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孤獨癥(簡稱孤獨癥,或自閉癥)是發生于兒童早期的一種涉及感知覺、情感、語言、思維和動作與行為等多方面的發育障礙,也是廣泛發育障礙中最為常見和典型的一種。
(一)我們邀請一個人
游戲玩法:將小朋友分成甲、乙兩組,面對面站好。每組的小朋友手拉手。甲組的說:“我們邀請一個人呀!”邊說邊向前走,乙組的小朋友向后退。乙組的說:“你們邀請什么人呀?”邊說邊向前走,甲組的小朋友向后退。甲組的說:“我們邀請某某呀!”(叫一個人小朋友的名字或說出小朋友的特征),被叫到名字的小朋友加人到甲組。甲組、乙組可以輪換著玩。
(二)大皮球
游戲玩法:在場地上畫一個大圓圈。教師帶領孩子,邊走邊說兒歌:“走走走,跟著老師走。走走走,跟著朋友走。走走走,走成一個大皮球?!闭f完后,面向圓心站好。老師在中間做拍球人,邊拍邊說:“大皮球,真好玩。拍一拍,跳一跳。拍得輕,跳的低。拍得重,跳得高。拍拍拍,跳跳跳?!痹谡f“跳一跳”、“跳得低”、“跳得高”、“跳跳跳”四句時,孩子雙腳原地向上跳起。
(三)接龍游戲
游戲玩法:教師與幼兒拉成圓圈,坐在地板上。教師先做講解“每人說出自己愛吃什么和不愛吃什么”,并與家長示范。老師開始“我愛吃蘋果”,小朋友接著說“我愛吃葡萄”……老師說“我不愛吃辣椒”,小朋友接著說出一種自己不愛吃的東西,要求不能重復別人的答案,亦可變換其他內容的“接龍”。
自閉癥訓練干預方法
雖然目前孤獨癥的干預方法很多,但是大多缺乏循證醫學的證據。尚無最優治療方案,最佳的治療方法應該是個體化的治療。其中,教育和訓練是最有效、最主要的治療方法。目標是促進患者語言發育,提高社會交往能力,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學習技能。
孤獨癥患者在學齡前一般因不能適應普通幼兒園生活,而在家庭、特殊教育學校、醫療機構中接受教育和訓練。學齡期以后患者的語言能力和社交能力會有所提高,部分患者可以到普通小學與同齡兒童一起接受教育,還有部分患者可能仍然留在特殊教育學校。
目前國際上受主流醫學推薦和使用的訓練干預方法,為孤獨癥的規范化治療提供了方向,這些主流方法主要有:
?。?)應用行為分析療法(ABA) 主張以行為主義原理和運用行為塑造原理,以正性強化為主促進孤獨癥兒童各項能力發展。訓練強調高強度、個體化、系統化。
?。?)孤獨癥以及相關障礙兒童治療教育課程(TEACCH)訓練 該課程根據孤獨癥兒童能力和行為的特點設計個體化的訓練內容,對患兒語言、交流以及感知覺運動等各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核心是增進孤獨癥兒童對環境、教育和訓練內容的理解和服從。
?。?)人際關系訓練法 包括地板時光療法、 人際關系發展干預療法。
臨床表現
1.語言障礙
語言與交流障礙是孤獨癥的重要癥狀,是大多數兒童就診的主要原因。語言與交流障礙可以表現為多種形式,多數孤獨癥兒童有語言發育延遲或障礙,通常在兩歲和三歲時仍然不會說話,或者在正常語言發育后出現語言倒退,在2~3歲以前有表達性語言,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減少,甚至完全喪失,終身沉默不語或在極少數情況下使用有限的語言。他們對語言的感受和表達運用能力均存在某種程度的障礙。
2.社會交往障礙
患者不能與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際關系。年幼時即表現出與別人無目光對視,表情貧乏,缺乏期待父母和他人擁抱、愛撫的表情或姿態,也無享受到愛撫時的愉快表情,甚至對父母和別人的擁抱、愛撫予以拒絕。分不清親疏關系,對待親人與對待其他人都是同樣的態度。不能與父母建立正常的依戀關系,患者與同齡兒童之間難以建立正常的伙伴關系,例如,在幼兒園多獨處,不喜歡與同伴一起玩耍;看見一些兒童在一起興致勃勃地做游戲時,沒有去觀看的興趣或去參與的愿望。
3.興趣范圍狹窄和刻板的行為模式
患者對于正常兒童所熱衷的游戲、玩具都不感興趣,而喜歡玩一些非玩具性的物品,如一個瓶蓋,或觀察轉動的電風扇等,并且可以持續數十分鐘、甚至幾個小時而沒有厭倦感。對玩具的主要特征不感興趣,卻十分關注非主要特征:患者固執地要求保持日?;顒映绦虿蛔?,如上床睡覺的時間、所蓋的被子都要保持不變,外出時要走相同的路線等。若這些活動被制止或行為模式被改變,患者會表示出明顯的不愉快和焦慮情緒,甚至出現反抗行為?;颊呖捎兄貜涂贪鍎幼?,如反復拍手、轉圈、用舌舔墻壁、跺腳等。
4.智能障礙
在孤獨癥兒童中,智力水平表現很不一致,少數患者在正常范圍,大多數患者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國內外研究表明,對孤獨癥兒童進行智力測驗,發現50%左右的孤獨癥兒童為中度以上的智力缺陷(智商小于50),25%為輕度智力缺陷(智商為50~69),25%智力在正常(智商大于70),智力正常的被稱為高功能孤獨癥。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