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特殊兒童普遍具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但由於受到資源缺乏與專業人員不足的限制,往往只有嚴重的個案才能優先接受專業的感覺統合治療,其余程度較輕的學生,專業人員通常無法進一步對其提供適當的協助.筆者在任教新竹縣新豐國小特教班期間,特教組長為增進學生的肢體動作能力,并提供適當的休閑娛樂,因而推動了特殊兒童直排輪溜冰訓練.經過一學期的訓練,學生在肢體動作,視覺,聽知覺,學習意愿以及情緒等方面的能力皆有增長.肇此,本文希望透過感覺統合的觀點闡述直排輪溜冰訓練對特殊兒童的益處,并簡單地介紹訓練過程.此外,筆者認為該運動除了加強學生的知覺動作外,教師更可結合各項領域實施教學以及培養學生正當休閑活動,是一項值得特殊兒童學習的活動.
貳,感覺統合與特殊教育
一,感覺統合的起源與意義
有系統的感覺統合訓練(Sensory
Integration,簡稱SI)系由Ayres在1972年提出.其實早在1920年代,研究人員就從神經生物發展的角度,觀察中樞神經系統自我組織的過程.1949年Hebb的研究發現哺乳類的腦部隨著感覺系統的交互作用,塑造和組織了神經系統的連結,并發展出思考和知覺等功能性行為(引自姚開屏,民85).同樣地,人類的大腦和神經系統,就像處理和交換感覺訊息的機器,為了應付外界變化,各種感官系統會對周遭事物做出適應性的反應,并將訊息送至中樞神經系統加以統整和判斷,此一過程稱為感覺統合.Ayres認為,經此模式不斷練習,我們便能在變動環境中生存,并促進知覺,語言,認知或情緒的發展,特別是早期的動作和感覺經驗會影響嬰幼兒對環境的認知和身心發展速度(高麗芷,民89;曾美惠,民83).人類的感覺動作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前庭覺,本體覺,以及感受外界不同刺激的冷,熱,溫,壓,痛等感覺,經由這些感官的刺激促使神經系統學習組織和統合感覺輸入,并使得肢體的運用更趨成熟,進而達到神經系統成熟發展的目的(林巾凱,民88).茲將眾多感覺中較重要的三大系統簡介如◎陳志平,李翠玲國教世紀 2003年10月 207期42下(汪宜霈,民88;羅鈞令,民87):
(一) 本體覺:本體覺又稱為肌肉關節覺或是身體知覺,主要是身體經由肌肉,關節或骨骼上的接受器接收和傳遞訊息,進而改變肌肉張力,關節活動度或是身體的擺位.在正常的狀況下,本體覺能使身體肌肉維持正常的收縮,并使關節能夠自由活動以及做出各種運動姿勢.另外,本體覺也會聯合視覺,聽覺或其他感覺,使得身體具有良好空間概念,以保持美好的動作企畫能力.舉例而言,不論我們是睜開眼睛或是闔上雙眼,皆能夠用右手正確地指出左手中指所在的位置.
(二) 前庭覺:使人感受地心引力以及各種身體形式的改變,當在運動時能感知身體移動和速度變化并維持身體平衡.前庭系統在腦干部的前庭神經核,能夠經由上行或下行神經通路及腦干本身的功能,影響其他的感覺系統.例如前庭與眼外肌關系密切,對視動協調有很大的幫助,讓我們坐車時身體保持平衡,不會因為窗外景物變動而產生暈眩的狀況.
(三) 觸 覺:是人類發展最早,影響力最大的系統之一.
周圍環境訊息最主要來源便是透過觸覺,例如胚胎發展過程中,最外一層細胞發展為皮膚及神經系統;嬰兒期的觸覺反應具有保護生命;長大后則配合經驗與其他刺激做主動有目的反應.
綜合言之,感覺統合是個體生存時將各種感覺訊息加以統整,以符合外界變化并保護自己的過程.感覺統合良好者,可能成為運動員,舞蹈家.
二,感覺統合障礙與特殊教育
并非人人皆具有良好的感覺動作能力,如果中樞神經系統與各感官間的連系出現問題,則為感覺統合失調.感覺統合出現問題,除了代表中樞神經系統無法處理和整合各種感覺外,也會造成學習及行為上的困擾.據此,Ayres提出了「感覺統合失調導致長期甚至永久性的功能異?!?姚開屏,民85),并根據其理論編制一套「南加州旋轉后眼球震顫測驗」(Southern
California Postrotary Nystagmus Test,簡稱SCPNT),用來評量前庭與各種感覺刺激的統整(洪儷瑜,民84;Hoehn, &
Baumeister, 1994).一開始,Ayres利用此理論用來治療學習障礙(Ayres, 1978;Hoehn & Baumeister, 1994;Pless, &Carlsson, 2000),她發現許多智力正常的小朋友,一直出現學不會綁鞋帶或是動作笨拙以及課業學習困難的現象.后來這個理論被應用到包括智障,自閉癥,情緒困擾和其他具有神經發展問題的特殊兒童身上(汪宜霈,民88;曾美惠,林巾凱,蕭舜友,民89).
會發生感覺統合障礙的原因很多,但若出現下列行為,則可能有感覺統合障礙(林巾凱,民88;曾美惠,民83;董莉貞,民89):
(一)對觸覺,視覺,聲音或動作刺激有過度敏感或過低現象
(二)活動量過高或注意力無法集中
(三)肌肉張力低,語言或動作呈現遲緩
(四)動作缺乏協調性,經常摔跤或是平衡感較差
(五)自我形象差或是具有情緒和行為上的問題
(六)學校課業學習成就低落
許多特殊學生感覺統合出現問題,在教室時常發現自我刺激的行為,如搖晃身體,固定追視某些事物,不適當的運用身體,如出力過當,害怕臟東西以及自我傷害等,都是由於感覺系統出現無法整合的問題,而需要更強烈的刺激來滿足生理上的需求.筆者發現許多特殊兒童需要擺蕩和旋轉的前庭覺刺激,但他們經常限於智力和身體缺陷無法經由正?;顒觼頋M足,便只能透過原地轉圈或是眼睛盯著電扇來達到目的.為解決特殊學生這方面的問題,許多學校紛紛成立感覺統合教室,希望透過適當的感覺刺激來減少他們的不適當行為(鄭信雄,民87).筆者根據臺灣省嘉義啟智學校(民86),吳久美(民89)和羅鈞令(民87)等資料綜合出促進感覺統合的活動,分別為本體覺刺激,前庭覺刺激,觸覺刺激以及綜合感覺刺激(見表一),這些活動將有助於增進特殊兒童在粗大動作和精細動作方面的能力,而特教老師更可將這些活動加入平時的教學以增加學生接受不同刺激的機會.
三,感覺統合治療效果
感覺統合對於某些嚴重失常的學生具有一定治療效果,徐永玟(民92)發現「發展性協調疾患」兒童在多項感覺處理測驗均比正常兒童差,經過三個月的感覺統合治療,結果發現這些兒童的粗大動作協調能力明顯改善,也改善了他們活動量過高與注意力不足的問題.李源升(民90)發現國小運動拙劣學童在經過視知覺動作訓練后,動作能力明顯改善,學童變得較能專心學習,負面情緒如沮喪,焦慮等能宣泄於游戲運動中,并建立起親密的師生關系.陳湘(民89)針對國小學習障礙兒童所做的視知覺動作訓練研究亦有相同的結論.張英鵬(民86)也發現感覺動作訓練在視動能力,語文學習,情緒和人際關系有所改善.因此,感覺統合訓練對於特殊兒童在動作協調能力,學習意愿,語文溝通學習和人際關系是有幫助的.
但是,感覺統合對於認知,數理邏輯和學業方面有關的成效,一直存在著很多的爭議,更有研究者以后設分析的方式去探討過去的研究是否如原研究者宣稱的那樣具有成效,認為SCPNT所得到的結論都應慎重審閱(洪儷瑜,民84;Horn, 1991;Hoehn, & Baumeister, 1994;Pless, &Carlsson, 2000).此外,國內未提供一套適合本土化的訓練方式,有研究者批評感覺統合治療所宣稱的成效,不宜把感覺統合視為萬靈丹,也有研究者認為國內沒有足夠的專業治療師,不應讓非專業的老師進行感覺統合治療(姚開屏,民85).
表一促進感覺統合的相關活動
適合的日?;顒?BR>伸懶腰,手伸長
蹲下,半蹲,蹲馬步
雙手反臥,叉腰,雙腳交叉走路
健康操
站起來,立腳尖點地,金雞獨,竹竿舞
原地轉圈,轉身,搖呼拉圈
溜冰,溜滑梯,滑板
單杠,蕩秋千,
賽跑,追逐跑,折返跑
跳床,立定跳遠,平衡木,騎單車
用氣球傘進行追,躲,跑和藏的活動
沙雕或是相關活動
觸摸不同溫度的水
用顏料彩繪兒童的手掌或是臉部
用黏土做各種造型的作品
按摩,背后寫字等練習觸壓覺區辨能力
投籃,打棒球
瞎子摸象,戴眼罩行走
模仿各種動物叫聲和行進動作
通過簡單的越野障礙,跨欄,趣味競賽
動作名稱
伸張屈伸肢體
蹲的動作
身體交錯
聳肩,轉頭,大臂繞圜
站立,以腳點地,跳
旋轉
滑行或溜行
懸吊擺蕩
直線運動,加速
彈跳,平衡
肢體碰觸
沙雕
冷熱辨識
人體彩繪
捏塑
按摩(觸,壓聯合)
投球,打擊(視,動聯合)
閉著眼睛行動(聽,動聯合)
模仿動作(視,聽,動聯合)
穿越障礙(視,聽,動聯合)
刺激
本體覺
本體覺
本體覺
本體覺
本體覺
前庭覺
前庭覺
前庭覺
前庭覺
前庭覺
觸覺觸覺觸覺觸覺觸覺
綜合感覺
綜合感覺
綜合感覺
綜合感覺
綜合感覺
歸納而言,感覺統合至今仍是一個動態理論,有些活動確實對特殊兒童有幫助,如改善觸覺防御現象,增強注意力,增進人際互動關系以及改善動作計劃能力等.鄭信雄(民87)以其經驗說明學校推廣感覺統合的效果,認為教導學校老師進行感覺統合活動是值得推廣.但若是大腦缺損的個案,很少能藉由非皮質區功能的改善而獲得認知及學業功課方面的進步(林巾凱,民88).
感覺統合并非萬靈丹也非一無是處,筆者不希望反對者全盤否定感覺統合功能,或是贊同者概念不清,不了解限制而誤用,致使被治療者出現傷害.因此在實施前,應詳細評估每位特殊兒童的需要,了解配合措施,才能正確地加以推廣.
,直排輪溜冰訓練
一,直排輪溜冰與感覺統合
直排輪溜冰(in-line skating或rollerblading)是一項全身性的活動,1980年美國明尼蘇達州的Olson兄弟,為了讓他們自己能夠在冰上曲棍球(ice hockey)的球季停賽時,繼續在一般的場地練習,便將輪子裝在刀座之內,因而產生了第一雙直排輪鞋.不久后,這項運動便成為受歡迎的極限運動(X game 或extreme sports)(Live 互動英語,民92).在國內,直排輪溜冰運動已經盛行一段時日,也有許多普通班級和特殊班級推廣(陳燕模,92;彭燦淵,民91).可惜的是,國內未有學術專論探討直排輪溜冰與感覺統合或是與特殊兒童的學習關系,筆者僅在特教溜冰世界網站上發現這麼一段話(特教溜冰世界,無日期,取自:http://groups.msn.com/km2ncfhkhovo8jt4802t7apnb3):
溜冰運動對唐氏癥與自閉癥兒童來說有助於改善小朋友身體的律動感,平衡感與協調感,最佳的感覺統合訓練,加上溜冰所獨具的速度感更能良性的刺激其運動神經系統,力與美的結合.
直排輪溜冰活動具有游戲的功能,游戲本身包括了個人生物,人際和社會文化功能(梁培勇,民88),可改善特殊兒童普遍人際不良狀況.從感覺統合來看,鞋具和護具的穿脫,便包含了站,立,蹲,坐以及伸張等本體覺的活動;滑行,轉彎,加速,平衡更是充滿對前庭系統的刺激;「接龍」除了增加肢體接觸減低觸覺防御又能促進人際互動.此外,整個溜冰活動更需要有視動聯合的能力才能完成.因此,直排輪溜冰訓練應可視為促進特殊兒童感合覺統能力的理想活動.此一活動值得特殊教育界和有興趣的研究者進一步推廣和探討,以期對特殊班級的學生有所幫助.
二,直排輪在啟智班實際應用
特教班的學生類型與殘障程度各異,學習上也有許多差異,因此如何設計一套課程讓學生有興趣又能從中獲益是許多特教老師的困擾.有鑒於此,民國九十學年度第二學期,新豐國小特教組長特將直排輪溜冰訓練導入啟智班課程,并從中觀察學生進步的情形.筆者有幸參與此一訓練計畫,故將實施一學期的過程及觀察心得加以整理.
首先,在訓練前,將重度身體病弱有危險之虞的學生排除,本計畫的樣本有20位特殊學生,包含輕中重度智障,類型有自閉癥,過動癥,唐氏癥等,其中肢體功能較高者16人,功能較低者4人;老師則有6位;以每周兩次,每次兩小時,在「休閑教育」與「社會適應」的時間進行協同教學,未加入的特殊學生則由兩位資深老師在教室進行「休閑教育」與「社會適應」領域的協同教學.
訓練時,除希望改善學生知覺動作能力外,并將生活教育,休閑教育,語文與數學概念設計進去(見表二).
經過四周的訓練,受訓的學生在學習意愿,肢體動作,情緒,知覺能力,學業認知能力以及自信心方面皆有進步,并於校運會中參加演出展現成果,整體的結論可歸納如下:
(一)學習意愿:上課當日可作為增強物提高學生的學習意愿,以本例而言,對過動癥的學生特別有效.
(二)肢體動作:學生的肢體動作明顯改善,尤以原本肌肉張力不足的學生進步最多.
(三)情緒:訓練時和訓練后,學生的情緒普遍較為穩定,利於后續課程的進行.
(四)知覺能力:學生在視覺和聽知覺方面的能力有明顯進步,如顏色的分辨,左右的區分和指令的聽從等.
(五)學業認知能力:由於訓練時,并無法將所有與學業有關的知識加入,因此認知的進步幅度有限,僅限於訓練時所教導的知識范圍.
(六)自信心:訓練過程中,許多普通班學生羨慕他們擁有此項技能(見圖一和圖二),并能於校運會和參訪他校時展現成果,他們因而從中獲得不少成就感,這可降低智能因素所帶來的負面評價,更可增強自信心.
肆,結語
Ayres倡導感覺統合以來,許多特殊學生受益於其理論,特別是在知覺動作方面有缺陷的兒童.但由於遭受曲解而誤用,表二直排輪溜冰訓練相關課程領域
課程活動
器具的穿,脫,整理,指令的聽從,集合,整隊秩序
培養適當休閑活動及健康的身體
教導意愿的表達,指令的聽從,活動和方位的描述
教導角標的數目,排列順序,方位遠近,顏色以及溜冰快慢等抽象概念
領域
生活教育
休閑教育
語文數學
導致爭議不斷,進而學術界或醫界都希望直接證明感覺統合是否具有治療效果,特別是在學業認知方面.但Ayres其原目的是只在於提供另一種學習方案來幫助特殊兒童,而不是強調感覺統合具有神奇療效.
許多特殊兒童需要感覺統合多方面的刺激,但是經常受限於種種原因,只有嚴重的個案能優先在感覺統合教室進行一對一的活動.因此,直排輪訓練是一項結合團體教學和感覺統合的活動,以自然情境將教學目標和理論加入符合特殊學生需要的輔助教學活動之一,值得在特教班推廣.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
臺灣省立嘉義啟智學校(民86).知覺動作訓練:教學資料匯編.臺北:臺灣省立嘉義啟智學校.
吳久美(民89).促進感覺統合的游戲設計.臺北:財團法人第一福利社會基金會.
李源升(民90).視知覺動作訓練對運動拙劣學童運動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宜霈(民88).漫談感覺統合.高醫醫訊,18,9.民國92年6月23日閱覽.
取自:http://www.kmu.edu.tw/~kmcj/data/8802/4167.htm.
林巾凱(民88).感覺統合在特殊兒童應用之回顧與前瞻.特教園丁,15,2,17-23頁.
姚開屏(民85).另一點不同的聲音:再談感覺統合治療.特殊教育季刊,61,28-32頁.
洪儷瑜(民84).學習障礙者教育.臺北:心理.
徐永玟(民92).臺南市發展性動作失調學齡前兒童之鑒定過程與感覺統合治療效果之研究.彰化師范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特教溜冰教學世界(無日期).特教溜冰世界.民國92年6月23日閱覽.取自:
圖一 基本動作訓練(前進,滑行及煞車)
圖二 「接龍」S型轉彎表演
國教世紀 2003年10月 207期48
http://groups.msn.com/km2ncfhkhovo8jt4802t7apnb3.
高麗芷(民89).從感覺統合談早產兒的發展.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早產兒基金會會訊,34,7-8頁.
張英鵬(民86).感覺運動訓練方案對國小語文學習障礙兒童感覺動作能力,語文學習與人際關系之影響.臺灣師范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梁培勇(民88).游戲治療-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
陳湘(民89).學習障礙與視知覺訓練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燕模(民92年4月21日).新莊溜冰競速揭曉.聯合報,B2版.
彭燦淵(民91年10月2日).直排輪激發啟智生潛能.聯合晚報,19版.
曾美惠(民83).認識感覺統合-一套解釋神經系統與兒童學習,行為問題間之關系的理論.健康世界,105,225,17-21頁.
曾美惠,林巾凱,蕭舜友(民89).自閉癥兒童的感覺處理功能-先驅研究.臺灣醫學,4,6,609-621頁.
董莉貞(民89).復健專題:甚麼叫做感覺統合障礙 .健康醫網.民國92年6月23日閱覽.取自:
http://www.trustmed.com.tw/news/2000/12/19/20001218011.html.
鄭信雄(民87).學校推廣感覺統合訓練的經驗.特殊教育季刊,66,4-7頁.
羅鈞令(民87).感覺整合與兒童發展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Live互動英語(民92年3月).In-line
skating:ready to roll ! 去溜直排輪.
Live 互動英語,23,24-25頁.
二,英文部份
Ayres, A. J. (1978).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the vestibular system.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11(1), 30-41.
Horn, E. M. (1991). Basic motor skills instruc- tion for children with neuromotor delays: a critical review.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25 (2), 168-197.
Hoehn, T. P., & Baumeister, A. A. (1994). A critique of the application of sensory integration therapy to children with learn- 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7 (6), 338-350.
Pless, M., & Carlsson, M. (2000). Effects of motor skill intervention on developmen- 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a meta-analy- sis.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17(4), 381-401.
作者:
陳志平現為新竹師范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曾任新竹縣新豐國小特教班教師.
李翠玲老師現為新竹師范學院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
家長一點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