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電?。常茨耆缫蝗?,王華堂、張翠蘭夫婦含辛茹苦,收留并撫養一名“腦癱兒”,為此嘗盡人間百味。這對“雷鋒夫婦”的故事,在齊魯大地傳為佳話。 王華堂是山東蓬萊駐軍某部干部,曾被評為全國學雷鋒先進個人,是名揚全軍的“渤海深處九個老兵”之一。妻子張翠蘭是名婦科醫生,業務精,心腸好,連年被評為縣衛生系統學雷鋒先進個人。 1970年1月的一天,擔任婦科值班醫生的張翠蘭看到一名嬰兒被人丟在醫院,她就義務照顧了幾天,可一直不見有人來領。剛剛結婚不久的張翠蘭經過一番考慮,找到正在部隊的丈夫商量,能不能把孩子留下來。王華堂二話沒說,爽快地認下了這個“兒子”。 張翠蘭給孩子取名王群,意思是希望孩子能合群,也希望全家人能接納這個苦命的孩子。 小群兒長得白白胖胖,鼻梁高高,眼睛大大,總喜歡張著小嘴笑,很快成了全家的“掌上明珠”。左鄰右舍都說,王群失去了狠心媽媽,又掉進了蜜罐里。 王群半歲時,突然腹瀉不止,送到醫院,大夫發現他眼珠震顫,雙腿痙攣,手臂無法舉起。經檢查診斷為腦性癱瘓,可能會終生癡呆。 聽說王家收養的是個“腦癱兒”,親朋好友紛紛登門勸說王華堂、張翠蘭早拿主意:“反正不是親生的,你們要累到幾時才是個頭?。狈驄D倆舍不得就此丟下孩子不管:“即使孩子終生癱瘓,我們伺候他一輩子也心甘情愿?!?BR> 王華堂、張翠蘭抱著王群,開始了漫長而艱難的求醫之路。 王華堂寫了幾百封求醫信,托付部隊的戰友分發到大江南北、城市鄉村,收集了近百個偏方,一一給王群試用。張翠蘭抱來一摞摞醫學資料、報刊雜志,查找有關治療信息和報道,還跑到電線桿子前,摘抄江湖郎中的“廣告”。 王群4歲了,同齡的孩子早已滿地奔跑,嬉笑玩耍,可他卻連話也不會說,連站也站不起來。王華堂、張翠蘭懷揣著家里的所有積蓄,踏上了赴上海的求醫之路。 時值大風天,張翠蘭暈船反應強烈,吐盡了胃腸里所有的東西,眼淚止不住地往外流。幼小的王群突然把小手伸向張翠蘭,含糊不清地哭喊著:“媽媽,不谷(哭)?!睆埓涮m驚喜地抱緊王群——這個可憐的媽媽,一下子找到了信心和希望。 從山東的一個縣城來到繁華的上海,王華堂和張翠蘭卻沒有一點兒觀光的興致。為了省錢,他們不敢坐車,硬是步行著一家一家醫院地遍訪名醫。餓了渴了,就啃兩口自帶的硬饅頭,隨便找個自來水管喝兩口冷水。 在瑞金醫院,一位年近花甲的老教授和藹地勸他們:“我以一個老醫生的良知向你們保證,這孩子的病別說在國內,就是在發達國家,治愈率也不足千分之一,就別再浪費錢了?!币宦犨@話,心力交瘁的張翠蘭一下子就暈倒在地。王華堂一手抱著兒子,一手去扶妻子,也禁不住淚流滿面。 讓王華堂、張翠蘭欣慰的是,上海許多好心人向他們伸出了援助之手。一名軍人家屬,把他們接到自己家里??;長征醫院免去了他們一切檢查費用;好多人給他們送來了水果、點心。夫妻倆相互鼓勵:“看,這么多素不相識的人關心咱群兒,我們沒有理由喪失信心,放棄治療?!?BR> 幾十年來,王華堂、張翠蘭夫婦,就這樣帶著群兒,跑遍了上海、大連、青島等地數十家醫院。 一次次無情的判決和一回回手術的失敗,王華堂夫婦默認了殘酷的現實,但始終沒有放棄對王群的關愛與救治。 夫妻倆先后學會了針灸、按摩和刮痧,每天為王群進行恢復性治療。王華堂為孩子做成了活關節枕、活動撐木和小兒雙拐,千方百計地矯正他身體的殘疾。王華堂還買來一堆破鋼管和廢木頭,制成了一輛美觀又實用的組合式“輪椅”。從此,夫婦倆每天將群兒從“輪椅”里抱進抱出,給他刷牙、洗臉、洗腳,端便盆,喂飯、穿衣、擦身。 全家人省吃儉用,把工資大都花在王群身上。張翠蘭的父親穿了一輩子土布襪子,連一雙尼龍襪子也舍不得買。張翠蘭的媽媽,將自己娘家早年陪嫁的衣服、家具、首飾全部賣掉,來給王群治玻老人臨終時鋪的床單,補丁連著補丁,再也找不到一點兒原色。 34年轉瞬即過。王華堂、張翠蘭也都成了年過花甲的老人。由于長年的操勞,高度的精神壓力,老兩口都患上了嚴重的冠心并高血壓,皺紋爬滿了額頭,頭發斑白,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老得多。 每天晚上,老兩口都要費好大的勁才能把34歲的王群從輪椅抬到床上,然后坐著喘息半天。為了防止王群下肢萎縮,他們每天都要吃力地攙著王群“散步”。 為了王群能有一個好的“歸宿”,老兩口多次聯系福利院,可每月1200元的費用卻把他們擋在了門外。 誰來照顧王群?愛心的接力棒交給誰?老兩口一度憂心忡忡。 2003年初,他們一家的事跡被多家新聞媒體報道后,許多好心人向他們伸出了援助之手。蓬萊殘協、《蓬萊日報》的工作人員多次到家里探望慰問,幫助他們解決生活難題;附近小學一群天真的孩子自發組成“愛心班”,每到周末都給他們一家帶來歡聲笑語;衛生局的工作人員給王群送來輪椅;醫學教授提出為王群免費治療…… 好消息不斷傳來,愛心的故事還在繼續。人們衷心期盼這個感人的故事能有一個圓滿的結局。(完) |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