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研究方法
一、研究設計
本研究設計采嵌入型單一個案研究設計,所謂個案研究系指采用各種方法搜集有效的完整資料,對單一的個人或社會單位,進行縝密而深入研究的一種方法。個案研究設計依類型可分為單一個案研究及多重個案研究二種,其中單一個案研究可再細分為整體型單一個案研究和嵌入型單一個案研究二種。嵌入型單一個案研究不僅視個案的整體為一分析單位,同時也將注意力延伸至子單位上,而這個子單位往往能加強研究者對單一個案研究的洞察(Yin,1994)。本研究著重對個案的深度分析,研究者針對個案在圖片兌換溝通系統的各個階段的達標率、增強物的運用情形、以及問題行為的出現情形等向度進行深入探討。
二、研究對象
個案目前就讀于新竹縣某國小啟智班六年級,根據新竹縣鑒輔會的診斷為中度智能障礙,個案家庭為小家庭,上有父母,父親管教態度屬權威式,母親則較為民主,但對個案的照顧都很細心、周到。個案在家排行老大,還有一位智力正常的妹妹,就讀另一所國小,由于個案無口語溝通能力,兄妹之間通常各玩各的,較少互動。個案上學進教室或放學回家不會主動跟老師打招呼,除非老師叫他的名字,才會以揮手表示。升旗時,個案不須動作提示會自己排隊,走到操場時,不會跟著班上的隊伍走,有時會邊跑邊跳走到前方,當導護老師在升旗臺前報告時也不會安靜的聽,只會發出「啊啊啊」的聲音,甚至跳到隊伍后面跑來跑去,如果老師站在他的旁邊才會安靜站好。上課時個案如果要上廁所,會將手伸向老師然后甩甩手表示要上廁所,等到老師說可以,個案會自行上廁所。午餐時如果還要再添飯菜,會看看老師,再用湯匙敲敲便當盒表示要再吃,個案不會自己裝菜,但會自己裝湯,而且每次都要裝的滿滿的,別人幫他盛湯盛不滿,他也會把它加滿。
在特殊行為方面,個案在下課時如果看到黑板溝槽里有長長的粉筆,就會把它折斷,如果老師當場制止他,他還會再折一枝粉筆然后跑掉。在下課或老師不在時,個案也喜歡跑去洗手臺玩水,將水龍頭一開一關,如果被老師看到并制止時,他也會再開關一次然后跑掉。上課時還會趁老師不注意的時候,將影印紙、色紙等的四個角吃掉,剛開學時,下課則喜歡到樹下撿葉子吃。
由于個案缺乏口語溝通能力在學校沒有朋友,只有在知動課時同學才會與他玩追逐的游戲,平時很少有同學主動找個案玩,個案也不會主動跟別人玩,但如果同學與他玩追逐游戲,會顯得很高興。學習動機良好,會仿寫字匯,也會聽含有二種指令的句子(如:去拿抹布把水擦干凈),但對理解方面顯得困難,字匯、數字等只會模仿不會辨認,對圖片、照片、水果的指認也有困難。此外,個案個性溫和情緒穩定,只有身體不舒服時,才會發生推人、摔椅子、邊跑邊叫等事件。
三、研究程序與工具
本研究程序按照PECS的訓練流程,共分為六個階段,詳述如下:
【階段一】物品交換
(一)教學目標:個案在看到「最愛的物品」后,會拿起該物品的圖卡,并將圖卡交到訓練者的手中。
(二)事前準備
1.評估增強物:研究者觀察個案只有對食物最有興趣,因此與班上另一位教師討論先以「食物」作為個案第一階段的訓練物品。
2.找出增強物:與教師及母親討論后,觀察哪一種食物是個案在5秒內伸手去拿,并拿了至少3次者,定為個案的「最愛」;再將「最愛」移開,并對剩下的食物進行評估,最后決定「最愛」、「偏愛」、「普通」,選出5種增強物。
(三)訓練情境
1.訓練環境在個案教室及知動教室內。
2.座位為個案小組課時的座位或知動教室的桌椅。
3.訓練者為個案班上的2位老師:宋老師(即研究者)、莊老師。
4.訓練時間為每節下課時間或上知動課時間,只要當個案有意愿向老師要求食物時就實施。
(四)訓練規則
1.此階段不使用口語提示。
2.使用超過一項的「最愛」,但一次只呈現一項。
3.讓學生在每一天中至少有30次提出要求的機會。
4.要有兩位指導者,而且角色必須互換(一位訓練者坐個案對面,為「訓練者」;另一位則坐在個案后面,為「提示者」)。
(五)訓練流程
1.完全協助當個案伸手拿食物時,坐在個案后面的提示者以「肢體協助」個案拿起圖卡,交到訓練者「張開」的手上,只要圖卡一接觸到對面的訓練者的手時,訓練者馬上以口語響應個案(如:喔!你想要小饅頭),并且把個案要求的食物拿給他,此時坐在個案后面的提示者提示個案松開圖片。整個過程需重復練習5次,以強化個案的行為。
2.褪去肢體的協助個案主動拿起圖卡,交到對面訓練者「張開」的手上,只要圖卡放到訓練者的手上后,訓練者馬上以口語響應個案(如:喔!你想要小饅頭),并且把個案要求的食物拿給他。這個階段需持續直到個案達到80﹪的成功率。
3.褪去「張開的手」的提示個案主動拿圖片給訓練者前,訓練者不需要張開手作為提示,當個案將圖卡拿向訓練者后,訓練者才將手張開接受圖卡并馬上以口語響應(如:喔!你想要小饅頭),并且把個案要求的食物拿給他。這個階段也需要持續直到個案達到80﹪的成功率。
【階段二】增進自發性的溝通此階段的訓練情境與訓練規則與階段一相同,以下說明其余部分:
(一)教學目標:個案能走到溝通板前,選出圖卡走向訓練者并將圖卡交至訓練者手中。
(二)事前準備:研究者需事先用魔鬼粘將個案最喜歡的食物的圖卡貼在溝通板上,溝通板為西卡紙護貝而成。
(三)訓練流程
1.移動溝通板上的圖卡將食物放在個案拿不到的地方,并在溝通板上事先放好這個食物的圖片,要求個案將圖卡從溝通板取出并將圖卡放到訓練者手中,此時訓練者馬上以口語響應個案(如:喔!你想要小饅頭),并且把食物拿給他。這個階段需持續直到個案達到80﹪的成功率。
2.增加訓練者和個案的距離當個案主動拿起溝通板上的圖卡交給訓練者時,訓練者必須退后導致個案必須站起來才能拿給訓練者,只要圖卡放到訓練者的手上后,訓練者馬上以口語響應個案(如:喔!你想要曼陀珠),并且把食物拿給他。當個案達到80﹪的成功率后就可逐漸增加和訓練者的距離。
3.增加個案和圖片的距離接著,訓練者必須逐漸增加圖卡和個案的距離,讓個案能走過去拿起圖卡再走向訓練者將圖卡交給她,當個案將圖卡拿給訓練者后,訓練者才將手張開接受圖卡并馬上以口語響應(如:喔!你想要小饅頭),并且把食物拿給他。這個階段也必須持續直到個案達80﹪的成功率。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