才能適應。牛牛會說話,但是他的“語言”在我們看來,都是一些無意識或無意義的“聲音”,他把語言當作自己的一種玩具,跟他平時無聊時玩自己的手腳、口水等行為是一樣的。他缺乏與人溝通的能力,他不關心自己周圍的人和事,他沒能真切的體會過語言作為溝通工具的作用,所以他不會用語言表達需求,也不會回答。
  有時候,由于家長的迫切要求或康復師自身的局限性,我們的訓練往往一味的只強調“語言”,每天的訓練內容也是圍繞“語言”。結果是半年一年孩子開口了,但認真觀察孩子,發現他只能按別人要求進行機械問答,并不會靈活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甚至沒事時口中念念有詞的背著廣告,或說著我們根本聽不懂的話,這樣的結果難道是大家希望看到的嗎?
  也許我們可以換位思考一下,我們和孩子上完一節課后,我們自己高興嗎?有令人開心的回憶嗎?如果連我們都感到很煩,很枯燥,那么孩子又怎么能學好?我們是否應該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我們該做些什么,孩子愿意做什么。我們教孩子要有一種“授人以漁”的態度,要讓孩子學到有用的語言。教孩子背一首《靜夜思》,還不如孩子自己會說一句“我餓了”。我們應當明白,語言是用來溝通交往的,語言訓練出發點應該是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當孩子會叫“媽媽”后,我們是每天幾十次的逼著孩子“叫我,叫我”?還是給孩子更多的關愛,誘導他發出有感情的呼喊?當下班回家進門時孩子能迎上來叫一聲“媽媽”,孩子才算是真正的掌握了“媽媽”這個詞語。
  總之,我們的原則是明確一致的:孩子只有掌握了能用的、有用的、會用的、動態的語言,才能說孩子擁有了真正的語言能力,這也正是我們語言訓練的最終目的。
  1.3 常見于自閉癥兒童的語言障礙類型
  1.3.1  語言發展遲緩
  根據上海市兒童醫學中心完成的《2~3歲兒童詞匯和語法發展的研究》報告,在對720多名年齡在24~47個月的健康兒童調查顯示:24個月自發表達的詞匯量少于30個,30個月的男孩結構表達量少于3個、女孩結構表達量少于5個,則為語言發育遲緩;24個月自發表達的詞匯量少于50個,30個月男孩結構表達量少于5個、女孩結構表達量少于8個,則被視為語言發育遲緩可疑對象。
  很多自閉癥幼兒的早期語言發展都較同齡兒童慢,有一部分能力較弱的幼兒甚至終身未能發展出功能性語言來;另一些幼兒雖然有語言能力,但他們在理解和表達上只停留在基本層次,例如只能明白一些具體的對象名稱和簡單的指令,表達方面則只能做到用簡單句子向人提出要求等。還有一些幼兒會出現“鸚鵡學舌”的現象或經常重復的語句,他們說話的音調、速度和結構等方面亦可能會表現異常。這些兒童都未能有效地運用語言來與人溝通。
  由于自閉癥兒童的感知能力往往存在障礙,他們在接收不同感覺信息時也可能會出現偏差;加上他們在認知上的特點(如過分注意細節、較難處理抽象概念等),以致將經驗與一些相關的聲音符號關聯起來的過程亦會出現困難,所以往往難以理解語言(聲音符號)所指的意義,形成語言理解發展上的障礙。另一方面,自閉癥幼兒在語言理解上的困難會直接影響他們的表達能力,他們也較難運用語言表達一些抽象的感受和想法,加上他們的溝通意識薄弱,心智解讀能力亦欠佳,因此在表達時往往未能考慮環境的要求,或別人是否明白。這些原因綜合起來,都有可能造成自閉癥兒童語言發展遲緩。
  1.3.2 語言運用能力異常
  一些自閉癥兒童雖然能發展出與同齡兒童相若的語言能力,句子結構、文法和詞匯上也沒有很大的異常,但在語言深層意義的理解上則明顯較弱,如一些幽默語言、反語或語帶比喻等,他們都較難理解,有時甚至經過解釋也仍然未能明白。他們對于文字的理解也會出現相似的困難,以致閱讀故事時未能完全掌握其內容。此外,自閉癥幼兒運用語言去溝通的能力也很有限,一些能力較弱的幼兒只能用語言要求物品,另一些則詞不達意,或未能配合情境,這些都和他們有限的理解能力有關。還有一些自閉癥幼兒只顧自說自話,忽略了雙向溝通時的互相交流,未能考慮對方的感受和想法,以致很難維持話題,甚至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這些情況都屬于常見的語言運用能力異常。
  1.4 與自閉癥兒童語言障礙相關的其他問題
  自閉癥兒童與一般兒童一樣具有基本的生理需求(吃喝拉撒),也有一般兒童的基本情緒(喜怒好惡)。這些需求的滿足與情緒的表達需要透過語言與人溝通,而大多數的自閉癥兒童有表達性溝通的困難,更有些自閉癥兒童則全無語言有些自閉癥兒童會說話,當自閉癥兒童有情緒狀況卻無法用語言溝通時便會表現兩種情況:攻擊行為或其他問題行為。
  1.4.1  攻擊行為
  缺乏口語能力的自閉癥兒童常見的問題行為是攻擊行為。一般而言,自閉癥兒童的攻擊行為大都來自于憤怒或恐懼的情緒(不愉快情緒的表達),例如當自閉癥兒童從事某一活動被中止,或某種要求不遂所愿,或生活環境被改變,或被要求去做他不要做的事等等,他可能做出攻擊自己(自己打嘴巴、抓耳朵、敲頭、撞頭)或攻擊他人(如咬人、打人、抓人、捏人等)行為?;旧?,他是以攻擊別人優先,若他不敢攻擊別人,或攻擊不了他人,便會傷害自己。攻擊行為最常見于下列情境:(1)抗議:當自閉癥兒童從事某一活動被中止(如在玩沙子);或生活儀式被改變;自我刺激行為受到阻撓;被要求去做一件他所不要做的事。(2)生氣:某種要求不遂所愿(如想打開冰箱拿面包吃,卻被阻止),或大人不了解其欲求;或生活環境被改變(如家具更換位置);生活習慣的改變(如原來在墻角尿尿,現在則被要求到馬桶尿尿)。(3)反抗:被要求去做他不要做的事。(4)恐懼反應:自閉癥兒童常會有異常的恐懼,如社會性恐懼(自閉兼低智能者常會害怕陌生人或陌生的環境);感官刺激的恐懼(害怕某種聲音、圖像、光影等)。(5)當自閉癥兒童感受壓力時(如接受不適當的教學方式)可能出現哭鬧、逃離等逃避行為或發脾氣、攻擊(打自己)行為。
  1.4.2  其他問題行為
  自閉癥兒童與人互動時大多數以表達基本需求為主,當他們無法適當表達其需求時,或者無法適當地表示:「我不要」時,便會以自己的方式(通常是行為語言)來表達。如某個孩子會用抓他媽媽的頭發表示:「我要尿尿」,又如另一個孩子會踢打媽媽的身體表示:「我很害怕,我要回家」。此二例是用不適當的行為語言來與人溝通,我們稱之為不適當的行為。當自閉癥兒童情緒狀況不佳時,也常常會出現不適當行為,有研究者曾描述自閉癥兒童產生行為問題的情境:有語言的自閉癥兒童當他的身體不舒服時,卻會說一些不相干的話如「汽車掉了」、「毛巾不見了」用來表示身體不舒服,然而這卻讓人誤以為他是無理取鬧;當自閉癥兒童精神狀態太累時他會不停要求家長做這、做那、要這、要那,如「到外婆家」,一出門時,卻換成「要吃餅干」,變得難以伺候;當自閉癥兒童接觸新環境或新事物或陌生人時,他/她可能會重復說一些問話或廣告詞;當自閉癥兒童感受環境氣氛在變時,尤其是由祥和轉為暴戾時,自閉兒會用拒絕性的語詞,如「不吃飯」、「不去幼兒園」、「不去罰站」等語詞來表示焦慮不安;當自閉癥兒童情緒亢奮時,會到處跑、亂吐口水、甚至吐口水到彩色筆里、瘋瘋癲癲地傻笑等等。
  處理對策:
  實際上,自閉癥兒童的攻擊行為(自傷與傷人)或不適當行為都是屬于溝通缺陷的替代表達方式。解決思路是透過行為分析了解其行為的功能性目的,然后教導以合適的行為(功能性等值的行為)以替代不合宜的行為,適當的行為逐漸養成后,不適當的行為會自然消失;或教以正確的溝通方式(稱之為功能性溝通訓練)以表達其基本需求。有研究認為自閉癥兒童的許多問題行為是用來傳達某種信息,如「我不知道怎么做」「我想要坐在我的座位上」「我現在要玩具」等等。簡單的阻止這些問題行為等于阻止他們的溝通行為,并不能取得良好效果,也許這種問題行為沒有了,又會出來其他的問題行為,而如果可以找到合適的替代方式,孩子的問題行為就會明顯得到控制。該作者發現:當研究中的多位自閉癥兒童學會符號溝通系統后,他們的攻擊和自傷行為明顯減少;而當自閉癥兒童能充分使用語言表達需求(功能性溝通訓練)時,(如:「我不要喝水」,「我不想搭電梯」等等),其不適當的行為便消失了。如常見自閉癥兒童在別人游戲時打人,這不表示他要攻擊別人,而是想要參與游戲;又比如有些自閉癥兒童會有撞頭的行為,作者在分析的時候發現:撞頭行為常常發生在他們生氣的時候,如要吃面包被阻止時,或正在睡覺卻被叫醒做功課時;而若此行為發生在被要求的時候,則可能是他們抗議或拒絕的表示,作者處理的方法是教導他們用合適的方式表示:「我生氣了」「我不要」「我不喜歡」等等,往往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2  自閉癥兒童語言障礙的干預方法
  目前針對自閉癥兒童語言障礙的訓練方法,可以說非常豐富,甚至是五花八門,但是我們應當明白,自閉癥不是單一的疾病,而屬于譜系性障礙,其異質性非常大,可以說每一個自閉癥孩子都不相同,不同的孩子,其語言障礙的程度不同,其各項能力的強弱也不同,相應的處理方式也可能不同。
  那么到底什么方法最好呢?
  我們認為:“對于自閉癥兒童,只有最合適的方法,而沒有所謂的最好方法,適合某個孩子的訓練方法,對他來說就是最好的方法。不能迷信某一種特定的方法,因為那很可能會讓我們走彎路。”
  2.1  常見的兩種誤解
  2.1.1 關于“剪舌筋(脷根)”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民間就流傳著:“孩子不說話,需要剪舌筋(脷根)”的說法。這種說法影響著很多人,也害了許多人。曾有“說話有問題”的患兒到醫院就診,這個孩子從小就有“不說話”的情況,家長曾經到某醫院去“剪舌筋”,之后沒有什么效果,家長就覺得沒有什么可做的了,直到孩子7歲,帶到??漆t院來看,結果發現孩子有自閉癥傾向,而且智力也有問題,最可惜的是他已經錯過了言語治療和康復訓練的最佳時機(2到7歲)。
  人們認為的所謂“舌筋”,解剖上叫做“舌系帶”,指的是舌頭下面的一條軟組織系帶,一般情況下,舌系帶對于語言的影響很小,不會造成孩子“不說話”。舌系帶過短的情況也有,較為明顯的表現是舌尖不能上抬,舌頭前伸的時候舌尖呈“M”形,但即使是舌系帶過短,也只會影響到孩子的部分發音,主要是翹舌音(發音時需要舌尖上抬),比如“d,t,n,l”等輔音,而絕對不會造成“不說話”或者“什么話都說不清”,更不會引起口吃。當然,如果確診舌系帶過短,可以通過簡單的系帶矯治術糾正,術后如果孩子的發音可以很快恢復,則不需處理,而如果孩子已經養成了不良的發音習慣,那么,仍然要對孩子進行語言能力的訓練。
  2.1.2  關于“看病治病,打針吃藥”
  孩子得了自閉癥,不是打針吃藥,卻要接受特殊教育,這對于習慣上“有病就求醫”的觀念是一種改變,許多家長在開始時,會對這一點產生懷疑,有的認為應該先四處求醫,治好了再教。這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閉癥兒童康復,怎樣做才算是真正幫助他們。對兒童自閉癥只是表面上的認識,而缺乏對其本質的認識。其實自閉癥兒童的最大障礙是交往障礙,包括語言交流障礙。他們常常沉浸在封閉的自我世界中,究其原因是其缺乏或者說是沒有與外界交往的能力,而只有通過教育才能幫助他們建立這種能力,使他們從自我世界中走到現實生活中來。當然我們不排除隨著醫學的發展,藥物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到目前為止,尚沒有一種醫療手段能夠替代教育訓練的作用。因為能力的獲得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靠后天的培養教育逐步得來的,藥物和醫療手段最多只能還人以相對健全的軀體,為能力的獲得提供可能性,而未必能起決定作用。這正如眾所周知的"狼孩"的例子,雖然其有健全的軀體,但由于沒有人類的教育環境因此她只能像狼一樣嚎叫,雖然人們把她帶回人類社會,給予很多的關注和教育,她最終也只能獲得非常有限的語言。因此可以這樣說,對自閉癥兒童的幫助應當是以教育為主,其他方法則可以作為輔助手段,提高幫助孩子獲得更大的進步的可能性。
  2.2  自閉癥兒童語言障礙的干預原則
  2.2.1 以評估為主導
  要對自閉癥兒童語言障礙實施有效的干預,首要原則就是要以評估為主導,對自閉癥兒童的語言能力做出全面而準確的評價。所謂“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我們采用合適的工具和方法,對于自閉癥兒童的現有能力、發展水平和學習特點,進行詳細評估。唯有做好評估工作,我們才有可能對孩子的情況做出客觀而正確的判斷,才有可能制定有針對性的干預策略和教學方案。所以可以說,準確而全面的評估是對自閉癥兒童進行有效干預的重要基礎。
  對于自閉癥兒童的語言能力評估應當包括溝通能力、基本概念、口語理解和口語表達四個主要方面,而每個方面又包含多個不同層次的內容。要評價自閉癥兒童的溝通能力,可以從溝通意欲、模仿能力、目光接觸和視線追蹤能力、專注力和互聯關注能力,以及輪流交替和游戲技巧等方面,觀察兒童的表現。上述的各種能力,其實屬于語言前技巧的范疇,而語前技巧是兒童發展語言能力的重要基礎。一般來講,自閉癥兒童的語前技巧相對于正常兒童都會顯得較差,尤其是溝通意欲、目光接觸和互聯關注能力,更是自閉癥兒童最為困難的地方,這也是為什么自閉癥兒童的語言發展大多遲于正常兒童的主要原因之一?;靖拍畎ㄉ眢w部位、大小、顏色、數目和位置等內容,這些概念也是兒童早期應當具備的基本能力,了解兒童對于基本概念的理解能力,對于判斷兒童的語言理解能力很有幫助。有些家長常常認為自己的孩子能力很好,“什么都知道,就是不會說出來”,而實際上孩子對于顏色、數目和位置等概念都明顯落后于其他兒童,只不過家長不知道如何判斷孩子是否明白上述概念,只憑自己的感覺,認為孩子“很聰明”,從而忽視了孩子的理解能力缺陷。如果要了解孩子是否具備對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能力,可以采用物品辨認或圖片辨認的方法,讓孩子說出(指出)我們指定的物品(圖片),其基本原則是,要給與孩子適當和足夠的選擇(干擾)對象,才能正確判斷孩子是否真的明白我們的要求,并做出正確選擇。比如對于顏色的理解,我們就必須同時提供幾種不同的選擇,可以請孩子從幾個不同顏色的球當中,選擇我們要求的某種顏色球,如果孩子可以多次做出正確判斷,就表明他/她具備對顏色的基本理解能力。而對于孩子的口語理解能力,我們還可以由簡單到復雜,不斷提高難度,比如增加選擇對象、添加干擾因素、提高指令的復雜程度等,來判斷孩子的最高理解能力水平。對于高功能的自閉癥兒童,我們可以采取測試孩子對于故事的理解程度,來判斷他/她的語言理解水平,比如我們可以在和孩子一起看一個兒童故事之后,請他/她判斷故事的主題、推斷事情的原因、經過和結果,推測故事人物的感受或想法、辨別故事中不合理的情況、說明故事的時序概念、以及分析判斷故事中的困難問題,了解孩子的解難能力。
  總而言之,我們可以應用上述的方法,了解和判斷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相應的,我們也可以采用同樣的原則,評估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得出對孩子的語言和溝通能力的基本印象,為下一步制定富有針對性的訓練和教育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據和事實基礎。
  2.2.2 制定個別化教育方案
  在完成對自閉癥兒童語言能力的評估后,我們就能得出孩子語言發展情況的數據,我們需要合理的分析評估結果,為幼兒訂定學習目標和內容,編寫適合他們能力和發展需要的教育計劃。
  首先,我們應當比較自閉癥兒童的語言能力達到正常兒童的哪個發展年齡水平,其次,我們應當判斷這個孩子兒童的表現在自閉癥兒童中屬哪個程度,幫助診斷兒童功能障礙的嚴重程度,此外,我們還應當了解該自閉癥兒童的強弱項,從而為他們訂定合適的學習目標和教學內容。為自閉癥兒童設計個別教育計劃時,除了要考慮他們在不同范疇的能力差異外,還要留意他們的特殊行為,因為這些行為可能會直接影響兒童的學習。一般來說,兒童的組織能力、獨立性和溝通能力都是決定他們需要何種教學策略的重要指標。
  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考慮父母或照顧者對幼兒的期望,他們過高或過低的期望都不能有效協助幼兒發展。我們應先分析幼兒的能力,將結果與父母分享,并與父母商討幼兒的學習目標。在這過程中,雙方必須尋求共識,為幼兒訂定合理的學習要求和目標。在訂定教學目標時,應注意了解兒童整體的強弱項,識別兒童的需要,以及了解兒童的興趣和學習風格。
  2.2.3  以實際應用為主(真實場景教學)
  對于自閉癥兒童來說,學會使用語言來與人交往是這群孩子的教育干預重點,我們應該明白教給孩子的應當是真正的“一手經驗”而不是“二手知識”,讓他們真正的明白語言的現實意義,了解語言概念的全部涵義,而不能簡單的抽取語言概念的某一方面,否則孩子的“語言”將會是片面而混亂的。
  真實生活中的常用詞匯應是首選,因為這些詞匯是每天都用的到的。擴大孩子的活動空間,增加孩子的活動內容,擴大孩子的社會生活經歷是我們幫助自閉癥兒童發展語言溝通及人際交往方案中必須考慮的問題。實際上在孩子的背誦性語言里,并不缺少詞匯,但是他首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在真實的、自然的生活環境里去理解語言,去發展更多用于溝通交往的有效的詞匯。
  真實生活中處處都是情景教學,而且是最生活化的情境學習,是最具有操作性和優勢性的:將語言訓練與語言交往應用合為一體,在應用中訓練,在訓練中應用,中間不需要訓練向應用的轉化過程,減少了自閉癥兒童語言學習的困難,使自閉癥兒童直截了當明確語言的作用和意義,應用語言交往的結果也是物質的、直觀的,符合自閉癥兒童的理解能力。真實場景教學可以回歸交往的真實目的,理解語言的真實意義。交流是為了獲得信息,信息是為了解決問題;使用語言交往以后獲得的信息,與自閉癥兒童滿足生理、心理的需要密切關聯,問題得到解決的結果本身,就是對言語交往行為的最好強化;在真實情景中的交往,更加有利于培養自閉癥兒童擺脫自我中心,站在對方角度思考的思維方式。因為利用游戲情景訓練自閉癥兒童的合作與交往能力,更多的是站在自閉癥兒童的角度,通過調整和改變教學環境和教學人員的行為方式,去適應自閉癥兒童的能力;而真實情景中的語言訓練更強調改變自閉癥兒童,促進自閉癥兒童適應環境,適應交往對象;將自閉癥兒童置于真實的交往情景中,自閉癥兒童出現哪些不適應,欠缺哪些方面的能力,我們馬上可以得到最真實、最直接的反饋,根據自閉癥兒童存在的問題再繼續進行訓練,使訓練為應用服務。真實的語言交往是否成功,要看交往對象是否聽懂了,交往對象是否滿意,則要看是否能夠達到交往目的。在我們給自閉癥兒童設計的語言訓練中,我們許多時候遷就自閉癥兒童的表達方式,自閉癥兒童也誤以為自己表達的是正確的,然而一到真實交往情景中,換做其他交往對象,自閉癥兒童還是無法順利地建立起來與他人的交往。同時,因為我們的遷就,也使自閉癥兒童遲遲不能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也讓自閉癥兒童遲遲不能理解語言交往的真實作用。
  當然,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真實情景中讓自閉癥兒童學習言語交往,一定要輔助到位,復雜的問題要分解,要給自閉癥兒童示范,讓自閉癥兒童進行模仿,互動成功以后,應及時讓自閉癥兒童體驗自己的能力,體驗成功。我們在形式化的語言訓練中可能會花費高額成本,但語言訓練僅僅停留在“訓練”階段,而在往往出現成人替代自閉癥兒童說話的現象。我們一方面期待著自閉癥兒童交往,一方面又剝奪了自閉癥兒童應用語言實現真實溝通的機會。從語言的形式訓練到語言的實際應用之間,如果不能貫通到底,那么結果就是我們在形式訓練上下足了工夫,但是自閉癥兒童仍然沒有形成使用語言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遇到實際情景的時候,又恢復到了原點。把自閉癥兒童的人際交流從熟悉的成人轉向陌生的成人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學習跟別人打招呼,學習回答一些社會性提問都是在與人的自然交往過程中去完成的。我們希望我們所做的一切都能夠真正的幫助到自閉癥孩子,為自閉癥兒童的康復鋪就一條寬敞的希望之道。
  2.3 語言干預的主要方法和實施策略
  2.3.1  教學模式的演變
  最早期的觀點認為,自閉癥兒童的語言障礙僅是心理問題呈現的表征,所以治療方法只集中在心理治療方面,而沒有提供系統化的語言訓練。上世紀70年代,有研究認為自閉癥可能是由于腦神經生理因素引致,因此治療方法不能只集中在心理治療,而應當加入不同的治療方法。以Lovaas等學者提出的行為治療模式為例,治療內容除包括教導兒童適當的行為外,還會教導兒童學習正確的語言表達方式。這種訓練方式以行為學的理論為基礎,以分立嘗試訓練為主,輔以不同的行為訓練技術,協助兒童理解概念,并獎勵兒童以正確方式表達語言。到了 1980 年代,治療趨勢從訓練自閉癥兒童的語言技巧轉移到加強他們的溝通能力,訓練內容不再集中在語言的運用上,而是協助自閉癥兒童與人溝通。以 TEACCH 的訓練系統為例,目標的訂定、流程和環境的安排等都是利用自閉癥兒童的強項,協助他們學習概念、理解環境要求、明白別人和與人溝通等。訓練不再只是集中于一對一的分立嘗試模式,而是強調實用和功能性,讓自閉癥兒童在日常課堂中學習與人溝通。隨著學者對溝通能力發展的認識增加,協助自閉癥兒童克服溝通障礙的方法亦有新的方向。首先,一般兒童的溝通能力是通過日常環境的社交互動而習得的,要協助自閉癥兒童與人溝通,必須在自然的日常環境中進行,同時,訓練的內容必須有實際的意義。這種訓練趨勢的出現明顯是受社會認知論和建構論影響。
  現今協助自閉癥兒童改善溝通的方法,一般都會從多方面考慮。首先,由于不同的自閉癥兒童在不同的發展能力范疇方面差異十分明顯,即使一些自閉癥兒童未必有很大的發音或語法問題,但這并不代表他們有良好溝通能力,因為他們的困難可能是在語用方面,而非語法或發音方面。因此,詳細的評估可以協助我們掌握幼兒的整體發展情況,以及他們的語言和溝通能力,這對協助訂定訓練目標是非常有用的。此外,自閉癥幼兒的社交障礙與他們的溝通能力有很密切的關系,他們對社交互動的興趣往往影響他們如何與人溝通。部分自閉癥幼兒雖然能運用語言(或非語言的方式)與人溝通,但他們使用這些溝通功能的范圍一般都非常局限,往往只用于滿足某些要求,未能發展至社交溝通的層面。因此,訓練的方向不應只局限在語言上,而應同時考慮社交互動方面。
  “雙訓練者教學模式”的研究近期由Pepperberg和Sherman等人完成,他們利用兩個訓練者(一個成人、一個兒童)對幾名自閉癥兒童(包括一名4歲只有幾句簡單機械模仿語言,不會提問和交往的高功能自閉癥兒童)進行兒童式的溝通技能、游戲技能的訓練,通過3個多月的模仿和交往訓練活動(包括示范正確的溝通方式、角色游戲、示范詞義及使用、動作模仿等),該高功能自閉癥兒童的溝通與交往技能明顯提高,半年后接近同齡正常兒童,雖然有時出現不合時宜的游戲或語言,但已能在日常生活中進行一般交際,開始關注同伴的舉動,基本能與環境融和,后來又用這種方法訓練了6名自閉癥兒童同樣有效。這種方法在很多已進行的不同研究也報道獲得顯著收效,但是以上這些方法尚處于開始試用階段,選擇匹配訓練者、特別是兒童訓練者存在一定困難,仍需進一步研究。
  2.3.2     實施語言訓練的階段
  我們認為,對于自閉癥兒童的語言訓練,其基本原則應當是從少到多,從簡單到復雜;根據孩子的實際能力,語言教學的內容由少到多,由熟悉到陌生;從名詞、動詞、到兩詞句、三詞句、簡單句、復雜句,再到語法的訓練、故事理解與敘事能力的訓練,以及合理運用語言能力與人溝通的技巧等,循序漸進,不斷深入,使兒童的語言能力不斷提高。
  根據語言訓練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理解能力訓練:對于語言前階段的兒童,應訓練其溝通動機、互聯注意、關注外界人與物的存在、進行事物匹配與選擇的能力;對已初步獲得語言的兒童,應從概念形成、言語理解、言語表達等方面入手,擴大詞匯量學習。 2、認知能力訓練:訓練兒童對于大小、顏色的識別、訓練其對于基本概念的認知和理解。3、記憶能力訓練:訓練兒童識記人名、地名、電話號碼、周邊環境等。4、注意力訓練:可進行精細操作、游戲互動、聽故事回答問題等。5、語言表達訓練:從手勢語、象聲詞到疊聲詞再到成人語,從容易發音的雙唇音(b\p\m)開始,到相對復雜的輔音;從名詞、動詞的表達,到兩詞句、三詞句、簡單句、復雜句、語法的表達訓練等。此外,還可以輔助進行一些手部的精細操作能力訓練,比如鑲嵌板和智力箱等活動。已經有研究表明,兒童的精細操作能力與其發音器官的精細調節能力密切相關,上述訓練可以提高兒童的精細操作能力,從而也可能使兒童的發音和語言能力得到改善。
  2.4     家庭訓練
  一般來講,對于自閉癥兒童,2~5歲的時期是其掌握口語的基本階段。自閉癥兒童早期的語言障礙不僅嚴重影響其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還會對他們將來的學習、行為等一系列問題產生負面影響。而語言的運用,更多的是體現在日常生活當中,那么,父母及家庭成員對于自閉癥兒童的語言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對于父母和家庭成員,由于他們往往不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在對自閉癥兒童進行語言訓練的過程當中,應當需注意以下一些要點:
  2.4.1     從模仿為主逐漸轉為社交性語言為主
  最近有研究發現:在一定時期內,兒童仿說能力與其詞匯量的發展呈負相關。11~13個月的小兒所獲得的詞語與成人教授所用的詞語相符率高達80%,而到了14個月時,上述符合率下降到38.5%。因此,13個月以后,父母不應單純教兒童模仿說話,而是鼓勵他以交際等其他方式獲得新的詞匯。根據兒童心理學的理論,兒童的“學舌”并不能算是真正的語言,而真正的語言教育應建立在他們能夠理解的基礎上。雖然以上研究結論是根據正常兒童所得出的,但是對于自閉癥兒童的語言發展仍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因此,對2、3歲以上的自閉癥兒童不宜再采用單純模仿的形式進行語言教學,而應當逐漸轉換為增強其社交性語言為主的策略。
  2.4.2     改善家庭環境,促進自閉癥兒童語言能力發展
  多項研究表明,家庭環境因素對小兒的語言發育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家中房間數多可能會減少小孩與父母同處一室的機會,減少了小兒無意中聽見父母談話的機會,導致小兒學習語言的機會相應減少;由父母親和祖父母共同照顧的兒童的語言發育進程得分高于僅由父母親照顧的兒童;在12~18個月期間,母親花更多時間與小兒共同活動將會使小兒在18個月有較多的詞匯量;在核心家庭中,如果兒童的父親性格內向,則兒童就可能缺少一半的語言刺激;因此,更集中的居住環境、更多的語言和溝通對象、更長的相處時間、更活潑的家庭氣氛,對于促進自閉癥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可以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2.4.3     調整口語詞匯類型,改善說話技巧
  研究表明,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其口語當中的名詞占總詞匯量的比例下降,從24個月的70.4%逐漸減少至35個月的59.5%,而形容詞和其他詞占總詞匯量的比例則從8%增加到14%,增加非常顯著,這說明兒童掌握語言的規律是從具體到抽象。通常情況下,“名詞—動詞”、“動詞—名詞”結構是兒童最早掌握的短語結構,隨后掌握的為 “介詞—名詞”、“否定詞—動詞”、“名詞—動詞—名詞”等短語結構,30個月時有90%左右的小兒能掌握基本的短語結構。根據這些規律,我們建議教自閉癥兒童說話應從“這是什么(物品、人物)”開始,鼓勵他們說出所認識的事物,使他們經歷“聽—理解—模仿—表達”的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教兒童說話時需注意一些技巧,比如語調要夸張、語速宜較慢、發音須清晰,我們稱之為“媽媽語”,此外,還應當及時應答和延伸擴展小兒所表達的語言。當孩子兒童主動提問時,也就表示,他的語言發育已經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
  2.4.4     關于訓練時間
  一般來說,語言訓練時間與訓練效果是成正比的,因此,足夠、持續、連貫的語言訓練非常重要,不管自閉癥兒童每周接受正規語言治療師的訓練是多少小時,家長都應當盡量每天抽出30分鐘到一個小時的時間進行家庭訓練,并對每天的訓練內容及孩子的反應做好記錄。此外,關于訓練時間的分配,則應當根據患兒具體情況調整,一般可以是15-30分鐘/次,2-3次/每天。最后,我們應當記住,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們所有的訓練,都應當是在玩中教,玩中學,讓孩子主動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想法;我們要做到多鼓勵,可以針對孩子的實際表現做出具體、準確和適度的表揚。
  2.5     其他需要注意的問題
  2.5.1     關于干預時機
  自閉癥兒童的訓練開始得愈早,效果會愈好。一旦孩子被診斷(或懷疑性診斷為有"自閉癥傾向"),就要為他提供干預性的訓練,因為訓練是目前唯一證明有效的語言矯治途徑,很難想象會有單一的藥物或物理治療可以提高兒童語言能力。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自閉癥的孩子多在三歲左右被確診,因此"3-6歲"一直是專家們建議的最佳訓練期,同時也因為這一時期也是兒童大腦發育的重要階段。實驗證明,自閉癥兒童若在學前經過訓練,他們的智商可以得到明顯提高,美國新澤西州大學的有關研究工作于1991年證實了這一點。這一研究甚至表明,自閉癥兒童學前階段接受訓練后,其智力發展的潛力超過了正常兒童,因為研究中同樣接受學前訓練的正常兒童,可以取得好成績,但幾乎不會發生智商的變化。這個測試結果,證明了對自閉癥兒童進行早期訓練是行之有效的,并說明3-6歲是關鍵期。但許多個案也證實,即使是超過這一年齡階段,方法正確的訓練也會使患兒有很大改善,放棄訓練矯治,孩子的狀況只會愈來愈差,只要開始就不會太遲。
  2.5.2     電腦輔助教學
  近幾年研究表明“計算機多媒體的介入教學”對自閉癥兒童語言及交往能力的發展、問題行為的干預都十分有益。美國學者利用IBM言語觀測器研究發現計算機視覺反饋比傳統的游戲互動教學在增加聲音模仿上更有效,一學期訓練中10名有語言的自閉癥有9人都明顯增加了對計算機發出指令的模仿,無論在家或學校都是這樣。計算機輔助教學還可減少其問題行為。Bernarddopitz和同事1999年研究報告指出,無語言的自閉癥接受計算機指令反饋后發音比接受人的教授時明顯增多;Moore和Calvert研究了14名3—6歲的有少量語言的自閉癥兒童后發現,在同樣的實驗條件下,他們對計算機指令的注意和接受能力明顯大于訓練者的指令,前者能引起97%的兒童注意,后者是62%,學會的目標名詞前者為74%,后者為41%,并有57%的自閉癥兒童愿意繼續跟計算機學,而拒絕繼續跟老師學。這些研究反映出“計算機多媒體的介入教學或輔助教學”的教學模式應在自閉癥訓練中推廣,但必須注意課件的設計要符合他們的特點,同時不能忽略人際互動、情感交流等因素,在這方面我們應加強研究。
  3           結語
  關于“失敗”的定義
  對于自閉癥兒童語言障礙的訓練,如果沒有取得我們“預期的效果”,或者說孩子沒有從自閉癥當中“康復”,我們也不能認為自己和孩子是“失敗者”,或者認為孩子在學校及生活中需要“極大的”協助,更不能認為孩子永遠無法與人溝通。實際上,即使我們擁有良好的技術,也不斷的努力,也許我們仍然不能夠讓我們的孩子看起來與同齡人毫無差異,如果說“治愈自閉癥”只是一個夠不夠努力的問題,那么許多孩子的家長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早已經足夠讓他們的孩子“痊愈”了。
  我們看到過許多由家長所寫的關于自閉癥康復訓練的書籍,大部分作者的孩子都從治療當中獲得了明顯的進步,甚至有些作者聲稱他們的孩子已經從自閉癥中“康復”。然而事實卻是,即使我們使用了先進的方法和技術方案,絕大多數的自閉癥兒童還是不會“完全康復”。因此,不能把“康復”或“治愈”看作成功的標準,如果沒有“治愈”就認為我們的努力是“失敗”的。事實上,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在積極的干預下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這本身就已經足夠讓我們去繼續努力,不斷嘗試。正如普通孩子當中也有一部分會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好,有的也未必能取得“成功”一樣,我們不需要拿自己孩子的人生道路去和別的孩子作比較,請更多的關注他的優點,也許這會使我們走得更遠,走得更好。
  最后,我們還想表達這樣的一個觀點:作為家長,我們是孩子取得不斷進步的唯一保證,如果我們自己都不能面對現實,也許孩子就會失去本該獲得的機會,雖然孩子患有自閉癥這一現實會占據你的生活,但不時從這個“疾病診斷”當中走出來,去和外界接觸和互動,恢復自己應該享有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請記住這樣的一句話:“照顧好自己,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
  參考書目
  1. D.K. Bernstein & E. Tiegerman-Farber, 2002.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IN CHILDREN. Pearson Education, Inc.
  2. 李宇明(1995).兒童語言的發展.武昌: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3. 錡寶香(2009).兒童語言與溝通發展.臺北:心理出版社.
  4. 教導有語言障礙的學前幼兒(2012).香港公開大學課程.香港:香港公開大學.
  5. 教導有自閉癥譜系障礙的學前幼兒(2012).香港公開大學課程.香港:香港公開大學.
  6. 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2013).自閉癥兒童訓練指南.香港:協康會.
  7. 自閉癥兒童的語言訓練(2013).
0% (0)
0% (10)

下一篇: 沒有了 上一篇: 有語言自閉癥孩子的主動表達訓練

  • 發表跟帖
 以下是對 [自閉癥兒童的言語治療要素] 的評論,總共:條評論
全國自閉癥機構分布圖

點擊地圖可查詢全國孤獨癥訓練機構

瑞曼語訓

瑞曼語訓

国产精品色猫猫|国产av福利久久精品can二区|少妇粉嫩小泬喷水视频|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91久久精品国产
<button id="tfhey"><form id="tfhey"></form></button><form id="tfhey"></form>
<xmp id="tfhey">
<xmp id="tfhey"><form id="tfhey"><form id="tfhey"></form></form>
<xmp id="tfhey"><xmp id="tfhey">
<xmp id="tfhey"><button id="tfhey"><button id="tfhey"></button></button>
<form id="tfhey"></form>
<xmp id="tfhey"><form id="tfhey"><form id="tfhey"></form></form><form id="tfhey"><button id="tfhey"></button></form>
<xmp id="tfhey"><form id="tfhey"></form>
<form id="tfhey"></form>
<xmp id="tfhey"><form id="tfhey"></form><xmp id="tfhey"><form id="tfhey"><button id="tfhey"></button></form><form id="tfhey"></form><xmp id="tfhey"><form id="tfhey"><button id="tfhey"></button></form>
<form id="tfhey"></form>
<form id="tfhey"><form id="tfhey"><button id="tfhey"></button></form></form><form id="tfhey"></form><xmp id="tfhey"><form id="tfhey"></form>
<xmp id="tfhey"><form id="tfhey"><form id="tfhey"></form></form>
<xmp id="tfh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