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隔離
隔離往往是在孩子發生不良行為時,令他離開相應的環境,或者剝奪其參與相應環境的權利,使孩子感到無趣、壓抑、孤獨或痛苦,從而減少不良行為。
隔離是我們在教育孩子中經常使用的懲罰措施,它往往是在孩子發生不良行為時,令他離開相應的環境,讓他獨自在另外的環境中呆幾分鐘,或者剝奪其參與相應環境的權利,讓他待在一邊,使孩子感到無趣、壓抑、孤獨或痛苦,從而減少不良行為。
當然,由于年齡不同,具體的隔離方式可以不同。對嬰兒而言,讓她們蹲在地板上、坐在椅子上都是較好的隔離方式;對小學階段的孩子而言,讓他獨自呆在枯燥的房子中則是較好的方式。
4歲的圓圓吃飯時總是大吵大嚷,專家建議他的父母;他再吵鬧時把他抱到椅子上,讓他坐3分鐘~4分鐘。沒有多少次,圓圓吃飯大吵大嚷的行為就消失了。
6歲的浩浩有經常打斷父母講話的習慣,當父母告訴他不能打斷父母的講話時他還頂嘴。專家建議,在由此情況便讓他在廚房站5分鐘。結果表明,這一做法對于糾正浩浩打斷父母講話的行為有一定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
(1) 隔離的時間。
隔離的時間一般以一歲一分鐘較適合。通常情況下,對2歲~12歲的孩子都可以使用隔離的處罰方式,2歲以下的孩子自我意識和自制力還很差,不適于隔離;同時,12歲以上的孩子已經有相當的自制力,隔離效果也不明顯。
一般情況下,在發生不良行為的10秒內,就應該采取隔離的措施,要干凈利落地把孩子送到隔離地點,不要過多解釋和拖延時間。
(2) 隔離的地點
如果有條件的話,家庭中應該有一個隔離室,沒有條件時可以用廚房、廁所、臥室、做隔離室,也可以以門后邊、墻角做隔離的地點。
不要把能夠使孩子產生恐怖感覺得地方當作隔離室,以免造成兒童的懼怕、過敏行為,當然,也不能使隔離地點比他離開的環境更有趣,他在那里很開心,就起不到隔離作用了。
(3) 保持隔離的隔離性
孩子在隔離時,其他人——包括大人、小孩都不能“注意”他,不能和他交流說話,否則沒有效果。
在隔離中,孩子也可能喊你、叫你、與你談話、提出另外的要求,甚至自己從隔離點出來,等等,這時父母要態度堅決、不理他,只有到了時間才能撤掉隔離,孩子自己撤掉的要重新開始隔離。
(4) 使用記時器
為了使隔離的時間準確,應該使用記時器或能響的鐘表。宣布隔離幾分鐘后,立刻定時,只有鈴聲響了才能解除隔離。
使用記時器是為了避免父母忘記孩子在隔離——有時有這種情況,增加隔離時間,有時提前解除隔離,同時,建立起期待解除隔離的條件聯系,容易使孩子消除不良行為。
(5) 隔離的適用行為。
有些行為非常適合隔離,如打人、取笑其他孩子、和父母頂嘴、搶別人的玩具、大叫大嚷、損壞玩具、吐別人或威脅要吐別人、虐待動物、打小報告、亂扔食物、做危險的事情以及對他人不禮貌,等等。
但是,也有一些行為或孩子不適合隔離,如生氣、和父母鬧別扭、沒有做家務、沒有做家庭作業、有恐懼行為、有孤僻行為、喜歡獨處的孩子,等等。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