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學方法 教學講解 教學方法也是學習的"架構"之一,由于自閉兒在接納性語言上的障礙,因此,想要成功地來教導自閉兒,老師或父母在教導時口語的表達及所使用的提示,都需要特別的注意。 "教學方法"簡單地可分為"教學的講解","教學的提示"及"強化物的使用"。不管是在講解或是提示的使用,都可以以口語或非口語的型式呈現,而重要的原則是要能符合學生理解的程度。 教師或父母在講解功課或下達命令時,最好是言簡意骸,絕不要拉雜,盡量使用最少的語言,過多的語言會造成混淆,讓學生不知何以適從。 在講解之前,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讓學生能注意你,這并不是說非要學生的眼睛看著你不可,有些學生會以身體靠近、轉頭、或是停止進行某項活動來表示。另外,口語的命令也應該經常伴隨著手勢來幫助學生了解。 除此之外,值得特別一提的是一教師也應確認在完成作業后的行為后果(可得什么增強物)是否清楚且有系統地告訴學生。 如上所提及,教學的講解也可以使用非口語的方式來達到。譬如,養成一致的工作習慣,使用圖解((一)附圖)、文字((二)附圖)及利用情境等都是。 養成學生一致的工作習慣可以是由左而右,或是由上而下,固定來完成他的工作。有一致工作的程序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如何來開始或是結束一項工作,不需要經過口語的提示。還有,在準備學生的作業時,只給他所需要的東西,不要有多余的物品出現。譬如,要他畫圖,只要準備圖紙和筆即可,若再多放剪刀,則容易引起學生混淆(以為是剪紙)。 另外,情境也是一項容易幫助學生理解的方式,把需要材料放置在特定的情境中,可以幫助來了解工作的進行,并且遵從工作指示。例如,若要學生清洗浴室,在浴室里放置清潔劑,馬桶清潔劑,或是菜瓜布,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應該做什么,和應該使用那些東西。 運用圖解或是文字的說明(類似像食譜)也可以幫助學生在上課或是做作業時更有秩序,但是,老師也需特別注意,在給予學生這些視覺輔助時,最好是不要太過于復雜。除此之外,學生個別的能力及工作技巧習慣也應該仔細地被評估,而且以此來做為訓練的依據。 教學的提示 有幾種不同的提方法可以用來幫助或提醒學生,第一種為"股體協助法",教師直接以手或身體來帶動兒童正確的行為。第二種為"口語提示法",教師或父母直接以口語來下達命令;第三種為"視覺提示",如上所提的課程表,個人工作表圖解等都是。另外,手勢和示范(親自做一遍給學生看)也是提示的一種。 提示的給予必須是清楚,有系統地呈現在教學中,而且最好是在學生犯錯前就給予,不要等學生做錯了再給予提示,這樣可以避免失敗,讓學生有成就的動機。另外,在給予學生提示的時候,需要考慮是否提示的給予恰當(沒有過與不及)。太多與不及的提示都會阻礙學生真正的學習。 強化物的給予 由于缺乏"社交相互性"(Sorial Relatedness)的概念,自閉兒通常無法從老師或父母的贊美或期望中得到學習的動機。因此,為了要使"強化物"變成一項有效的教學方式,教師除了需要去發現什么東西是能真正引起學生學習動機外,在使用"強化物上"也需要是有系統的,并且是前后一致。 另外,在使用"強化物"所應出現的頻率及種類應在活動進行前就設計好。并且"強化物"的出現需緊跟在學生所達成的行為目標后。 對于"強化物"是否真正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可以從評估學生學習的進展和興趣來做決定。以下的一些問題可以"提示"老師如何"有效"地來架構他的"教學方法"。 教學講解 一、 在命令給予之前,學生是否注意老師? 二、 口語的說明使用是否符合學生了解的程度?而且當學生有困難時,老師是否以手勢配合口語來幫助學生了解? 三、 是否給予學生足夠的訊息,讓他盡可能獨立地完成他的作業? 四、 是否學習環境和教材的編列幫助學生了解老師的命令?是否教材的呈現以一定的順序? 教學的提示 一、 學生是否給予他在完成某項工作中足夠的幫助? 二、 是否針對學生學習的方式和程度,給予合適的提示? 三、 是否提示的給予是在學生做錯之前?是否學習的情境被特別的安排過所以學生并沒有得到不必要的提示! 強化物的使用 一、 是否針對學生行為的對或錯,給予明確的回饋? 二、 是否"強化物"和行為的后果明確地讓學習知道?是否強化物的給予緊跟在目標行為之后? 三、 強化物出現的頻率是否足夠引起學生學習動機?而強化物的選擇是否符合了學生了解的程度和學習的動機? 由于自閉癥兒童先天上接受訊息的障礙。為要有效地教導這些學生,老師或父母需要"架構"學習的情境,時間、及教學方法。 家長園地 關心您的孩子-入學篇 游媽媽經驗談 1. 如何與老師溝通幫助孩子的學校適應? 我們要以誠懇的態度與老師溝通孩子的問題,向老師介紹孩子的習性與一般問題的簡易處理方法,再全力配合老師的步調,老師自然會感受到媽媽的付出而接納我們的孩子。 另外,可藉常常到校當義工媽媽協助老師早自習的班內秩序,而和小朋友多接觸,得到他們的信賴和友誼,間接地替孩子打通了人際關系。 2. 如何處理孩子在學校中的問題行為? 可就下述三種方式選擇一項或多項來做: (1) 以老師的處理方式為主配合老師的做法。 (2) 將自己處理的經驗告訴老師。 (3) 請學前輔導工作人員與老師溝通。 3. 同學對孩子產生質疑時,如何處理? 我會告訴他們"視晉小時候生病了,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動長,長大就會好的",讓同學相信他生病了,可以治好,而樂于與他相處。 4. 當孩子的問題受到其它家長排斥時,應如何處理? 家長的抱怨、排斥等反應大都是由老師告訴你的,只要平時和老師有良好的溝通、協調,老師真心接納、珍惜我們的孩子,她通常都會婉轉、圓滑的處理其它家長的抱怨。 5. 如何與同學家長溝通(了解)? 在校有機會碰到家長,就聊聊天,還有參加學校舉辦的家長會,以及經由同學和家長談"我們的事情"。有些事情,家長見我平時常和老師溝通建立協調的關系,就會透過我來表達,這樣大家也成了朋友,就更能體諒。 6. 孩子在學校被欺侮了怎么辦? 只要不過份稍加安撫就可,如果太過份時,我會找那同學理論,或和老師說一下,但盡量以不找老師為原則。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