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可能會對孩子的一些行為感到不滿。這時候,父母一氣之下,就會教訓孩子。在教訓孩子的話語中,最常用的字眼是 “你”。如: “你怎么能這樣做?”等。其實,這種 “你的信息”帶有 “貶損”孩子的意味,傳達給孩子一種不被父母信任,在父母心中沒有價值的信息。這樣的語言表達會引起孩子的反感,使他們不愿意與父母交流,甚可能產生反抗和敵意。
其實,當父母以這種 “你的信息”與孩子溝通時,已注入了自己的負面情緒。在我們的生活周圍,一些父母認為自己是在 “教育孩子”,卻不知失當的溝通方法,可能會影響親子關系。比如,孩子在家踢球,把地板弄臟了。媽媽生氣地說: “跟你說過多少遍了,不要在家踢球,是不是要打一頓才肯聽話?”有心理學研究顯示,當家長越是制止孩子某種行為的時候,這種行為越是可能發生。因此,家長的這種表述無助于問題的解決,還可能讓孩子的心靈受傷:他感覺自己被罵了,而且面臨 “被打”的威脅。
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要表達出對孩子內心感受的關心,并且相信孩子會尊重理解父母,這種表達方式稱為 “我的信息”。在這種表達方式中,家長對自己的情緒負責,面對孩子讓自己不滿意的行為,父母會說: “我很難過。”
就拿上文的例子來說,聰明的媽媽會說: “地板被弄臟了,我好難過,因為媽媽又要拖一遍了。”孩子也是有感悟能力的,他會想: “我是否做錯了,是否有點對不起媽媽的勞動?”這樣,運用 “我的信息”,就能讓孩子意識到問題所在,可能會激發孩子內心的責任意識,用行動證明下次 “不讓媽媽難過了”。
- 發表跟帖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