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康復通訊 (黃林麗)語言作為人們進行交流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體現,不論是那種原因引起的語言障礙,都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在多年從事語言康復的實踐中,我接觸到了不同年齡、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語言障礙,但只要進行早期康復,都會有較好的效果。
患者李X,62歲,因腦梗塞導致感覺性失語,就診時,她對別人的問話,經常是答非所問、自言自語,而且多為自造語言,讓人無法理解,直接影響家庭生活,患者的心理負擔也很大,常感到煩燥、抑郁。經過三個月的聽理解、復述及命名等訓練,患者已能進行日常生活中簡單的交流。
患者高X,24歲,因車禍導致腦干挫裂傷,引起運動障礙性構音障礙。入院時,語言為無聲狀態,只能用點頭、搖頭等肢體語言來表示自己的愿望。經過四個月的構音器官的運動訓練及發聲、構音訓練,70%的音基本清晰可辨,能與他人進行正常的交流,為其回歸社會創造了條件。
成人因病或意外導致語言障礙的患者就診最佳時期是病情平穩后即開始,最遲不應超過半年,但大多數患者自己不能表達接受語言訓練的要求,而家庭其他成員對此的重視程度也不夠,往往錯過了語言訓練的最佳時期,語言障礙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負擔,心理障礙直接影響了患者正常交流。
在語言障礙患者中有一個特殊的群體,那就是兒童,語言障礙直接導致患兒接受學習新知識能力的降低,從而影響患兒智力的發展,這使患兒日后的社會適應能力明顯低于正常孩子,甚至影響了他們的一生。
患兒曹XX,7歲,主因智力發展遲緩伴語言發育遲緩及構音障礙,就診時,只能聽懂“爸、大、阿姨”等四個字,“媽媽“發成”“ba、da”并且沒有聲調的變化。經過半年的構音及智力的提高訓練,患兒的大部分發音得到糾正,而且還主動與人交流,現在培智學校就讀。
患兒梁XX,3歲,就診時,雖無明顯的理解障礙,但只能說簡單的稱謂,如“媽媽、爸爸、阿姨“等,不能主動表達自己的意愿,包括吃飯、睡覺、上廁所,雖已到入托年齡,卻無法送入幼兒園。通過對患兒的生活環境和家庭成員的詳細了解,得知家人用三種語言進行交流,我對孩子實施語言強化訓練,并囑咐其父母用普通話與孩子交流,老人暫停與孩子接觸,四個月后,患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順利送入幼兒園。
早期康復可以最大限度的改善語言的功能,它在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同時,能使其早日回歸主流社會。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