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表征性游戲中的物品替代游戲
Piaget(1962)對于表征性游戲架構最完整的模式。Piaget(1962)發現嬰幼兒在感官動作期的第六期(18-24 個月),已由感官動作層次的智力,變 成運用表征智力(representational intelligence)。在前一階段(感官動作期的第五期,Piaget稱之為第三級循環反應—tertiary circular reaction)時,需透過嘗試錯誤來發現新的方法解決問題,但在此時,嬰幼兒已可在心里形成物體或事件的心像,先在心中運思,再去解決問題。Piaget以十六個月大女兒Lucienne為例,Lucienne為打開火柴盒,想了一下就用自己嘴巴一開一合模擬打開火柴盒的方法,接著就立刻一舉成功打開了火柴盒。此時。她先在心里進行符號或表征思考,再用嘴巴模擬火柴盒,證明嬰幼兒此時已可進行表征性思考。Phillips(1969)稱此時的游戲可用一個字代表—symbolism(表征化)。
Piaget(1962)將嬰幼兒的表征性游戲分成幾種類型:
1.TypeIA—表征基模應用在新物體上的具體心像。
2.TypeIB—模仿基模應用在新物體上的具體心像。
3.TypeIIA—簡單地將一物當成另一物。
4.TypeIIB—簡單地將自己當作別人或別的東西。
5.TypeIII—表征符號的連接。
其中TypeIIA就是物品替代,最早出現在一歲九個月,Piaget(1962)舉女兒Jaqueline的例子:她將一枚貝殼稱之為「杯子」,并拿起它,假裝喝水;第二天,又稱它為帽子、船等。進行物品替代游戲時,嬰幼兒已先在心里形成杯子或帽子的心像(被表征物),并將之「轉換」成具體物或活動(貝殼或喝水—表征物)。此時,意義已與實體分離,嬰幼兒可藉由符號自由在心里思考、轉換。
Piaget(1962)闡釋物品替代的過程,嬰幼兒由選用形狀、功能、性質等和被替代物相似之替代物,轉變到可選用不相似、任意物來替代,甚至到最后,不用物品僅用言語、姿勢亦可替代。替代的種類也由一次一種到一次多種。 替代的方式也由自我導向(self- oriention)(例如自己假裝喝水)到他物導向(other-oriention)(例如幫娃娃喝水)。
Ungerer等人(1981)研究18個月、22個月、26個月及34個月4個年齡層的幼兒物品替代游戲的差異,發現早期的物品替代游戲受感官動作基模及對物體之覺知所影響,但年紀越長,對物體表征化之使用越和真實物體不同,對表征的表現方式越和真實動作無關。
Fein(1975)的研究發現,70%的24個月大的幼兒可表現單一的物品替代,但尚不能進行兩種物品替代,要到30個月大,才有50%的幼兒可以進行兩種以上物品之替代。Watson及Fisher(1977)的研究也有類似發現,24個月大的幼兒,有75%已可表現出單一的物品替代。McLoyd(1980)研究發現4歲的幼兒已可任意替代,不必依賴立即的物理媒介。
綜上所論,物品替代游戲是表征性游戲的一種,約出現在兩歲左右,24個月大的幼兒有70%~75%可單一物品替代,但每個幼兒有個別差異,出現的時間不盡相同,物品替代游戲發展的過程是逐漸和實體世界分離,也由一次一種物品之替代,進展到一次兩種、多種物品之替代。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