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孤獨癥(infantile autism)最早由 Kanner(1938)在 Johns Hopkins醫院觀察到一
例5歲男孩Donald,表現一些奇特的癥狀?;純核坪跎钤谧约邯氂械氖澜缋?,他旁若無人,盡管他有驚人的語詞量,但他不能維護與人的正常對話。他的父親說,當他2歲半時就表現出記憶力很好,能流利地背誦圣經第23節及美國歷屆正副總統的名字,和順背倒背字母。他很少與人講話,又常常把自己說成“你”,把對話人說成“我”。他迷戀于旋轉木棍、平鍋和其他圓的東西,他對周圍物體安放的位置記憶清楚,對位置的變動和生活規律輕微的改變均感到煩躁不安。至1943年Kanner又陸續看到10例與Donald類似的病例,同年他首次報道了這11名兒童,指出他們共同表現為:①極端孤僻不能與他人發展人際關系;②言語發育遲滯,失去了用語言進行交往的能力;③重復簡單的游戲活動,并渴望維持原樣不變;④缺乏對物體的想象及靈巧地運用它們的能力,如缺乏想象性游戲,特別喜歡刻板地擺放物體的活動。Kanner將這類患兒命名為“早發性嬰兒孤獨癥”。
臨床表現:
孤獨癥的基本臨床特征為“Kanner”三聯征
(一)社會交往障礙
Kanner認為,社會缺陷是孤獨癥的核心,有的患兒在嬰兒期就表現出避免與他人目光接觸,也缺少面部表情,當別人要抱他起來時,往往不會像正常兒童那樣伸出雙手表現出期待別人抱起的姿勢。有的患兒甚至拒絕別人的擁抱,或當抱起他時表現僵硬或全身松軟。當父母離開時沒有明顯的依戀,而當父母回來時也沒有愉快的表示。當他們感到不愉快或受到傷害時,也不會去尋找母親的安撫。和父母易于分離,有時跟隨陌生人和跟他們的父母一樣。有時親人呼喚他們的名字,也時常不理會,無反應,以致使人懷疑他們是否有聽力問題。病情較輕并且功能水平較高的孤獨癥患兒社交障礙在2歲前不明顯,5歲以后則癥狀有所改善,患兒與家庭成員的接觸可能得到較大的發展,變得對他們有些感情,但患兒仍極少主動進行接觸,在與伙伴的活動中常充當被動角色,缺乏主動興趣。有追蹤研究報道他們青春期后仍缺乏社交技能,不能建立戀愛關系或結婚。
缺乏眼與眼的對視往往被看成是孤獨癥的特征表現。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